落地式电风扇及其底座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24871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13 0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底座结构,底座结构应用于落地式电风扇中,底座结构包括底盘、连接头、固定块及旋钮;底盘具有上表面及内凹的下表面,底盘上开设有安装孔及固定孔,固定孔位于安装孔的周侧,且安装孔与固定孔连通;固定块安装于连接头上,且凸出于连接头的外表面;连接头安装于安装孔中,固定块能够自上而下穿设所述固定孔,所述固定块的表面至少部分与所述底盘的下表面抵接;旋钮安装于连接头上,并与底盘的上表面抵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底座结构通过旋钮与固定块实现底盘与连接头的装配,解决拆装底盘时需要将底盘翻转过来的问题,降低劳动强度,方便用户安装与拆卸,提高用户体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落地式电风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风扇
,特别是涉及一种落地式电风扇及其底座结构
技术介绍
落地扇的使用十分广泛。目前,市场上的落地扇的底盘与下管连接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方式为在下管接头上加工内螺纹,使用7字或其他形状的螺杆穿过垫片和底盘,旋入下管,从而起到紧固的作用。第二种方式为在下管接头上加工外螺纹,下管接头穿过底盘,旋入底盘旋钮,起到紧固的作用。但是,使用这两种连接方式无论是拆还是装,都必须将底盘翻过来,操作过于复杂,并且底盘的重量较大,用户体验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拆装底盘需要将底盘翻转过来导致的拆装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避免底盘需要将底盘翻转过来、便于安装与拆卸的底座结构,同时还提供了一种含有上述底座结构的落地式电风扇。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底座结构,所述底座结构应用于落地式电风扇中,所述底座结构包括底盘、连接头、固定块及旋钮;所述底盘具有上表面及内凹的下表面,所述底盘上开设有安装孔及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位于所述安装孔的周侧,且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固定孔连通;所述固定块安装于连接头上,且凸出于所述连接头的外表面;所述连接头安装于所述安装孔中,所述固定块能够自上而下穿设所述固定孔,所述固定块的表面至少部分与所述底盘的下表面抵接;所述旋钮安装于所述连接头上,并与所述底盘的上表面抵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块上设置始端及与所述始端相对应的终端;所述终端沿所述底盘的轴线方向的高度大于所述始端沿所述底盘的轴线方向的高度;所述始端与所述终端之间的表面平滑过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平滑过渡的所述表面呈螺旋状设置;所述固定块的横截面形状呈扇形设置;所述固定孔的形状与所述固定块的形状相适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始端与所述终端之间的高度差为小于等于所述底盘沿轴线方向的厚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块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所述固定块均匀分布于所述连接头上;所述固定孔的数量与所述固定块的数量相一致,并与所述固定块对应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块沿所述底盘的径向方向的长度为所述底盘的半径的1/7~1/3;所述固定块沿所述底盘的轴向方向的圆心角为10°~50°;多个所述固定块在水平面上投影的面积之和为所述底盘在所述水平面上投影的面积的0.2倍~0.6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头具有第一段及与所述第一段连接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直径小于等于所述第二段的直径;所述第一段用于连接所述落地式电风扇的下管;所述固定块安装于所述第二段远离所述第一段的一端,所述旋钮穿设所述第一段并安装于所述第二段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段与所述旋钮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或者扣合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头与所述固定块为一体结构;且所述固定块由橡胶制成。还涉及一种落地式电风扇,包括下管及如上述任一技术特征所述的底座结构;所述下管安装于所述底座结构的连接头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底座结构,结构设计简单合理,连接头带动其上的固定块安装于底盘安装孔中,并使固定块位于固定孔中,旋转连接头,使得固定块也相应的旋转,这样,固定块能够与底盘的下表面相接触,使得固定部不能够朝向底盘所在的方向运动;旋钮安装于连接头上,并与底盘的上表面相接触,使得连接头不能够朝向底盘所在的方向运动。此时,旋钮与固定块分别位于底盘的两侧,旋钮与固定块能够限制连接头的位置,使得连接头不能沿底盘的轴线方向窜动,保证固定可靠。本技术的底座结构通过旋钮与固定块实现底盘与连接头的装配,解决拆装底盘时需要将底盘翻转过来的问题,降低劳动强度,方便用户安装与拆卸,提高用户体验。由于底座结构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包含有上述底座结构的落地式电风扇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底座结构上安装下管的主视图;图2为图1所示的底座结构上安装下管的主视爆炸图;图3为图2所示的底座结构中连接头上安装固定块的立体图;图4为图3所示的底座结构中底盘的立体图;其中:100-底座结构;110-底盘;111-安装孔;112-固定孔;120-连接头;121-第一段;122-第二段;130-固定块;140-旋钮;200-下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落地式电风扇及其底座结构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见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底座结构100,应用于落地式电风扇中。本技术的底座结构100能够避免装配时将底盘110翻转过来,便于安装与拆卸,同时还能够保证固定可靠,便于用户使用。在本技术中,底座结构100包括底盘110、连接头120、固定块130及旋钮140。底盘110是用来支撑整个落地式电风扇的,这样能够使得落地式电风扇的重心降低,提高落地式电风扇的稳定性,保证落地式电风扇运行可靠。连接头120是用来将落地式电风扇的下管200安装到底盘110上的。旋钮140能够将连接头120固定在底盘110上,以保证下管200可靠的固定在底盘110上,避免落地式电风扇运行时下管200发生晃动。固定孔112是用来起固定作用的,以使连接头120与底盘110之间连接方便,便于连接头120与底盘110的安装与拆卸。底盘110具有上表面及内凹的下表面。在本技术中,底盘110的上表面外凸设置,且在本实施例中,底盘110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均呈弧形设置。落地式电风扇放置在基准上时,底盘110的下表面与基准面之间存在一个空间,这样,当底座结构100在装配时,该空间能够便于容纳装配时所用到的零部件,同时还能够便于拿取底盘110。通常基准为地面等。底盘110上开设有安装孔111及固定孔112,固定孔112位于安装孔111的周侧,且安装孔111与固定孔112连通。同时,底盘110的顶部还具有平台,以便于旋钮140与底盘110的抵接,进而便于定位。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孔111及固定孔112位于底盘110的平台上。固定块130安装于连接头120上,且凸出于连接头120的外表面。连接头120安装于安装孔111中,固定块130能够自上而下穿设固定孔112,固定块130的表面至少部分与底盘110的下表面抵接。具体的,固定块130位于固定孔112中,旋转连接头120,并带动固定块130转动,使固定块130的表面与底盘110的下表面相接触。旋钮140安装于连接头120上,并与底盘110的上表面抵接。通常的落地式电风扇的底盘110在装配时,通常是先将下管200预装在连接头120上,然后把底盘110翻转过来,连接头120穿设底盘110,再由旋钮140对连接头120进行固定。底座结构100在拆卸时通常需要翻转过来,由于底盘110的重量较大,用户在装配与拆卸的过程中会比较吃力。稍有不慎还有可能将底盘110摔在地上,存在砸伤人或者损坏底盘110的隐患。并且,由于底盘110长期放在地上,容易变脏,拆卸时影响用户体验。因此,本技术的底座结构100能够在不翻转底盘110的情况下装配连接头120,进而实现落地式电风扇的下管200的安装。固定孔112是围绕安装孔111设置的,连接头120安装到固定孔112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落地式电风扇及其底座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底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结构(100)应用于落地式电风扇中,所述底座结构(100)包括底盘(110)、连接头(120)、固定块(130)及旋钮(140);所述底盘(110)具有上表面及内凹的下表面,所述底盘(110)上开设有安装孔(111)及固定孔(112),所述固定孔(112)位于所述安装孔(111)的周侧,且所述安装孔(111)与所述固定孔(112)连通;所述固定块(130)安装于连接头(120)上,且凸出于所述连接头(120)的外表面;所述连接头(120)安装于所述安装孔(111)中,所述固定块(130)能够自上而下穿设所述固定孔(112),所述固定块(130)的表面至少部分与所述底盘(110)的下表面抵接;所述旋钮(140)安装于所述连接头(120)上,并与所述底盘(110)的上表面抵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结构(100)应用于落地式电风扇中,所述底座结构(100)包括底盘(110)、连接头(120)、固定块(130)及旋钮(140);所述底盘(110)具有上表面及内凹的下表面,所述底盘(110)上开设有安装孔(111)及固定孔(112),所述固定孔(112)位于所述安装孔(111)的周侧,且所述安装孔(111)与所述固定孔(112)连通;所述固定块(130)安装于连接头(120)上,且凸出于所述连接头(120)的外表面;所述连接头(120)安装于所述安装孔(111)中,所述固定块(130)能够自上而下穿设所述固定孔(112),所述固定块(130)的表面至少部分与所述底盘(110)的下表面抵接;所述旋钮(140)安装于所述连接头(120)上,并与所述底盘(110)的上表面抵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130)上设置始端及与所述始端相对应的终端;所述终端沿所述底盘(110)的轴线方向的高度大于所述始端沿所述底盘(110)的轴线方向的高度;所述始端与所述终端之间的表面平滑过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座结构,其特征在于,平滑过渡的所述表面呈螺旋状设置;所述固定块(130)的横截面形状呈扇形设置;所述固定孔(112)的形状与所述固定块(130)的形状相适应。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底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始端与所述终端之间的高度差为小于等于所述底盘(110)沿轴线方向的厚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130)的数量为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鸿儒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