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支撑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17005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1 13: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移动支撑架,包括支架和滚轮组件;所述滚轮组件通过弹性连接件与支架底端连接,所述滚轮组件可沿支架上下移动;所述支架底端设置供滚轮组件上下移动的活动区,所述滚轮组件伸出活动区,所述弹性连接件被压缩时,所述滚轮组件进入活动区。既能够方便移动,调节支撑架之间的距离以适应大小不同的模具,也能够在模具加工时防止支撑架移动,能够稳定支撑磨具以保证工人的生命安全。

A Movable Support 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移动支撑架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移动支撑架。
技术介绍
现在的汽车制造业一般采用工业流水线生产工艺,许多部件采用模具一体成型,如汽车内外覆盖件、底盘件等均是采用专业模具进行生产,这些专业模具在制备过程中,部分需要吊起后才能对模具的底部进行加工,吊起模具的加工时,工人位于模具的下方,如果模具从升降装置上脱落,工人的人身安全无法保证,当模具质量较大时,则工人会有生命危险。为保证工人生命安全,需在模具下方放置支撑架,加工时将模具置于支撑架上,现有支撑架无法直接适用于模具加工,如果在支撑架上安装滚轮组件,虽然移动方便,但支撑架在模具加工时容易移动;如果支撑架上不安装滚轮组件,则在加工时,不方便调节支撑架之间的距离以适应大小不同的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移动支撑架。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移动支撑架,包括支架和滚轮组件;所述滚轮组件通过弹性连接件与支架底端连接,所述滚轮组件可沿支架上下移动;所述支架底端设置供滚轮组件上下移动的活动区,所述滚轮组件伸出活动区,所述弹性连接件被压缩时,所述滚轮组件进入活动区。进一步的,所述支架包括至少两个支架本体、设于支架本体顶端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每个支架本体均连接并在支撑件的下方形成工作区。进一步的,所述支架本体的高度为1.4-2.0m。进一步的,所述支架本体包括所述支架本体包括两个第一支杆,还包括第二支杆,所述第二支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支杆连接,所述滚轮组件通过弹性连接件与第二支杆连接,所述第二支杆至第一支杆底端的区域形成供滚轮组件上下移动的活动区。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杆组成倒V字形,所述第二支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支杆连接组成A字形。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杆竖直设置且顶端通过第三支杆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件为长条状结构。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件包括上支撑板、下支撑板,所述上支撑板与下支撑板的相对距离在0-0.7m可调。进一步的,所述上支撑板的底端设置若干螺杆,所述下支撑板上设置与螺杆相配合的螺孔。进一步的,所述弹性连接件为压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支撑架,既能够方便移动,调节支撑架之间的距离以适应大小不同的模具,也能够在模具加工时防止支撑架移动,能够稳定支撑磨具以保证工人的生命安全。2、本技术支撑件与每个支架本体均连接并在支撑件的下方形成工作区,工作区没有异物遮挡,能够方便工人工作。3、本技术支架本体的高度为1.4--2.2m,能够适应不同身高的工人,增加工作的舒适度。4、本技术第二支杆至第一支杆底端的区域形成供滚轮组件上下移动的活动区,将模具用行车吊至支撑架上,滚轮组件进入活动区,支架底部与地面接触受力,工人可在模具的下方作业,作业完毕后将模具取下,支撑架底部与地面分开,滚轮组件与地面接触。5、本技术第二支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支杆连接组成A字形,能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防止支架变形。6、本技术第一支杆竖直设置且顶端通过第三支杆连接,能够方便安装支撑件。7、本技术所述支撑件为长条状结构,分别在模具的两端各置一支撑架用于支撑模具。8、本技术上支撑板与下支撑板的相对距离在0-0.7m可调,能够适应不同身高的工人,增加工作的舒适度。9、本技术上支撑板的底端设置若干螺杆,下支撑板上设置与螺杆相配合的螺孔,将螺杆穿过螺孔使用陆慕固定,能够方便、快速的调节上下支撑板之间的距离。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图4为实施例2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3支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所示标记:1-滚轮组件,2-弹性连接件,3-支架本体,4-支撑件,5-活动区,6-第一支杆,7-第二支杆,8-第三支杆,9-上支撑板,10、下支撑板,11-螺杆,12-模具。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的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3所示,一种可移动支撑架,包括支架和滚轮组件1;所述滚轮组件1通过压簧与支架底端连接,所述滚轮组件可沿支架上下移动;所述支架底端设置供滚轮组件1上下移动的活动区5,所述滚轮组件1伸出活动区5,所述压簧被压缩时,所述滚轮组件1进入活动区5。所述支架包括至少两个支架本体3、设于支架本体3顶端的支撑件4,所述支架本体3的高度为1.4-2.2m,所述支撑件4为长条状结构,并与每个支架本体3均连接并在支撑件4的下方形成工作区。具体的,所述支架本体3包括所述支架本体3包括两个第一支杆6,两个所述第一支杆6组成倒V字形,还包括第二支杆7,所述第二支杆7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支杆6连接组成A字形,所述第二支杆7至第一支杆6底端的区域形成供滚轮组件1上下移动的活动区5。支撑架使用槽钢焊接的工艺制成,分别在模具的两端各置一支撑架,两个支撑架同时配合使用,支撑件4与每个支架本体3均连接并在支撑件4的下方形成工作区,槽钢规格(125*65*5)毫米,支撑架规格(1700*1500*700),可载重15吨,在支撑架的底端设置滚轮组件,滚轮组件上设置压簧,受重力后滚轮组件上弹簧收缩,带动滚轮组件收缩,使支架与地面接触。操作方法:滚轮组件1伸出活动区5,滚轮组件与地面接触,工人先将支撑架移动到所需要的宽度,模具用行车吊至支撑架上,滚压簧收缩,滚轮组件1进入活动区5,支架底部与地面接触受力;作业人员可在模具下方的工作区作业,支架本体3的高度为1.4-2.2m,如图3所示,工作区没有异物遮挡,能够方便工人工作,还能够适应不同身高的工人,作业时不需弯腰,也不用在下放置垫块,增加工人作业的舒适性,作业完毕后将模具取下,支撑架底部与地面分开,既能够方便移动也能够保证工人的生命安全。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同的特征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特征在于:如图4所示,所述支架本体3包括所述支架本体3包括两个第一支杆6,两个所述第一支杆6竖直设置且顶端通过第三支杆8连接;还包括第二支杆7,所述第二支杆7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支杆6连接,所述滚轮组件1通过弹性连接件2与第二支杆7连接,所述第二支杆7至第一支杆6底端的区域形成供滚轮组件1上下移动的活动区5。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同的特征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特征在于:如图5所示,所述支撑件4包括上支撑板9、下支撑板10,所述上支撑板9的底端设置若干螺杆11,所述下支撑板10上设置与螺杆11相配合的螺孔,将螺杆11穿过螺孔使用陆慕固定,能够方便、快速的调节上下支撑板10之间的距离,所述上支撑板9与下支撑板10的相对距离在0-0.7m可调,能够方便、快速的调节上下支撑板10之间的距离,适应不同身高的工人。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技术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技术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移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和滚轮组件;所述滚轮组件通过弹性连接件与支架底端连接,所述滚轮组件可沿支架上下移动;所述支架底端设置供滚轮组件上下移动的活动区,所述滚轮组件伸出活动区,所述弹性连接件被压缩时,所述滚轮组件进入活动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移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和滚轮组件;所述滚轮组件通过弹性连接件与支架底端连接,所述滚轮组件可沿支架上下移动;所述支架底端设置供滚轮组件上下移动的活动区,所述滚轮组件伸出活动区,所述弹性连接件被压缩时,所述滚轮组件进入活动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至少两个支架本体、设于支架本体顶端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每个支架本体均连接并在支撑件的下方形成工作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移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的高度为1.4-2.0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移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包括两个第一支杆,还包括第二支杆,所述第二支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支杆连接,所述滚轮组件通过弹性连接件与第二支杆连接,所述第二支杆至第一支杆底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逄平毛伟齐田超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天鸿模具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