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扣装置及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90995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1 11: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锁扣装置及汽车,其包括:锁扣、门板、上夹持部、下夹持部和右夹持部,所述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均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门板上,所述右夹持部通过夹持上下夹持部,使锁扣被夹持在上下夹持部之间,所述右夹持部接收车辆碰撞信号,并根据所述碰撞信号脱离上夹持部和/或下夹持部。利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在发生车辆碰撞时,右夹持部可脱离上夹持部和/或下夹持部,使得右夹持部不再夹持上下夹持部,导致锁扣由门板上脱落,确保车门能够直接打开,避免由于车辆碰撞导致门锁解锁不及时或者锁扣变形等问题引起的车门无法正常开启,让车内乘客能迅速逃离事故现场,减少人员伤亡,提高驾驶安全性,同时结构简单,成本低。

Locking device and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锁扣装置及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具体涉及一种锁扣装置及汽车。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车门锁扣装置主要包括锁扣和门板,锁扣通过螺栓固定在门板上。专利技术人在实现本专利技术的过程中发现,当车辆发生侧碰时,如果锁扣发生变形,可能导致锁舌无法由锁扣内脱出,导致车门很难正常打开,致使乘员不能快速逃离事故现场,因此,现有技术中的车门锁扣装置有待进一步地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锁扣装置及汽车,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锁扣装置,其包括:锁扣、门板、上夹持部、下夹持部和右夹持部,所述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均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门板上,所述右夹持部通过夹持上下夹持部,使锁扣被夹持在上下夹持部之间,所述右夹持部接收车辆碰撞信号,并根据所述碰撞信号脱离上夹持部和/或下夹持部。在发生车辆碰撞时,右夹持部可脱离上夹持部和/或下夹持部,使得右夹持部不再夹持上下夹持部,导致锁扣由门板上脱落,确保车门能够直接打开,让车内乘客能迅速逃离事故现场,减少人员伤亡,提高驾驶安全性,同时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选地,所述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均为夹板,所述夹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门板上,所述夹板与门板平行设置,可减小锁扣装置的体积和自重。可选地,所述上夹持部与下夹持部相对的两个边沿上均设置有缺口,所述上夹持部的缺口与下夹持部的缺口围成夹持锁扣的夹孔,以方便更好地夹持锁扣。可选地,所述锁扣和上下夹持部位于所述门板两侧,所述门板上设置有过孔,所述锁扣穿过所述过孔,被夹持在所述夹孔内,可增加锁扣夹持的牢固性,保证锁扣的正常使用和车门的正常开闭。可选地,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在上夹持部与下夹持部相对的两个边沿上。当右夹持部脱离上夹持部和/或下夹持部时,弹簧可将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撑开,使得锁扣能够更快地脱离门板,从而更快地打开车门。可选地,所述锁扣包括U型杆,所述U型杆的两个端部上均设置有杆帽,所述杆帽的外径大于U型杆的外径。通过将锁扣设置为U型杆,并在U型杆两端设置杆帽,有利于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夹持锁扣。可选地,所述夹孔为沉头孔,所述夹孔远离门板一侧的内径大于靠近门板一侧的内径,可更好地固定U型杆,保证锁扣的安装牢固性。可选地,所述右夹持部包括控制器、抽拉杆和夹槽,所述夹槽夹持上下夹持部长度方向的第二端,所述控制器接收车辆碰撞信号,并根据所述碰撞信号控制抽拉杆带动夹槽脱离上夹持部和/或下夹持部,以精简右夹持部的结构,降低成本。可选地,所述夹板长度方向的第二端上设置有插槽,所述插槽与所述夹槽的槽壁插接,不仅可增加上下夹持部的夹持牢固性,而且还可减小夹槽的体积,降低自重和所占空间。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如上所述的锁扣装置。在发生车辆碰撞时,右夹持部可脱离上夹持部和/或下夹持部,使得右夹持部不再夹持上下夹持部,导致锁扣由门板上脱落,确保车门能够直接打开,让车内乘客能迅速逃离事故现场,减少人员伤亡,提高驾驶安全性,同时结构简单,成本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锁扣装置及汽车通过设置锁扣、门板、上下夹持部和右夹持部,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通过右夹持部的夹持,将锁扣夹持固定在门板上,在发生车辆碰撞时,右夹持部可脱离上夹持部和/或下夹持部,使得右夹持部不再夹持上下夹持部,导致锁扣由门板上脱落,确保车门能够迅速打开,避免由于车辆碰撞导致门锁解锁不及时或者锁扣变形等问题引起的车门无法正常开启,让车内乘客能迅速逃离事故现场,减少人员伤亡,提高驾驶安全性,同时结构简单,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锁扣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锁扣装置的侧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锁扣装置的爆炸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锁扣装置的主视图,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锁扣装置,其包括:锁扣2、门板1、上夹持部3、下夹持部4和右夹持部5。所述上夹持部3和下夹持部4均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门板1上,所述右夹持部5通过夹持上夹持部3和下夹持部4,使锁扣2被夹持在上夹持部3和下夹持部4之间。所述右夹持部5接收车辆碰撞信号,并根据所述碰撞信号脱离上夹持部3和/或下夹持部4。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右夹持部5可接收安全气囊电子控制模块ECU的信号,得知车辆发生碰撞。锁扣装置使用时,门板1安装在汽车车门上。上夹持部3和下夹持部4通过右夹持部5的夹持,实现对锁扣2的夹持固定。此时,锁扣2与车身上的锁舌配合,车门可以正常的打开和关闭。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安全气囊电子控制模块ECU发送信号给右夹持部5,右夹持部5脱离上夹持部3和/或下夹持部4,使得右夹持部5不再夹持上下夹持部,即上下夹持部不能提供夹持力,锁扣2从门板1上脱落,车门不再呈锁闭状态,能够直接打开。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锁扣装置通过设置锁扣、门板、上下夹持部和右夹持部,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通过右夹持部的夹持,将锁扣夹持固定在门板上,在发生车辆碰撞时,右夹持部可脱离上夹持部和/或下夹持部,使得右夹持部不再夹持上下夹持部,导致锁扣由门板上脱落,确保车门能够直接打开,避免由于车辆碰撞导致门锁解锁不及时或者锁扣变形等问题引起的车门无法正常开启,让车内乘客能迅速逃离事故现场,减少人员伤亡,提高驾驶安全性,同时结构简单,成本低。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所述上夹持部3和下夹持部4均为夹板。所述夹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门板1上,所述夹板与门板1平行设置,以减小锁扣装置的体积和自重。如图3所示,上夹持部3和下夹持部4均通过销轴11安装在门板1上。较佳地,所述上夹持部3与下夹持部4相对的两个边沿上均设置有缺口31,所述上夹持部3的缺口31与下夹持部4的缺口31围成夹持锁扣的夹孔,以方便更好地夹持锁扣2。可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锁扣2和上下夹持部位于所述门板1两侧。所述门板1上设置有过孔12,所述锁扣2穿过所述过孔12,被夹持在所述夹孔内。通过将锁扣2和上下夹持部设置在门板1的两侧,可增加锁扣2夹持的牢固性,保证锁扣2的正常使用和车门的正常开闭。优选地,锁扣装置还包括弹簧6,所述弹簧6的两端分别抵接在上夹持部3与下夹持部4相对的两个边沿上。当右夹持部5脱离上夹持部3和/或下夹持部4时,弹簧6可将上夹持部3和下夹持部4撑开,使得锁扣2能够更快地脱离门板1,从而更快地打开车门。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锁扣2包括U型杆21,所述U型杆21的两个端部上均设置有杆帽22,所述杆帽22的外径大于U型杆21的外径。通过将锁扣2设置为U型杆21,并在U型杆21两端设置杆帽22,有利于上夹持部3和下夹持部4夹持锁扣2。对应地,所述夹孔和过孔12的数量均为两个。杆帽22一一对应地穿过该过孔12,被夹持在夹孔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夹孔为沉头孔,所述夹孔远离门板1一侧的内径大于靠近门板1一侧的内径。沉头孔与杆帽22配合,可更好地固定U型杆21,保证锁扣2的安装牢固性。如图3所示,缺口31沿夹板厚度方向分为第一子缺口和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锁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锁扣、门板、上夹持部、下夹持部和右夹持部,所述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均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门板上,所述右夹持部通过夹持上下夹持部,使锁扣被夹持在上下夹持部之间,所述右夹持部接收车辆碰撞信号,并根据所述碰撞信号脱离上夹持部和/或下夹持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锁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锁扣、门板、上夹持部、下夹持部和右夹持部,所述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均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门板上,所述右夹持部通过夹持上下夹持部,使锁扣被夹持在上下夹持部之间,所述右夹持部接收车辆碰撞信号,并根据所述碰撞信号脱离上夹持部和/或下夹持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均为夹板,所述夹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门板上,所述夹板与门板平行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持部与下夹持部相对的两个边沿上均设置有缺口,所述上夹持部的缺口与下夹持部的缺口围成夹持锁扣的夹孔。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锁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和上下夹持部位于所述门板两侧,所述门板上设置有过孔,所述锁扣穿过所述过孔,被夹持在所述夹孔内。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涛
申请(专利权)人: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