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片式元器件绝缘电阻测试的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9321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7 15: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片式元器件绝缘电阻测试的夹具,片式元器件具有两端电极,包括上屏蔽金属盖、下屏蔽金属盖、上绝缘块、下绝缘块、上电极探针、下电极探针、上引线和下引线,上屏蔽金属盖可盖紧在下屏蔽金属盖上,上、下绝缘块分别设置在上、下屏蔽金属盖内,上、下电极探针相对布置,上电极探针设置在上绝缘块内且其下端可向上收缩,下电极探针固定设置在下绝缘块内,上、下引线分别与上电极探针上端、下电极探针下端连接,下电极探针顶部与下绝缘块之间形成有放置片式元器件的凹槽,上屏蔽金属盖盖紧在下屏蔽金属盖上后,片式元器件的两端电极分别与上、下电极探针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操作简便,片式元器件不易掉落,提高测试效率和准确度。

A Fixture for Insulation Resistance Testing of Chip Compon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片式元器件绝缘电阻测试的夹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片式元器件绝缘电阻测试的夹具。
技术介绍
微波单层电容器在质量一致性检验过程中,需要对产品进行绝缘电阻的试验,此试验可以检查出产品在制造过程中是否有缺陷。在现有的测试方式中,通常采用水平式探针夹具,存在电容器的安装不方便、电容器表面金层被划伤或电容器在测试过程中掉落的缺陷,从而导致测试效率低、测试准确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片式元器件绝缘电阻测试的夹具,操作简便,片式元器件不易掉落,对片式元器件无损伤,能够提高测试效率和准确度。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片式元器件绝缘电阻测试的夹具,片式元器件具有两端电极,包括上屏蔽金属盖、下屏蔽金属盖、上绝缘块、下绝缘块、上电极探针、下电极探针、上引线和下引线,上屏蔽金属盖可盖紧在下屏蔽金属盖上,上、下绝缘块分别设置在上、下屏蔽金属盖内,上、下电极探针相对布置,上电极探针设置在上绝缘块内且其下端可向上收缩,下电极探针固定设置在下绝缘块内,上、下引线分别与上电极探针上端、下电极探针下端连接,下电极探针顶部与下绝缘块之间形成有放置片式元器件的凹槽,上屏蔽金属盖盖紧在下屏蔽金属盖上后,片式元器件的两端电极分别与上、下电极探针接触。进一步的,所述上、下电极探针均包括针管和设置在针管一端的针头,下绝缘块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下电极探针的第一下安装孔,第一下安装孔包括相互连通的一段孔和二段孔,下电极探针的针头直径小于一段孔直径且大于二段孔直径,所述凹槽由下电极探针针头与一段孔形成。进一步的,所述上电极探针为弹簧探针。进一步的,所述片式元器件包括微波单层电容器。进一步的,所述下绝缘块呈“T”字型,所述上绝缘块下端设置有与“T”字上部匹配的安装槽,所述上、下屏蔽金属盖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上、下绝缘块的第二上安装孔和第二上安装孔。进一步的,所述上绝缘块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上电极探针的第一上安装孔。进一步的,所述上屏蔽金属盖上设置有让位孔,所述下屏蔽金属盖上设置有与让位孔对应的螺孔,螺栓穿过让位孔后锁紧在螺孔中,以使上屏蔽金属盖盖紧在下屏蔽金属盖上。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测试时,将上、下电极探针分别设置在上、下绝缘块内,再分别将上、下绝缘块设置在上、下屏蔽金属盖内,片式元器件放置在凹槽内以防止片式元器件掉出,再将上屏蔽金属盖盖紧在下屏蔽金属盖上,此时上电极探针下端向上收缩以将片式元器件下压在下电极探针上,保证片式元器件的两端电极分别与上、下电极探针的良好接触,将上引线和下引线连接至绝缘电阻测试仪表即可进行测试,测试过程中,片式元器件的两端电极与上、下电极探针能够保持良好的接触,从而提高测试的准确度,测试完成后,拆开上、下屏蔽金属盖即可去除片式元器件,测试过程中对片式元器件无损伤,且操作简便,测试效率高,可重复使用,可测试的片式元器件的尺寸从0.1mm*0.1mm*0.05mm到6mm*6mm*3mm,通用性强。2、下安装孔的结构设置与下电极探针相适应,既能方便下电极探针的安装,又能使下电极探针与一段孔形成凹槽以放置片式元器件,既使片式元器件不易掉落,又保证良好的接触性。3、上、下绝缘块的结构设置更加便于安装,从而提高测试效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爆炸图。图3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其中,1、片式元器件;2、上屏蔽金属盖;21、第二上安装孔;22、让位孔;3、下屏蔽金属盖;31、第二下安装孔;32、螺孔;33、螺栓;4、上绝缘块;41、第一上安装孔;42、安装槽;5、下绝缘块;51、第一下安装孔;52、一段孔;53、二段孔;6、上电极探针;7、下电极探针;8、上引线;9、下引线;101、针管;102、针头;11、凹槽。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片式元器件1具有两端电极,用于片式元器件绝缘电阻测试的夹具包括上屏蔽金属盖2、下屏蔽金属盖3、上绝缘块4、下绝缘块5、上电极探针6、下电极探针7、上引线8和下引线9,上屏蔽金属盖2可盖紧在下屏蔽金属盖3上,也可从下屏蔽金属盖3上拆除,上绝缘块4和下绝缘块5分别设置在上屏蔽金属盖2和下屏蔽金属盖3内,上电极探针6和下电极探针7相对布置,上电极探针6设置在上绝缘块4内且其下端可向上收缩,下电极探针7固定设置在下绝缘块5内,上、下引线9分别与上电极探针6上端、下电极探针7下端连接,下电极探针7顶部与下绝缘块5之间形成有放置片式元器件1的凹槽11,上屏蔽金属盖2盖紧在下屏蔽金属盖3上后,片式元器件1的两端电极分别与上电极探针6和下电极探针7接触。在本实施例中,片式元器件1为微波单层电容器,上电极探针6为弹簧探针,下电极探针7为无伸缩性的探针。上屏蔽金属盖2左右两端均设置有让位孔22,下屏蔽金属盖3上设置有与让位孔22对应的螺孔32,上屏蔽金属盖2通过与螺孔32匹配的螺栓33盖紧在下屏蔽金属盖3上,盖紧时,螺栓33穿过让位孔22后锁紧在螺孔32中。上绝缘块4和下绝缘块5均由上矩形块和下矩形块构成,上绝缘块4的下矩形块长度略小于上矩形块长度,下绝缘块5的上、下矩形块呈“T”字型,上绝缘块4的下矩形块下端设置有与“T”字上部(即下绝缘块5的上矩形块)匹配的安装槽42,上屏蔽金属盖2和下屏蔽金属盖3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上绝缘块4和下绝缘块5的第二上安装孔21和第二下安装孔31。上电极探针6和下电极探针7均包括针管101和设置在针管101一端的针头102,上电极探针6的针管101内设置有弹簧,以使针头102可上相收缩,其中,针头102与针管101的结构为现有技术。上绝缘块4上设置有用于安装上电极探针6的第一上安装孔41,具体地,第一安装孔形状为矩形,且设置在上矩形块上。下绝缘块5上设置有用于安装下电极探针7的第一下安装孔51,第一下安装孔51包括相互连通的一段孔52和二段孔53,下电极探针7的针头102直径小于一段孔52直径且大于二段孔53直径,如此该针头102与一段孔52即可形成放置片式元器件1的凹槽11。上电极探针6和下电极探针7的针管101分别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第一上安装孔41和第一下安装孔51的二段孔53内。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实施的范围,即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技术专利涵盖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片式元器件绝缘电阻测试的夹具,片式元器件具有两端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屏蔽金属盖、下屏蔽金属盖、上绝缘块、下绝缘块、上电极探针、下电极探针、上引线和下引线,上屏蔽金属盖可盖紧在下屏蔽金属盖上,上、下绝缘块分别设置在上、下屏蔽金属盖内,上、下电极探针相对布置,上电极探针设置在上绝缘块内且其下端可向上收缩,下电极探针固定设置在下绝缘块内,上、下引线分别与上电极探针上端、下电极探针下端连接,下电极探针顶部与下绝缘块之间形成有放置片式元器件的凹槽,上屏蔽金属盖盖紧在下屏蔽金属盖上后,片式元器件的两端电极分别与上、下电极探针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片式元器件绝缘电阻测试的夹具,片式元器件具有两端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屏蔽金属盖、下屏蔽金属盖、上绝缘块、下绝缘块、上电极探针、下电极探针、上引线和下引线,上屏蔽金属盖可盖紧在下屏蔽金属盖上,上、下绝缘块分别设置在上、下屏蔽金属盖内,上、下电极探针相对布置,上电极探针设置在上绝缘块内且其下端可向上收缩,下电极探针固定设置在下绝缘块内,上、下引线分别与上电极探针上端、下电极探针下端连接,下电极探针顶部与下绝缘块之间形成有放置片式元器件的凹槽,上屏蔽金属盖盖紧在下屏蔽金属盖上后,片式元器件的两端电极分别与上、下电极探针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片式元器件绝缘电阻测试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电极探针均包括针管和设置在针管一端的针头,下绝缘块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下电极探针的第一下安装孔,第一下安装孔包括相互连通的一段孔和二段孔,下电极探针的针头直径小于一段孔直径且大于二段孔直径,所述凹槽由下电极探针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烽丁烨朱敏蔚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毫米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