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承口中空壁缠绕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8888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7 1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承口中空壁缠绕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是由管道、承口一和承口二构成,所述管道是由高密度聚乙烯内层、高密度聚乙烯外层、缠绕缓冲件和缠绕金属件构成,所述缠绕缓冲件和所述缠绕金属件位于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内层和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外层之间并依次交替排列,所述缠绕缓冲件与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外层之间通过高强度溶胶进行连接,所述缠绕缓冲件的内部设置有缓冲腔,所述缠绕金属件是由金属体、卡头一和卡头二构成。有益效果:提高了管材的拉伸强度及环刚度,提高了管材的抗冲击能力,减轻缠绕管的重量,便于连接,同时通过管肋的作用能够避免管道与地面直接接触而被硬物穿透。

A Double-Socket Hollow Wall Winding Pi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承口中空壁缠绕管
本技术涉及管道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双承口中空壁缠绕管。
技术介绍
缠绕管,大口径缠绕管,双壁缠绕管,中空缠绕管是一种以高密度聚乙烯为原料,经缠绕焊接成型的一种管材,由于其独特的成型工艺,可以生产直径达三米的管材,这是其他生产工艺难以完成的,但是目前市场上的中空缠绕管普遍存在抗冲击能力差,质量较重,不便于连接的情况,还有在施工运输中,由于托拉拽等原因,容易造成管体外壁被硬物损伤,造成管壁穿透,给使用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也影响使用寿命。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双承口中空壁缠绕管,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为此,本技术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承口中空壁缠绕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是由管道、承口一和承口二构成,所述承口一位于所述管体的一端,所述承口二位于所述管道的另一端,所述管道是由高密度聚乙烯内层、高密度聚乙烯外层、缠绕缓冲件和缠绕金属件构成,所述缠绕缓冲件和所述缠绕金属件位于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内层和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外层之间并依次交替排列,所述缠绕缓冲件与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外层之间通过高强度溶胶进行连接,所述缠绕缓冲件的内部设置有缓冲腔,所述缠绕金属件是由金属体、卡头一和卡头二构成,所述缠绕金属件与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内层之间形成空腔。进一步的,所述承口一和所述承口二的内径相同,并且,所述承口一和所述承口二的内径大于所述管道的内径。进一步的,所述管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若干管肋。进一步的,所述缠绕金属件的顶端为弧形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缠绕缓冲件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卡头一相匹配的限位条一,所述缠绕缓冲件的另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卡头二相匹配的限位条二。进一步的,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内层和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外层的内部分别均设置有高强度钢骨架增强层,所述高强度钢骨架增强层是由高强度钢丝一和高强度钢丝二左右螺旋缠绕而成的网状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有由承口一、承口二、高密度聚乙烯内层、高密度聚乙烯外层、缠绕缓冲件和缠绕金属件、高强度溶胶、缓冲腔和空腔构成的管体结构,从而提高了管材的拉伸强度及环刚度,提高了管材的抗冲击能力,减轻缠绕管的重量,便于连接,同时通过管肋的作用能够避免管道与地面直接接触而被硬物穿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双承口中空壁缠绕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双承口中空壁缠绕管的管体剖视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双承口中空壁缠绕管的高强度钢骨架增强层结构示意图。图中:1、管体;2、管道;3、承口一;4、承口二;5、高密度聚乙烯内层;6、高密度聚乙烯外层;7、缠绕缓冲件;8、缠绕金属件;9、高强度溶胶;10、缓冲腔;11、金属体;12、卡头一;13、卡头二;14、空腔;15、管肋;16、限位条一;17、限位条二;18、高强度钢骨架增强层;19、高强度钢丝一;20、高强度钢丝二。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承口中空壁缠绕管。实施例一:如图1-3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双承口中空壁缠绕管,包括管体1,所述管体1是由管道2、承口一3和承口二4构成,所述承口一3位于所述管体1的一端,所述承口二4位于所述管道2的另一端,所述管道2是由高密度聚乙烯内层5、高密度聚乙烯外层6、缠绕缓冲件7和缠绕金属件8构成,所述缠绕缓冲件7和所述缠绕金属件8位于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内层5和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外层6之间并依次交替排列,所述缠绕缓冲件7与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外层6之间通过高强度溶胶9进行连接,所述缠绕缓冲件7的内部设置有缓冲腔10,所述缠绕金属件8是由金属体11、卡头一12和卡头二13构成,所述缠绕金属件8与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内层5之间形成空腔14。借助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由承口一3、承口二4、高密度聚乙烯内层5、高密度聚乙烯外层6、缠绕缓冲件7和缠绕金属件8、高强度溶胶9、缓冲腔10和空腔14构成的管体结构,从而提高了管材的拉伸强度及环刚度,提高了管材的抗冲击能力,减轻缠绕管的重量,便于连接,同时通过管肋的作用能够避免管道与地面直接接触而被硬物穿透。实施例二:如图1-3所示,所述承口一3和所述承口二4的内径相同,并且,所述承口一3和所述承口二4的内径大于所述管道2的内径,所述管道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若干管肋15,所述缠绕金属件8的顶端为弧形结构,所述缠绕缓冲件7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卡头一12相匹配的限位条一16,所述缠绕缓冲件7的另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卡头二13相匹配的限位条二17,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内层5和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外层6的内部分别均设置有高强度钢骨架增强层18,所述高强度钢骨架增强层18是由高强度钢丝一19和高强度钢丝二20左右螺旋缠绕而成的网状结构。综上所述,借助于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由承口一3、承口二4、高密度聚乙烯内层5、高密度聚乙烯外层6、缠绕缓冲件7和缠绕金属件8、高强度溶胶9、缓冲腔10和空腔14构成的管体结构,从而提高了管材的拉伸强度及环刚度,提高了管材的抗冲击能力,减轻缠绕管的重量,便于连接,同时通过管肋的作用能够避免管道与地面直接接触而被硬物穿透。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承口中空壁缠绕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1),所述管体(1)是由管道(2)、承口一(3)和承口二(4)构成,所述承口一(3)位于所述管体(1)的一端,所述承口二(4)位于所述管道(2)的另一端,所述管道(2)是由高密度聚乙烯内层(5)、高密度聚乙烯外层(6)、缠绕缓冲件(7)和缠绕金属件(8)构成,所述缠绕缓冲件(7)和所述缠绕金属件(8)位于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内层(5)和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外层(6)之间并依次交替排列,所述缠绕缓冲件(7)与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外层(6)之间通过高强度溶胶(9)进行连接,所述缠绕缓冲件(7)的内部设置有缓冲腔(10),所述缠绕金属件(8)是由金属体(11)、卡头一(12)和卡头二(13)构成,所述缠绕金属件(8)与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内层(5)之间形成空腔(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承口中空壁缠绕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1),所述管体(1)是由管道(2)、承口一(3)和承口二(4)构成,所述承口一(3)位于所述管体(1)的一端,所述承口二(4)位于所述管道(2)的另一端,所述管道(2)是由高密度聚乙烯内层(5)、高密度聚乙烯外层(6)、缠绕缓冲件(7)和缠绕金属件(8)构成,所述缠绕缓冲件(7)和所述缠绕金属件(8)位于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内层(5)和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外层(6)之间并依次交替排列,所述缠绕缓冲件(7)与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外层(6)之间通过高强度溶胶(9)进行连接,所述缠绕缓冲件(7)的内部设置有缓冲腔(10),所述缠绕金属件(8)是由金属体(11)、卡头一(12)和卡头二(13)构成,所述缠绕金属件(8)与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内层(5)之间形成空腔(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承口中空壁缠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口一(3)和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继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德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