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油增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7705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空油增压器,有一缸体具有第一、二、三缸室、一油室、连通第一缸室与第一轴孔、连通第一、二缸室的第二轴孔、连通第二、三缸室的第三轴孔,连通油室与第二缸室的第一、二油路通道;第一缸室二端有第一、二通气孔;第一活塞设于第一缸室中,具有第一塞杆,穿设于第一轴孔中;第二活塞设于第二缸室中,具有第一塞杆,穿设于第二轴孔中与第一活塞连接;第三缸室二端设有一第三、四通气孔;第三活塞是设于第三缸室中,具有第三塞杆穿设于第三轴孔中。(*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是与油压缸、气压缸有关,特别是指一种空油增压器。按,增压器是将入口边的压力以特定的方式传递并提高至出口边,使出口边具有高压力输出的一种压力变换组件,一般铣床、搪床的夹持装置、冲床、压床…等加工机械中,皆可看见增压器的踪迹;请参阅图1至图3,为一种常用空油增压器10的系统配置及动作图,该增压器10是于一相互连通的第一、第二缸室11、12中,分别设置一第一、第二活塞13、14,且第一、第二缸室11、12之间更旁通连接有一储油筒15,该储油筒15的顶端与该第一缸室11底端是由一第一电磁阀16连通而构成一控制回路,而该第二缸室12的顶、底端则由一第二电磁阀17连通而构成一控制回路;该增压器10的动作如图1至图3所示,可区分为A快速推进、B高推力推进以及C快速回程等三阶段,当该第一电磁阀16导引压缩空气进入该储油筒15中,液压油将迫使该第一活塞13向下朝工件18快速推进,此是为A阶段,如图1所示,其次,该第二电磁阀17将导引压缩空气进入该第二缸室12中,迫使该第二活塞14的塞杆14A进入该第一缸室11中,由该第一缸室11中的液压油产生增压作用,使该第一活塞13的塞杆13A产生高推力而对工件18作功,此是为B阶段,如图2所示,最后,该第一、第二电磁阀16、17将导引压缩空气,使该第一、第二活塞13、14回复原位,此为C阶段,如图3所示,然而,此等增压器10因需由压缩空气对该储油筒15中的液压油自由液面加压,而推动该第一活塞13,因此,其反应速度将受一定的限制,且该第一活塞13的二面是分别与液压油及压缩空气接触,一旦密封情况不良,压缩空气容易进入液压油中,而影响增压的压力,此外,因压缩空气必须对该储油筒15中的液压油自由液面加压,因此,不论该增压器直立、横置或斜向摆放时,该储油筒15皆必需调整成直立设置的状态,无法随该增压器的姿态整合为一体,使得该增压器10遇到需配置于狭小空间的机台中时较为不便,而必须外拉管线与该储油筒连接。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油增压器,其液压油是形成一封闭的回路而不与压缩空气接触,且动作迅速,加压确实。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油增压器,其储油筒可视需要而任意调整其姿态。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空油增压器,包含有一缸体,具有一第一、第二、第三缸室、一容置有液压油的油室、连通该第一缸室与外界的一第一轴孔、连通该第一、第二缸室的一第二缸室的一第二轴孔、连通该第二、第三缸室的一第三轴孔,以及连通该油室与该第二缸室的一第一、第二油路通道;该第一缸室,其二端分别设有一第一、第二通气孔;一第一活塞,是设于该第一缸室中,其具有一第一塞杆,是穿设于该第一轴孔中;一第二活塞,是设于该第二缸室中,其具有一第二塞杆,是穿设于该第二轴孔中,并与该第一活塞连接;该第三缸室,其二端分别设有一第三、第四通气孔;一第三活塞,是设于该第三缸室中,其具有一第三塞杆,是穿设于该第三轴孔中;由此,该增压器可由阀体控制压缩空气流经各该通气孔的方向及顺序,而控制该第一、第三塞杆的动作,并由该第三塞杆的位移,增加该第一塞杆的顶伸力量。其中该缸体包含有一底座,具有该第一轴孔及该第一通气孔,其中该第一轴孔是贯穿该底座的顶、底面,而该第一通气孔是连通该底座的体侧与顶面;一第一缸筒,是为一顶、底端开放的圆筒,该第一缸筒底端是罩设固定于该底座顶面,且该第一缸筒的内部是形成该第一缸室而与该第一轴孔及该第一通气孔相连通;一第一分隔座,其底面是罩设固定于该第一缸筒顶面,该第一分隔座其具有该第二轴孔、该第二通气孔及该第一油路通道,该第二轴孔是贯穿该分隔座顶、底面,该第二通气孔是连通该分隔座的体侧与底面,而该第一油路通道,是设于该分隔座中,其二端开口是分别位于该分隔座顶面的内、外侧端;一第二缸筒,是为一顶、底端开放的圆筒,该第二缸筒的底端是罩设于该第一分隔座顶面,且该第二缸筒的内部是形成该第二缸室而与该第二轴孔及该第一油路通道的内侧开口连通;一第三缸筒,是为一顶、底端开放的圆筒,是与第二缸筒同轴地罩设固定于该第一分隔座顶面,该第三缸筒内壁与该第二缸筒外壁面之间则形成该油室,而与该第一油路通道的外侧开口连通;一第二分隔座,其底面是罩设固定于该第二、第三缸筒的顶面,该第二分隔座具有一第三轴孔、该第三通气孔及该第二油路通道,其中该第三轴孔是贯穿该第二分隔座的顶、底面,与该第二缸室连通,该第三通气孔是连通该第二分隔座的体侧与顶面,而该第二油路通道,是为一三向连通的管道,用以分别连通该第三轴孔、该第二分隔座的底面及侧面,使该第二缸室、该油室及外界可相互连通;一第四缸筒,是为一顶、底端开放的圆筒,该第四缸筒的底端是罩设于该第二分隔座顶面,且该第四缸筒的内部是形成一第三缸室而与该第三轴孔及该第三通气孔相连通;一顶座,其底面是罩设固定于该第四缸筒顶端,其具有该第四通气孔,是连通该顶座的体侧与底面,而与该第三缸室连通;其次,该增压缸还包含有一油杯,是与该第二油路通道的侧面通口连接。其中该油杯内部设有一活塞及一弹簧,该活塞的一面是与液压油接触,而该弹簧的二端是分别与该活塞的另一面及该油杯的内壁相抵。其中该缸体包含有一第一底座,具有该第一轴孔及该第一通气孔,其中该第一轴孔是贯穿该底座的顶、底面,而该第一通气孔是连通该底座的体侧与顶面;一第一缸筒,是为一顶、底端开放的圆筒,该第一缸筒的底端是罩设固定于该底座顶面,且该第一缸筒的内部是形成该第一缸室而与该第一轴孔及该第一通气孔相连通;一第一分隔座,其底面是罩设固定于该第一缸筒顶面,该第一分隔座其具有该第二轴孔、该第二通气孔及一第一旁通管路,该第二轴孔是贯穿该第一分隔座顶、底面,该第二通气孔是连通该第一分隔座的体侧与底面,而该第一旁通管路,是连通该第一分隔座的体侧与顶面;一第二缸筒,是为一顶、底端开放的圆筒,该第二缸筒的底端是罩设固定于该第一分隔座顶面,且该第二缸筒的内部是形成该第二缸室而与该第二轴孔及该第一旁通管路连通;一第一顶座,其底面是罩设固定于该第二缸筒顶面,其具有一第二旁通管路,是连通该第一顶座的体侧与底面,而与该第二缸室连通;一第二底座,具有该第三通气孔,是连通该第二底座的体侧与顶面;一第三缸筒,是为一顶、底端开放的圆筒,该第三缸筒的底端是罩设固定于该第二底座顶面,且该第三缸筒的内部是形成该第三缸室而与该第三通气孔相连通;一第二分隔座,其底面是罩设固定于该第三缸筒顶面,该第二分隔座具有一第三轴孔、该第四通气孔及一第三旁通管路,该第二轴孔是贯穿该第二分隔座顶、底面,该第四通气孔是连通该第二分隔座的体侧与底面,而该第三旁通管路,是为一三向连通的管道,用以分别连通该第三轴孔、该第二分隔座的顶面及侧面,且该第三旁通管路的侧面开口是与该第一旁通管路的侧面开口相互连接相通,而形成该第一油路通道;一内、外储油筒,是分别为一顶、底端开放的圆筒,该内、外储油筒是可同轴地以其底端罩设固定于该第二分隔座顶面,其中该内储油筒内部是与该第三轴孔相连通,而该内储油筒外壁与该外储油筒内壁的空间则与第三旁通管路的顶面开口连通,形成该油室;一第二顶座,其底面是罩设固定于该内、外储油筒的顶面,其具有一注油通道及一第四旁通管路,该注油通道是用以连通该外储油筒与外界,该第四旁通管路是连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油增压器,包含有:一缸体,具有一第一、第二、第三缸室、一容置有液压油的油室、连通该第一缸室与外界的一第一轴孔、连通该第一、第二缸室的一第二轴孔、连通该第二、第三缸室的一第三轴孔,以及连通该油室与该第二缸室的一第一、第二油路通道;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缸室,其二端分别设有一第一、第二通气孔;一第一活塞,是设于该第一缸室中,其具有一第一塞杆,是穿设于第一轴孔中;一第二活塞,是设于该第二缸室中,其具有一第二塞杆,是穿设于该第二轴孔中,并与该第一活塞连接;该第三缸室,其二端分别设有一第三、第四通气孔;一第三活塞,是设于该第三缸室中,其具有一第三塞杆,是穿设于第三轴孔中。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天成苏正聪
申请(专利权)人:欧境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