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6166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4 05: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磁炉,涉及家用电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底壳(1100)上设置用于收纳电源线(1300)等线束的绕线槽(1110),在不需要使用线束时,线束可收纳在绕线槽(1110)中,以减少线束对外部空间的占用,且利于维持灶台等的整齐,提高了用户体验;此外,通过在绕线槽(1110)相对设置的两个槽壁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沿背离面板(1200)的方向延伸的挡筋(1130),如此,挡筋(1130)背离面板(1200)的表面与绕线槽(1110)朝向面板(1200)的槽壁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在保证对线束的收纳效果的同时,还能够绕线槽(1110)对底壳(1100)中安装空间的占用。

Electromagnetic furn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磁炉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技术介绍
电磁炉是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原理制成的电气烹饪器具,它无需明火或传导式加热而让热直接在锅底产生,极大的提高了加热效率。现有技术中,电磁炉包括底壳,底壳的顶端盖设有面板,底壳与面板之间形成安装空间,安装空间中设置有线圈盘及控制板;线圈盘与控制板通信连接,控制板用于控制线圈盘的工作状态,线圈盘用于利用电磁感应的产生涡流的原理对锅具进行加热。其中,控制板还连接有电源线,电源线设置有插头,电源线可通过插头与外部电源电连接,以为电磁炉提供电能。然而,现有技术中,当不使用电磁炉时,电磁炉的电源线通常是散乱地放置在电磁炉附近,导致电磁炉占用较多的空间,且导致用户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能够克服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磁炉,电磁炉,包括:底壳,所述底壳具有上开口;面板,所述面板盖设在所述上开口处,所述底壳与面板共同围成安装空间;所述底壳背离面板的表面设置有用于收纳线束的绕线槽,所述绕线槽沿朝向所述面板的方向凹陷设置,所述绕线槽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槽壁,相对设置的两个槽壁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沿背离所述面板的方向延伸的挡筋。通过在底壳上设置用于收纳电源线等线束的绕线槽,在电磁炉不工作时,或者在不需要使用线束时,线束可收纳在绕线槽中,以减少线束对外部空间的占用,且利于维持灶台等的整齐,提高了用户体验;此外,通过在绕线槽相对设置的两个槽壁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沿背离所述面板的方向延伸的挡筋,如此,挡筋背离面板的表面与绕线槽朝向面板的槽壁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也即相对增加了绕线槽沿电磁炉的高度方向的深度,在保证对线束的收纳效果的同时,还能够绕线槽对底壳中安装空间的占用。可选地,所述挡筋可沿所述绕线槽的周向连续设置,也即挡筋可以为沿绕线槽的周向设置的闭环,以简化底壳的加工工艺。可选地,所述挡筋可沿所述绕线槽的周向断续设置,也即,挡筋为多个,多个挡筋沿绕线槽的周向间隔分布,以减轻底壳的重量。可选地,所述电磁炉还包括:限位筋,以将所述线束限制在所述绕线槽中;其中,所述限位筋设置在相对设置的两个槽壁中一个上,且所述限位筋朝向另一个槽壁延伸设置;或者,所述限位筋设置在所述挡筋上,且朝向与所述挡筋相对设置的另一槽壁延伸设置。可选地,所述绕线槽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及第二槽壁,所述第二槽壁设置有所述挡筋;其中,所述第二槽壁或者所述挡筋上设置有限位筋,所述限位筋沿朝向所述第一槽壁的方向延伸设置。可选地,所述限位筋为多个,且多个限位筋沿所述绕线槽的周向间隔分布,以提高对线束的限制效果,也即更可靠地将线束限制在绕线槽中。可选地,所述第一槽壁与第二槽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限位筋沿其延伸方向的最大长度与线束直径之和,以使线束能够顺利地进出绕线槽的收纳空间。可选地,所述限位筋沿其延伸方向的最大长度A还满足如下条件:A≧ND-D/2;其中,D表示线束的直径,X表示绕线层数,N表示每层的绕线圈数。如此,能够将线束可靠地限制在绕线槽的收纳空间,以免线束从绕线槽中滑出。可选地,所述第一槽壁与第二槽壁朝向所述面板的一端通过第三槽壁连接,所述限位筋与所述第三槽壁之间的最大距离H≥XD;其中,D表示线束的直径,X表示绕线层数,N表示每层的绕线圈数。如此,在将线束绕设在绕线槽中,且将线束拉紧时,挡筋仍然能够实现对线束的限制,以免线束散乱。可选地,所述第一槽壁与第二槽壁朝向所述面板的一端通过第三槽壁连接;所述限位筋背离所述第三槽壁的表面设置有加强筋,以提高限位筋的强度。可选地,所述加强筋设置在所述限位筋背离所述第三槽壁的表面的边缘。可选地,所述底壳具有与所述面板相对设置的底壁,所述绕线槽设置在所述底壁上;其中,所述第一槽壁位于所述第二槽壁背离所述底壳中心的外侧;和/或,所述挡筋朝向底壳中心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的通风口。可选地,所述底壳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绕线槽连通的出线口,且所述出线口与外部空间连通,以使线束能够从所述出线口伸出。可选地,所述出线口沿所述绕线槽周向的尺寸与所述线束直径之间的差值小于等于1.5毫米,以保证线束能够相对紧凑地卡设在出线口中,以免绕设在绕线槽中的线束发生松动。可选地,所述安装空间中设置有控制板,所述控制板连接有电源线,所述绕线槽用于收纳所述电源线。可选地,所述底壳背离所述面板的底壁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沿背离所述面板的方向延伸,且所述支撑柱沿远离所述面板的方向伸出所述挡筋背离所述面板的表面,以免挡筋干涉电磁炉的放置。本技术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技术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图1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中底壳的结构示意图一;图4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中底壳的结构示意图二;图5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三;图6为图5在A-A处的剖视图;图7为图6中C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8为图5在B-B处的剖视图;图9为图8中D的局部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0-电磁炉;1100-底壳;1101-底壁;1102-侧壁;1100a-通风口;1200-面板;1300-电源线;1110-绕线槽;1111-第一槽壁;1112-第二槽壁;1113-第三槽壁;1120-限位筋;1121-加强筋;1130-挡筋;1140-出线口;1150-支撑柱。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技术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技术的概念。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其中,“内”、“外”等的用语,是用于描述各个结构在附图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图1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中底壳的结构示意图一;图4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中底壳的结构示意图二;图5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三;图6为图5在A-A处的剖视图;图7为图6中C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8为图5在B-B处的剖视图;图9为图8中D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请参照图1-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1000,包括:底壳1100,底壳1100具有上开口;面板1200,面板1200盖设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100),所述底壳(1100)具有上开口;面板(1200),所述面板(1200)盖设在所述上开口处,所述底壳(1100)与面板(1200)共同围成安装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100)背离面板(1200)的表面设置有用于收纳线束的绕线槽(1110),所述绕线槽(1110)沿朝向所述面板(1200)的方向凹陷设置,所述绕线槽(1110)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槽壁,相对设置的两个槽壁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沿背离所述面板(1200)的方向延伸的挡筋(113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100),所述底壳(1100)具有上开口;面板(1200),所述面板(1200)盖设在所述上开口处,所述底壳(1100)与面板(1200)共同围成安装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100)背离面板(1200)的表面设置有用于收纳线束的绕线槽(1110),所述绕线槽(1110)沿朝向所述面板(1200)的方向凹陷设置,所述绕线槽(1110)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槽壁,相对设置的两个槽壁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沿背离所述面板(1200)的方向延伸的挡筋(11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筋(1130)可沿所述绕线槽(1110)的周向连续设置;或者,所述挡筋(1130)可沿所述绕线槽(1110)的周向断续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筋(1120),以将所述线束限制在所述绕线槽(1110)中;其中,所述限位筋(1120)设置在相对设置的两个槽壁中一个上,且所述限位筋(1120)朝向另一个槽壁延伸设置;或者,所述限位筋(1120)设置在所述挡筋(1130)上,且朝向与所述挡筋(1130)相对设置的另一槽壁延伸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槽(111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1111)及第二槽壁(1112),所述第二槽壁(1112)设置有所述挡筋(1130);其中,所述第二槽壁(1112)或者所述挡筋(1130)上设置有限位筋(1120),所述限位筋(1120)沿朝向所述第一槽壁(1111)的方向延伸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筋(1120)为多个,且多个限位筋(1120)沿所述绕线槽(1110)的周向间隔分布;和/或,所述第一槽壁(1111)与第二槽壁(1112)之间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限位筋(1120)沿其延伸方向的最大长度与线束直径之和;和/或,所述限位筋(1120)沿其延伸方向的最大长度A还满足如下条件:A≧ND-D/2;和/或,所述第一槽壁(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