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配管型流体压力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5748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缸筒22的盖罩28设置用于直接向盖侧压力室32A供给压缩空气的盖侧孔37A和向杆侧压力室32B供给压缩空气的杆侧孔37B。其中,杆侧孔37B通过管38的流路38a和设于活塞杆24的中空部24a和连通孔24b连通到杆侧压力室32B该管38安装于该孔的开口部并穿过盖侧压力室32A气密地贯通活塞23的中心部。(*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可从缸筒的盖侧向两压力室集中供给压力流体的集中配管型流体压力缸。在安装于各种驱动机器上使用的流体压力缸中,一般需使得用于供给压缩空气等压力流体的管等配管不会对作业工序形成障碍,同时,为了使这些配管的连接作业简单,最好将用于向盖侧和杆侧两压力室供给压力流体的2个孔分别设置在缸的盖侧,从一侧集中地连接这些孔的配管。图3示出这样在缸的盖侧集中设置2个孔的已公开的流体压力缸的一例。该流体压力缸1具有缸筒2、气密地在该缸筒2内滑动的活塞3、及活塞3的杆4,在缸筒2的两端气密地连接盖罩7和杆罩8。上述缸筒2由上述活塞3气密地划分成盖侧压力室12A和杆侧压力室12B,在缸筒2的外面沿轴向安装内部具有流路10a的管10。设置于上述盖罩7的盖侧孔13A由该盖罩7内的流路直接在盖侧压力室12A开口,同样地形成于盖罩7的杆侧孔13B由形成于该盖罩7和杆罩8的流路7a、8a和上述管10的流路10a连通到杆侧压力室12B。这样的公知流体压力缸通过集中地在盖罩7设置盖侧孔13A和杆侧孔13B,可在盖罩7侧集中地连接用于将压力流体供给到压力室12A、12B的配管(图示省略),所以,孔13A、13B的配管连接作业容易。然而,由于沿缸筒2的外面设置上述管10,所以该管伸出到外部较多,缸大型化,该管对各种作业形成障碍。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中配管型的流体压力缸,该集中配管型的流体压力缸不将流路形成用管设置为伸出到缸外侧的状态,可集中地将配管连接到缸盖侧,具有小型而合理的设计构造。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流体缸的特征在于具有中空的缸筒、分别安装于上述缸筒两端的盖罩和杆罩、可自由滑动地收容于上述缸筒内的活塞、形成于上述活塞一端面侧的盖侧压力室和形成于另一端面侧的杆侧压力室、基端部连接于上述活塞而前端部气密而且可自由滑动地贯通上述杆罩延伸出到上述缸筒外部的中空活塞杆、基端部固定于上述盖罩而前端部气密并且可自由滑动地贯通上述活塞朝上述活塞杆的中空部内开口的中空管、形成于上述盖罩并由该盖罩内的流路连通到上述盖侧压力室的盖侧孔、形成于上述盖罩并由该盖罩内的流路连通到上述管的杆侧孔、及使上述活塞杆的中空部与杆侧压力室连通的连通孔。在本专利技术中,上述活塞杆的连通孔最好形成于该活塞杆基端的接近上述活塞的位置。具有上述构成的本专利技术的流体压力缸的盖罩侧和杆罩侧的2个孔都设置于盖罩,杆侧孔和杆侧压力室通过从上述盖罩贯通活塞朝活塞杆内部延伸的管、中空的上述活塞杆、及设于该活塞杆的连通孔连通,所以,上述管不伸出到缸外面,结果,可将集中配管型的流体压力缸形成为小型而简单的形式。附图说明图1为剖开示出本专利技术流体压力缸一实施例的要部的侧面图。图2为其正面图。图3为已公开的流体压力缸的断面图。图1和图2示出本专利技术流体压力缸的一实施例。该流体压力缸21具有中空的缸筒22、气密地滑动于该缸筒22内的活塞23、及与该活塞23连接的中空活塞杆24。在上述缸筒22的一端由挡圈27固定盖罩28,在另一端由多根螺栓30固定杆罩29,该缸筒22的内部由上述活塞23划分成盖侧压力室32A和杆侧压力室32B。上述活塞杆24的基端部气密地螺旋接合于上述活塞23的中心部,其前端部气密而且可自由滑动地贯通上述杆罩29延伸出到缸的外部,在该前端部气密地螺旋安装用于封闭中空部24a的封闭构件33。在该活塞杆24的基端部的接近上述活塞23的位置形成连通中空部24a和上述杆侧压力室32B的一个或多个连通孔24b。在上述封闭构件33形成工件安装部34,在外周面通过将其一部分平面化而形成扳手接合部35,该工件安装部34在前端面具有用于安装工件(省略图示)等的阴螺纹。在上述盖罩28的外端面分别设置用于向上述盖侧压力室32A和杆侧压力室32B供给压缩空气的盖侧孔37A和杆侧孔37B,在这些孔37A、37B分别连接省略了图示的配管。上述盖侧孔37A由设于盖罩28的流路37a直接连通到盖侧压力室32A。一方的杆侧孔37B通过设于盖罩28的流路37b、中空管38、中空的上述活塞杆24、设于该活塞杆24的上述连通孔24b连通到杆侧压力室32B。上述管38的基端部固定到上述盖罩28内端面的中心部,前端部穿过上述盖侧压力室32A的中央部,并气密而且可自由滑动地贯通活塞23的中央部嵌入到上述活塞杆24的中空部24a内。该管38具有即使当活塞23移动到前进行程终端位置时也不会从活塞23脱出的轴向长度,兼作为该活塞23进退时的导向构件。图1中的符号41和42为安装于杆罩29以气密地密封该罩的内周面与活塞杆24的外周面之间的杆密封件和轴承,符号43为分别安装于盖罩28和杆罩29用于吸收活塞23冲撞时的冲击的缓冲器。图1示出上述流体压力缸的前进途中的状态。此时,从盖侧孔37A向盖侧压力室32A供给压缩空气,杆侧压力室32B的压缩空气从活塞杆24的连通孔24b通过中空部24a、管38内的流路38a由杆侧孔37B排出到外部。因此,活塞23和活塞杆24沿杆罩29的方向移动。当从该状态下活塞23与杆罩29的缓冲器43接触而缓冲地停止时,前进行程结束。当上述活塞23的前进行程结束后,如切换成省略了图示的换向阀,将盖侧孔37A朝大气开放,同时,向杆侧孔37B供给压缩空气,则该压缩空气从管38内的流路38a通过活塞杆24的中空部24a和连通孔24b流入到杆侧压力室32B,所以,活塞23和活塞杆24沿图的右向后退,活塞23接触缓冲器43,缓冲地停止于行程端。这样,上述流体压力缸21从集中设置于盖罩28外端面的盖侧孔37A和杆侧孔37B将压缩空气供给到盖侧压力室32A和杆侧压力室32B,所以,这些孔的配管的连接作业容易。另外,由于通过从上述盖罩28贯通活塞23朝活塞杆24内部延伸的管38、中空的上述活塞杆24、及设于该活塞杆24的连通孔24b使上述杆侧孔37B和杆侧压力室32B连通,所以,不会出现上述管38伸出到缸外面对作业形成障碍和因外力而破损的情况,可将集中配管型流体压力缸形成为小型而简单的形式。权利要求1.一种集中配管型流体压力缸,其特征在于具有中空的缸筒、分别安装于上述缸筒两端的盖罩和杆罩、可自由滑动地收容于上述缸筒内的活塞、形成于上述活塞一端面侧的盖侧压力室和形成于另一端面侧的杆侧压力室、基端部连接于上述活塞而前端部气密而且可自由滑动地贯通上述杆罩并延伸到上述缸筒外部的中空活塞杆、基端部固定于上述盖罩而前端部气密并且可自由滑动地贯通上述活塞并朝上述活塞杆的中空部内开口的中空管、形成于上述盖罩上并由该盖罩内的流路连通到上述盖侧压力室的盖侧孔、形成于上述盖罩上并由该盖罩内的流路连通到上述管的杆侧孔、及使上述活塞杆的中空部与杆侧压力室连通的连通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压力缸,其特征在于上述活塞杆的连通孔形成于该活塞杆基端的接近上述活塞的位置。全文摘要在缸筒22的盖罩28设置用于直接向盖侧压力室32A供给压缩空气的盖侧孔37A和向杆侧压力室32B供给压缩空气的杆侧孔37B。其中,杆侧孔37B通过管38的流路38a和设于活塞杆24的中空部24a和连通孔24b连通到杆侧压力室32B该管38安装于该孔的开口部并穿过盖侧压力室32A气密地贯通活塞23的中心部。文档编号F15B15/00GK1295198SQ00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中配管型流体压力缸,其特征在于:具有中空的缸筒、分别安装于上述缸筒两端的盖罩和杆罩、可自由滑动地收容于上述缸筒内的活塞、形成于上述活塞一端面侧的盖侧压力室和形成于另一端面侧的杆侧压力室、基端部连接于上述活塞而前端部气密而且可自由滑动地贯通上述杆罩并延伸到上述缸筒外部的中空活塞杆、基端部固定于上述盖罩而前端部气密并且可自由滑动地贯通上述活塞并朝上述活塞杆的中空部内开口的中空管、形成于上述盖罩上并由该盖罩内的流路连通到上述盖侧压力室的盖侧孔、形成于上述盖罩上并由该盖罩内的流路连通到上述管的杆侧孔、及使上述活塞杆的中空部与杆侧压力室连通的连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野昭弘
申请(专利权)人:速睦喜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