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给棉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4758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3 23: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给棉机,包括开棉单元;开棉单元包括第一转轴、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内端的打手、固定于第一转轴外端的第一齿轮以及套于第一转轴上的间歇控制组件,所述间歇控制组件包括轴套、固定于轴套内端的缺口盘以及固定于轴套外端的第二齿轮,所述缺口盘上具有缺口区;所述打手包括辊筒以及沿辊筒周向分布的角钉排,所述角钉排包括位于辊筒内的固定条以及分布于所述固定条上且穿出辊筒的角钉,所述角钉上套有位于辊筒内的弹性件。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新型给棉机生产效率高,能够连续给棉,且其能够将给棉的输送过程与开松作业同步进行。

A New Cotton Feed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给棉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机械
,特别是一种新型给棉机。
技术介绍
棉纱是棉纤维经纺纱工艺加工而成的纱,经合股加工后成为棉线。棉纱纺纱首先将原料的棉花原料捆进行抓棉清理,然后将清理后的棉花进行松棉、梳理,经过多道松棉梳理之后得到初步的棉条,再将棉条送入精梳机上进行精梳达到最后的成品。给棉机是棉纱纺织过程中较为重要的机械设备,但是,现有的给棉机大部分采用人工进行给棉,不仅效率低,而且安全系数不高,影响加工的效率,实用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鉴于上述和/或现有的给棉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因此,本专利技术其中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给棉机,其效率高,且能够在给棉的同时进行二次开松。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给棉机,其包括开棉单元;开棉单元包括第一转轴、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内端的打手、固定于第一转轴外端的第一齿轮以及套于第一转轴上的间歇控制组件,所述间歇控制组件包括轴套、固定于轴套内端的缺口盘以及固定于轴套外端的第二齿轮,所述缺口盘上具有缺口区;所述打手包括辊筒以及沿辊筒周向分布的角钉排,所述角钉排包括位于辊筒内的固定条以及分布于所述固定条上且穿出辊筒的角钉,所述角钉上套有位于辊筒内的弹性件;所述开棉单元还包括挤压组件,其具有坡面的一端伸入所述辊筒内,并使得坡面挤压各个固定条上,另一端抵在所述缺口盘上。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新型给棉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挤压组件包括导杆、固定于所述导杆内端的挤压头以及固定于所述导杆外端的固定盘;所述挤压头的外端具有坡面,所述固定盘的外侧面上设置有滚轮,所述导杆穿过所述辊筒,所述挤压头位于所述辊筒内,并通过坡面挤压所述固定条,所述滚轮抵在所述缺口盘上。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新型给棉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轴套套于所述第一转轴上,并能够发生相对转动,所述缺口区位于所述缺口盘的外侧面上,当所述间歇控制组件在所述第一转轴上转动时,所述滚轮能够滚过所述缺口区。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新型给棉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开棉单元还包括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二转轴以及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二转轴上的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新型给棉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还包括传送滚筒,其包括内部空心的筒体,所述筒体沿其纵向具有至少一组开松区,所述开棉单元沿周向等距分布在开松区的侧壁上;所述筒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对应于各个轴套的第一安装点,以及对应于各个第二转轴的第二安装点,所述轴套穿插在所述第一安装点中,并能够发生相对转动,所述第二转轴穿插在所述第二安装点中,并能够发生相对转动。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新型给棉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还包括支架单元,所述支架单元包括套于所述筒体外围的外圈环,所述筒体在所述外圈环内能够发生相对的旋转;所述外圈环与所述第一齿轮接触并能够发生传动,所述外圈环与所述第一齿轮接触的一侧面上具有一圈配合的凸齿。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新型给棉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筒体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有进料部,所述第二端连接有出料部;所述进料部包括与所述筒体的第一端对接的进料斗,所述第一端插入所述进料斗的进料端口内,并能够发生相对转动;所述出料部包括与所述筒体的第二端对接的出料斗,所述第二端插入所述出料斗的出料端口内,并能够发生相对转动。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新型给棉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支架单元还包括支撑架,所述外圈环固定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进料斗和出料斗固定于所述支撑架上。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新型给棉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支撑架的顶部倾斜设置,使得安装于所述支撑架上的传送滚筒整体处于倾斜状态,且所述外圈环上带有凸齿的一侧面相对于另一侧面朝上。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新型给棉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还包括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包括驱动部件、连接在所述驱动部件输出端的第三转轴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三转轴上的驱动轮;所述筒体的外侧壁上具有配合于所述驱动轮的外齿圈,所述驱动单元能够通过所述驱动轮与外齿圈的配合驱动所述筒体进行旋转。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新型给棉机生产效率高,能够连续给棉,且其能够将给棉的输送过程与开松作业同步进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为开棉单元的外部结构图以及内部结构图。图2为开松区的内部结构图。图3为筒体的结构图。图4为新型给棉机的整体结构图及其局部结构详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专利技术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参照图1~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给棉机,其能够同时进行给棉与开松作业,而且保证两者互不干扰。所述新型给棉机包括传送滚筒200和安装于其上的若干个开棉单元100,开棉单元100用于对棉花进行二次开松(首次开松过程可由开清棉联合机中的开棉机进行开松,按照纺纱工艺流程给棉的前道工序是开棉和混棉),同时,开棉单元100的开松过程不影响给棉的输送过程。传送滚筒200用于传送棉花,其包括内部空心的筒体201,筒体201为两端通透的圆筒状结构,其内部具有容置空间M。具体的,开棉单元100包括第一转轴101、打手102、第一齿轮103以及间歇控制组件104。其中,第一转轴101穿过筒体201;打手102是用于直接开松的组件,其固定于第一转轴101的内端,并位于筒体201内;第一齿轮103固定于第一转轴101的外端,并位于筒体201外;间歇控制组件104包括空心套管状的轴套104a、固定于轴套104a内端的缺口盘104b以及固定于轴套104a外端的第二齿轮104c。轴套104a套于第一转轴101上(第一转轴101贯穿整个间歇控制组件104),使得间歇控制组件104能够相对于第一转轴101发生转动,同时,轴套104a穿插并安装在筒体201的侧壁上,并能够发生相对旋转,也即:开棉单元100主体通过轴套104a安装在筒体201的侧壁上;缺口盘104b的外侧面上具有缺口区104b-1,具体的,缺口盘104b为具有一段内凹缺口的圆盘结构,其“缺口”即为缺口区104b-1。打手102包括内部空心的辊筒102a以及沿辊筒102a周向分布的角钉排102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给棉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开棉单元(100),其包括第一转轴(101)、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101)内端的打手(102)、固定于第一转轴(101)外端的第一齿轮(103)以及套于第一转轴(101)上的间歇控制组件(104),所述间歇控制组件(104)包括轴套(104a)、固定于轴套(104a)内端的缺口盘(104b)以及固定于轴套(104a)外端的第二齿轮(104c),所述缺口盘(104b)上具有缺口区(104b‑1);所述打手(102)包括辊筒(102a)以及沿辊筒(102a)周向分布的角钉排(102b),所述角钉排(102b)包括位于辊筒(102a)内的固定条(102b‑1)以及分布于所述固定条(102b‑1)上且穿出辊筒(102a)的角钉(102b‑2),所述角钉(102b‑2)上套有位于辊筒(102a)内的弹性件(102b‑3);所述开棉单元(100)还包括挤压组件(105),其一端伸入所述辊筒(102a)内,并挤压各个固定条(102b‑1),另一端抵在所述缺口盘(104b)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给棉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开棉单元(100),其包括第一转轴(101)、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101)内端的打手(102)、固定于第一转轴(101)外端的第一齿轮(103)以及套于第一转轴(101)上的间歇控制组件(104),所述间歇控制组件(104)包括轴套(104a)、固定于轴套(104a)内端的缺口盘(104b)以及固定于轴套(104a)外端的第二齿轮(104c),所述缺口盘(104b)上具有缺口区(104b-1);所述打手(102)包括辊筒(102a)以及沿辊筒(102a)周向分布的角钉排(102b),所述角钉排(102b)包括位于辊筒(102a)内的固定条(102b-1)以及分布于所述固定条(102b-1)上且穿出辊筒(102a)的角钉(102b-2),所述角钉(102b-2)上套有位于辊筒(102a)内的弹性件(102b-3);所述开棉单元(100)还包括挤压组件(105),其一端伸入所述辊筒(102a)内,并挤压各个固定条(102b-1),另一端抵在所述缺口盘(104b)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给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组件(105)包括导杆(105a)、固定于所述导杆(105a)内端的挤压头(105b)以及固定于所述导杆(105a)外端的固定盘(105c);所述挤压头(105b)的外端具有坡面,所述固定盘(105c)的外侧面上设置有滚轮(105d),所述导杆(105a)穿过所述辊筒(102a),所述挤压头(105b)位于所述辊筒(102a)内,并通过坡面挤压所述固定条(102b-1),所述滚轮(105d)抵在所述缺口盘(104b)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给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套(104a)套于所述第一转轴(101)上,并能够发生相对转动,所述缺口区(104b-1)位于所述缺口盘(104b)的外侧面上,当所述间歇控制组件(104)在所述第一转轴(101)上转动时,所述滚轮(105d)能够滚过所述缺口区(104b-1)。4.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新型给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棉单元(100)还包括传动组件(106),所述传动组件(106)包括第二转轴(106a)以及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二转轴(106a)上的第三齿轮(106b)和第四齿轮(106c),所述第三齿轮(106b)与所述第一齿轮(103)啮合,所述第四齿轮(106c)与所述第二齿轮(104c)啮合。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给棉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送滚筒(200),其包括内部空心的筒体(201),所述筒体(201)沿其纵向具有至少一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佳佳陈太球王鸿博蒋春燕卢雨正周永洪李飞王玮容程佩
申请(专利权)人:圣华盾防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