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棉纺织加工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2090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7 22: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棉纺织加工设备,属于棉纺织技术领域,棉纺织加工设备包括壳体、第一转动柱、第二转动柱、第一开棉板、第二开棉板、第一电机、第二电机、过滤板、进料口以及出料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棉纺织加工设备其能够加快对原棉的处理,大大提高开棉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一定程度上除去原棉中的杂质。

A Cotton Textile Processing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棉纺织加工设备
本技术涉及棉纺织
,特别涉及一种棉纺织加工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穿衣打扮,各种各样的服饰进入我们的生活,而服饰的大量生产也注定了纺织行业的快速发展,现代的纺织工厂已经不是以前的人工纺织,目前基本靠机械设备进行生产,目前的纺织源材料基本还是采用棉花;棉花处理中就要用到棉纺织加工设备,市场上现有的揉棉机多数还是老旧机型,开棉效率低下、效果差,跟不上生产的需求,而且开棉的效果对最后的产品有很大的影响,需要对现有的设备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棉纺织加工设备,其能够加快对原棉的处理,大大提高开棉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一定程度上除去原棉中的杂质。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棉纺织加工设备,包括壳体、第一转动柱、第二转动柱、第一开棉板、第二开棉板、第一电机、第二电机、过滤板、进料口以及出料口;所述壳体整体呈长方体结构,所述壳体的两侧壁均为圆弧面结构,所述进料口设置在壳体顶部,所述进料口为上大下小的喇叭状结构,所述进料口底部与壳体的上表面相接,所述进料口与壳体内部连通设置;所述出料口设置在壳体底部,所述出料口为上小下大的喇叭状结构,所述出料口顶部与壳体的下表面相接,所述出料口与壳体内部连通设置;所述第一转动柱以及第二转动柱对称设置在壳体内部,所述第一开棉板均匀固定在第一转动柱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开棉板均匀固定在第二转动柱的侧壁上,所述第一开棉板以及第二开棉板上下交错设置;所述第一开棉板远离第一转动柱的一端为尖端状结构,所述第二开棉板远离第二转动轴的一端为尖端状结构,所述第一电机以及第二电机设置在壳体下方,所述第一电机与第一转动柱相对应,所述第一电机的转动轴穿过壳体与第一转动柱底部相接,所述第二电机与第二转动柱相对应,所述第二电机的转动轴穿过壳体与第二转动柱底部相接;所述进料口设置在壳体中心处上方,所述出料口设置在壳体中心处下方,所述过滤板设置在出料口下方,所述过滤板右端向下倾斜设置,所述过滤板上均匀设置有过滤孔。在本技术较佳地技术方案中,所述过滤板底部固定设置振动器,通过设置振动器,提高振动的频率以及强度,使棉块或棉束中的杂质更好地掉落到过滤板下方,提高了除杂的效果。在本技术较佳地技术方案中,所述过滤板右侧下方设置棉料收集箱,所述过滤板下方设置杂质收集箱,通过设置棉料收集箱,可以便于处理后棉块或棉束的收集。在本技术较佳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转动柱顶部与壳体顶部内壁相贴近设置,所述第二转动柱顶部与壳体顶部内壁相贴近设置,通过设置第一转动柱以及第二转动顶部与壳体顶部内壁相贴近,防止有原棉、棉块或棉束滞留在第一转动柱或第二转动柱上方,影响开棉的处理。在本技术较佳地技术方案中,所述过滤板与水平面所成夹角为30度,通过设置过滤板的倾斜角度,保证了棉块或棉束一定的下滑速度,同时又可以使杂质更好地穿过过滤板落下。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棉纺织加工设备,启动第一电机以及第二电机,分别带动第一转动柱以及第二转动柱快速转动,第一转动柱以及第二转动柱转动以相同的方向选择,对应的第一开棉板与第二开棉板在进料口下方交汇,从进料口将原棉向壳体内投入,原棉从第一开棉板以及第二开棉板交汇处落下,经过多层的第一开棉板以及第二开棉板作用,使原棉松解成较小的棉块或棉束,松解后的棉块或棉束只能从壳体中心处的出料口排出,通过快速转动,加快了对原棉的处理,第一开棉板与第二开棉板对原棉的协同作用,提高了开棉的效果,松解后的棉块或棉束进入过滤板中,由于棉块或棉束较轻,原棉中的杂质则从过滤板中的过滤孔落下,一定程度上除去原棉中的杂质;通过设置第一开棉板、第二开棉板、第一转动柱、第二转动柱、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加快了对原棉的处理,提高了开棉的效果,通过设置了进料口以及出料口,使原棉经过一定的处理后才能输出到过滤板上,提高处理效果,通过设置过滤板,一定程度上除去原棉中的杂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棉纺织加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棉纺织加工设备的壳体截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壳体;2、第一转动柱;3、第二转动柱;4、第一开棉板;5、第二开棉板;6、第一电机;7、第二电机;8、振动器;9、过滤板;10、进料口;11、出料口;12、棉料收集箱;13、杂质收集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壳体1、第一转动柱2、第二转动柱3、第一开棉板4、第二开棉板5、第一电机6、第二电机7、过滤板9、进料口10以及出料口11;所述壳体1整体呈长方体结构,所述壳体1的两侧壁均为圆弧面结构,所述进料口10设置在壳体1顶部,所述进料口10为上大下小的喇叭状结构,所述进料口10底部与壳体1的上表面相接,所述进料口10与壳体1内部连通设置;所述出料口11设置在壳体1底部,所述出料口11为上小下大的喇叭状结构,所述出料口11顶部与壳体1的下表面相接,所述出料口11与壳体1内部连通设置;所述第一转动柱2以及第二转动柱3对称设置在壳体1内部,所述第一开棉板4均匀固定在第一转动柱2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开棉板5均匀固定在第二转动柱3的侧壁上,所述第一开棉板4以及第二开棉板5上下交错设置;所述第一开棉板4远离第一转动柱2的一端为尖端状结构,所述第二开棉板5远离第二转动轴的一端为尖端状结构,所述第一电机6以及第二电机7设置在壳体1下方,所述第一电机6与第一转动柱2相对应,所述第一电机6的转动轴穿过壳体1与第一转动柱2底部相接,所述第二电机7与第二转动柱3相对应,所述第二电机7的转动轴穿过壳体1与第二转动柱3底部相接;所述进料口10设置在壳体1中心处上方,所述出料口11设置在壳体1中心处下方,所述过滤板9设置在出料口11下方,所述过滤板9右端向下倾斜设置,所述过滤板9上均匀设置有过滤孔;所述过滤板9底部固定设置振动器8,通过设置振动器8,提高振动的频率以及强度,使棉块或棉束中的杂质更好地掉落到过滤板9下方,提高了除杂的效果;所述过滤板9右侧下方设置棉料收集箱12,所述过滤板9下方设置杂质收集箱13,通过设置棉料收集箱12,可以便于处理后棉块或棉束的收集;所述第一转动柱2顶部与壳体1顶部内壁相贴近设置,所述第二转动柱3顶部与壳体1顶部内壁相贴近设置,通过设置第一转动柱2以及第二转动顶部与壳体1顶部内壁相贴近,防止有原棉、棉块或棉束滞留在第一转动柱2或第二转动柱3上方,影响开棉的处理;所述过滤板9与水平面所成夹角为30度,通过设置过滤板9的倾斜角度,保证了棉块或棉束一定的下滑速度,同时又可以使杂质更好地穿过过滤板9落下;启动第一电机6以及第二电机7,分别带动第一转动柱2以及第二转动柱3快速转动,第一转动柱2以及第二转动柱3转动以相同的方向选择,对应的第一开棉板4与第二开棉板5在进料口10下方交汇,从进料口10将原棉向壳体1内投入,原棉从第一开棉板4以及第二开棉板5交汇处落下,经过多层的第一开棉板4以及第二开棉板5作用,使原棉松解成较小的棉块或棉束,松解后的棉块或棉束只能从壳体1中心处的出料口11排出,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棉纺织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第一转动柱(2)、第二转动柱(3)、第一开棉板(4)、第二开棉板(5)、第一电机(6)、第二电机(7)、过滤板(9)、进料口(10)以及出料口(11);所述壳体(1)整体呈长方体结构,所述壳体(1)的两侧壁均为圆弧面结构,所述进料口(10)设置在壳体(1)顶部,所述进料口(10)为上大下小的喇叭状结构,所述进料口(10)底部与壳体(1)的上表面相接,所述进料口(10)与壳体(1)内部连通设置;所述出料口(11)设置在壳体(1)底部,所述出料口(11)为上小下大的喇叭状结构,所述出料口(11)顶部与壳体(1)的下表面相接,所述出料口(11)与壳体(1)内部连通设置;所述第一转动柱(2)以及第二转动柱(3)对称设置在壳体(1)内部,所述第一开棉板(4)均匀固定在第一转动柱(2)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开棉板(5)均匀固定在第二转动柱(3)的侧壁上,所述第一开棉板(4)以及第二开棉板(5)上下交错设置;所述第一开棉板(4)远离第一转动柱(2)的一端为尖端状结构,所述第二开棉板(5)远离第二转动轴的一端为尖端状结构,所述第一电机(6)以及第二电机(7)设置在壳体(1)下方,所述第一电机(6)与第一转动柱(2)相对应,所述第一电机(6)的转动轴穿过壳体(1)与第一转动柱(2)底部相接,所述第二电机(7)与第二转动柱(3)相对应,所述第二电机(7)的转动轴穿过壳体(1)与第二转动柱(3)底部相接;所述进料口(10)设置在壳体(1)中心处上方,所述出料口(11)设置在壳体(1)中心处下方,所述过滤板(9)设置在出料口(11)下方,所述过滤板(9)右端向下倾斜设置,所述过滤板(9)上均匀设置有过滤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棉纺织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第一转动柱(2)、第二转动柱(3)、第一开棉板(4)、第二开棉板(5)、第一电机(6)、第二电机(7)、过滤板(9)、进料口(10)以及出料口(11);所述壳体(1)整体呈长方体结构,所述壳体(1)的两侧壁均为圆弧面结构,所述进料口(10)设置在壳体(1)顶部,所述进料口(10)为上大下小的喇叭状结构,所述进料口(10)底部与壳体(1)的上表面相接,所述进料口(10)与壳体(1)内部连通设置;所述出料口(11)设置在壳体(1)底部,所述出料口(11)为上小下大的喇叭状结构,所述出料口(11)顶部与壳体(1)的下表面相接,所述出料口(11)与壳体(1)内部连通设置;所述第一转动柱(2)以及第二转动柱(3)对称设置在壳体(1)内部,所述第一开棉板(4)均匀固定在第一转动柱(2)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开棉板(5)均匀固定在第二转动柱(3)的侧壁上,所述第一开棉板(4)以及第二开棉板(5)上下交错设置;所述第一开棉板(4)远离第一转动柱(2)的一端为尖端状结构,所述第二开棉板(5)远离第二转动轴的一端为尖端状结构,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佳佳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侨富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