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活塞式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及产生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788230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7 08: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气泡发生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活塞式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及产生方法。所述一种活塞式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包括:驱动装置、活塞缸体一、连接管一、活塞缸体二、连接管二、活塞缸体三、连接管三、活塞缸体四、进水管;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转盘一、转轴一、连杆一、转轴二、固定块一、转轴三、连杆二、转轴四、固定块二、转轴五、连杆三、转轴六、转盘二、活塞杆一、活塞一、活塞二、活塞杆二、活塞三、活塞四。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四个活塞的往复运动机制,在两个活塞缸内部的压力双重作用下,形成更高流速的水流,从而促进了更多微细气泡的产生,同时使用一个驱动即完成了四个区域微细气泡的产生,同时在多个活塞缸的依次作用下,不仅产生更多的微细气泡,同时完成了对直径较大的气泡进行破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活塞式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及产生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气泡发生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活塞式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及产生方法。
技术介绍
在水中形成的气泡根据其尺寸而分类成毫米气泡或微气泡(进一步而言,为微纳米气泡以及纳米气泡等)。毫米气泡是某种程度上的巨大的气泡,且在水中迅速地上升而最终在水面破裂消失。与此相对,直径为50μm以下的气泡具有如下特殊的性质,即由于微细所以在水中的停留时间长,由于气体的溶解能力优异所以在水中进一步缩小,进而在水中消失(完全溶解),通常将上述直径在50μm以下的气泡称为微气泡,对直径更小的微纳米气泡(直径为10nm以上且小于1μm)以及纳米气泡(直径小于10nm)称为微细气泡。近年来,含有微细气泡的(毫米、微米、纳米尺寸的气泡)的气液混合水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各个行业和人类的生产生活领域。现提出一种活塞式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及产生方法以产生微细气泡。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做出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活塞式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及产生方法以产生微细气泡。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活塞式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活塞式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包括:驱动装置(1)、活塞缸体一(2)、连接管一(3)、活塞缸体二(4)、连接管二(5)、活塞缸体三(6)、连接管三(7)、活塞缸体四(8)、进水管(9);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1)包括:电机(11)、转盘一(12)、转轴一(13)、连杆一(14)、转轴二(15)、固定块一(16)、转轴三(17)、连杆二(18)、转轴四(19)、固定块二(110)、转轴五(111)、连杆三(112)、转轴六(113)、转盘二(114)、活塞杆一(115)、活塞一(116)、活塞二(117)、活塞杆二(118)、活塞三(119)、活塞四(120);所述电机(11)与转盘一(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活塞式微细气泡产生装置,包括:驱动装置(1)、活塞缸体一(2)、连接管一(3)、活塞缸体二(4)、连接管二(5)、活塞缸体三(6)、连接管三(7)、活塞缸体四(8)、进水管(9);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1)包括:电机(11)、转盘一(12)、转轴一(13)、连杆一(14)、转轴二(15)、固定块一(16)、转轴三(17)、连杆二(18)、转轴四(19)、固定块二(110)、转轴五(111)、连杆三(112)、转轴六(113)、转盘二(114)、活塞杆一(115)、活塞一(116)、活塞二(117)、活塞杆二(118)、活塞三(119)、活塞四(120);所述电机(11)与转盘一(12)相连接;所述转轴一(13)的后端与转盘一(12)前端的左部活动连接,前端与连杆一(14)的左端活动连接;所述连杆一(14)通过设置在其右端的转轴二(15)与固定块一(16)的后端活动连接;所述固定块一(16)的前端通过转轴三(17)与连杆二(18)的右端活动连接;所述连杆二(18)的左端通过转轴四(19)与固定块二(110)的后端活动连接;所述固定块二(110)的前端通过转轴五(111)与连杆三(112)的左端活动连接;所述连杆三(112)的右端通过转轴六(113)与转盘二(114)的后端的左部活动连接;所述活塞杆一(115)垂直穿过固定块一(16)设置;所述活塞杆一(115)的上端与活塞一(116)相连接,下端与活塞二(117)相连接;所述活塞一(116)与活塞二(117)关于固定块一(16)对称设置;所述活塞杆二(118)平穿过固定块二(110)设置;所述活塞杆二(118)的左端与活塞三(119)相连接,右端与活塞四(120)相连接;所述活塞三(119)与活塞三(119)关于固定块二(110)对称设置;所述转盘一(12)的中轴线与转盘二(114)的中轴线重合;所述活塞缸体一(2)包括:上盖(21)、导流罩(22)、下盖(23);所述上盖(21)包括:壳体一(211)、通孔一(212)、文丘里管(213)、通孔二(214);所述壳体一(211)为上部封闭且下端开放的圆筒形结构;所述壳体一(211)的侧壁面设有贯通于其内部的通孔一(212);所述文丘里管(213)的上部穿过壳体一(211)设置,下部穿过导流罩(22)的上部并与导流罩(22)的内部相通连;所述文丘里管(213)的上部为进水部,下部设有单向阀;所述文丘里管(213)的中间段设置在导流罩(22)的上方;所述文丘里管(213)的中间段的侧壁面设有贯通于其内部的通孔二(214);所述壳体一(211)的下端面与导流罩(22)的上端面相连接;所述导流罩(22)包括:壳体二(221)、导流管(222)、出水管(223)、通孔三(224);所述壳体二(221)为上端封闭且下端开放的圆筒形结构;所述导流管(222)设置在壳体二(221)的内部;所述导流管(222)的上端面与壳体二(221)上端的内壁面相连接;所述导流管(222)的上端的侧壁面设有通孔三(224);所述出水管(223)的一端穿过壳体一(211)的侧壁面,并与壳体一(211)与导流管(222)之间形成的区域相通连,另一端设有单向阀;所述壳体二(221)的下端面与下盖(23)相连接;所述活塞杆一(115)的上部穿过下盖(23)设置并延伸至壳体一导流管(222)的内部;所述活塞一(116)设置在导流管(222)的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东海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擅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