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控制系统壳体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78427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4 0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控制系统壳体结构,其包括上壳体,该上壳体具有顶板以及沿顶板周向布置的多个侧板,各侧板与顶板合围成第一收纳腔,于两相对的侧板外表面上设有若干内凹的安装槽,并在各安装槽底面上构造有楔形的卡齿;还包括下壳体,该下壳体具有底板以及沿底板周向布置的多个挡板,且各挡板与底板合围成第二收纳腔,于挡板的顶部构造有与各安装槽相对应的卡接单元;各卡接单元可插入对应的安装槽内,并与卡齿构成卡接配合而使上壳体与下壳体扣合,第一收纳腔与第二收纳腔因上壳体与下壳体的扣合而围构形成容置电池控制系统的容纳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电池控制系统壳体结构拆装方便且结构较为合理。

Shell structure of battery control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控制系统壳体结构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车辆电池控制系统
,特别涉及一种电池控制系统壳体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及国家的推广,采用电能作为动力的新能源车辆正在逐渐代替以燃油为动力的车辆。作为新能源车辆的核心零部间,动力电池的性能直接影响到车辆的性能,而作为新能源车辆动力电池的控制系统,其工作状态直接影响着新能源车辆能否安全行驶,因此集成电池控制系统(BCU)的电路板的安装放置至关重要。电池控制系统的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现有技术中,上壳体和下壳体多采用螺栓进行连接固定。电池控制系统的测试需要在安装壳体的情况下进行,在测试过程中又需要经常拆卸外壳,对元器件进行参数测量,采用螺栓连接,在装卸时需要工具,导致拆装不便。而且壳体因材料和厚度等原因,容易造成螺纹失效,导致壳体报废,而且使用工具拆卸螺栓,也容易造成金属导体与电池控制系统的线路接触,而引起短路,导致电池控制系统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电池控制系统壳体结构,以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池控制系统壳体结构,其包括:上壳体,具有顶板以及沿所述顶板周向布置的多个侧板,且各所述侧板由所述顶板向下延伸设置以合围成第一收纳腔,于两相对的所述侧板的外侧面上布置有若干内凹的安装槽,并于各安装槽的底面上构造有楔形的卡齿;下壳体,具有底板以及沿所述底板周向布置的多个挡板,且各所述挡板由所述底板向上延伸设置以合围成第二收纳腔,于所述挡板的顶部构造有与各所述卡齿一一对应的卡接单元;各所述卡接单元可插入对应的所述安装槽内,并与所述卡齿构成卡接配合而使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扣合,所述第一收纳腔与所述第二收纳腔因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的扣合而围构形成容置电池控制系统的容纳腔。进一步的,于所述顶板的下表面上设有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由以蜂巢图案排列、外凸于所述顶板的下表面的第一加强筋构成。进一步的,于所述顶板的中部形成有向上的凸起,所述第一加强部构造于所述凸起的下表面上。进一步的,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上设有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二加强部由以蜂巢图案排列、外凸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第二加强筋构成。进一步的,于所述底板下表面的两端构造有内凹的腔体,并于两所述腔体的底面上构造有第三加强部,所述第三加强部具有以蜂巢图案排列、外凸于所述腔体的底面的第三加强筋。进一步的,于所述第二收纳腔内构造有至少两列由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向上延伸、以承装所述电池控制系统的安装柱。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柱为两列,且两列的所述安装柱呈非对称布置。进一步的,于所述顶板的上表面上划分有一长方形区块,于该所述区块内刻印有标识。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及所述下壳体采用塑料材质制成。进一步的,于所述上壳体的外表面上及所述下壳体的外表面上涂覆有金属漆。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电池控制系统壳体结构,通过在上壳体卡齿,并在下壳体上设置与卡齿相对应的卡接单元,可方便的构成上壳体及下壳体的扣合固连,相比于螺栓连接,安装效率更高,将卡齿设置在位于上壳体的安装槽内,卡接单元在与卡齿卡合时,可插装在安装槽内,较为美观。将安装槽设置在上壳体上,避免安装电池控制系统需要对安装槽进行避让,可降低设计难度。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以所述的池控制系统壳体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上壳体的轴测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下壳体的轴测图;图4为图3另一视角的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上壳体,11-顶板,12-侧板,13-安装槽,131-卡齿,14-第一加强部,15-凸起,16-第一长方形区块,17-三角形区块,18-第二长方形区块,19-三角形区域,2-下壳体,21-底板,22-挡板,23-卡接单元,24-第二加强部,25-腔体,251-第三加强部,26-安装柱,27-开口。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电池控制系统壳体结构,如图1所示,该电池控制系统壳体结构包括上壳体1,该上壳体1具有顶板11以及沿顶板11周向布置的多个侧板12,各侧板12由顶板11向下延伸设置以合围成第一收纳腔,于两相对的侧板12外侧表面上布置有若干内凹的安装槽13,并在各安装槽13的底面上构造有楔形的卡齿131。此外,该电池控制系统壳体结构还包括下壳体2,该下壳体2具有底板21以及沿底板21周向布置的多个挡板22,且各挡板22由底板21向上延伸设置以合围成第二收纳腔,于挡板22的顶部构造有与各安装槽13一一对应的卡接单元23;各卡接单元23可插入对应的安装槽13内,并与所述卡齿131构成卡接配合而使所述上壳体1与下壳体2扣合,第一收纳腔与第二收纳腔因上壳体1与下壳体2的扣合而围构形成容置电池控制系统的容纳腔。作为壳体的一个优选方案,本实施例中,组成该壳体的上壳体1和下壳体2均采用塑料材质。采用塑料材质,相比于使用金属材质,可使壳体质量较轻,有利于车辆的轻量化,从而能够增加车辆的续航里程。而且由于本实施例的上壳体1与下壳体2之间通过卡扣连接,可避免螺纹在塑料上相比于在金属材质更易失效的问题。同时,塑料材质通常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使得壳体内壁与电池控制系统中电子元器件之间的距离可较小,还可在壳体较为应力集中的位置增加加强肋,而不必担心电子元器件之间的短路,使得壳体各处得强度更加均匀。当然,塑料材质相比于金属材质仍存在缺点,比如,强度较低,散热性能较差,抗干扰能力差。为此,本实施例中,在上壳体1上设置有第一加强部14,其既可以增强上壳体1强度,又能提高上壳体1的散热效果。更具体的,如图2所示,上壳体1分为三段长方形的区域。其中,两侧的长方形区域中较宽的一个对应于电池控制系统中低压元器件的插装位置,而另一个长方形区域对应于电池控制系统中高压元其件的插装位置。中间的长方形区域的中部所对应的电池控制系统中插装有较高的元器件,因此,在中间的长方形区域内形成有向上的凸起15。由于该凸起15处的强度较低,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加强部14具体设置在该凸起15的内表面上。作为第一加强部14的优选方案,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加强部14具体由以蜂巢图案排列,外凸于凸起15内表面的第一加强筋构成。除了该优选方案,该第一加强部14也可以呈方形排布,或者三角形排布。但第一加强部14采用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可使该上壳体1的强度较高,以能够为电池控制系统提供较好的防护。除了提高上壳体1的强度外,设置第一加强部14还增加了上壳体1与容纳腔的接触面积,因此,该第一加强部14还能提高该上壳体1的散热效果。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对应于电池控制系统中低压元器件的插装位置的长方形区域的外表面上划分有第一长方形区块16和三角形区块17,在长方形区块内刻印有标识,该标识记载有生产厂家、生产底、生产日期、BCU型号、软件版本等信息的一种或多种,在该三角形区块17内粘贴有防静电标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控制系统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1),具有顶板(11)以及沿所述顶板(11)周向布置的多个侧板(12),且各所述侧板(12)由所述顶板(11)向下延伸设置以合围成第一收纳腔,于两相对的所述侧板(12)的外侧面上布置有若干内凹的安装槽(13),并于各安装槽(13)的底面上构造有楔形的卡齿(131);下壳体(2),具有底板(21)以及沿所述底板(21)周向布置的多个挡板(22),且各所述挡板(22)由所述底板(21)向上延伸设置以合围成第二收纳腔,于所述挡板(22)的顶部构造有与各所述卡齿(131)一一对应的卡接单元(23);各所述卡接单元(23)可插入对应的所述安装槽(13)内,并与所述卡齿(131)构成卡接配合而使所述上壳体(1)与所述下壳体(2)扣合,所述第一收纳腔与所述第二收纳腔因所述上壳体(1)与所述下壳体(2)的扣合而围构形成容置电池控制系统的容纳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控制系统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1),具有顶板(11)以及沿所述顶板(11)周向布置的多个侧板(12),且各所述侧板(12)由所述顶板(11)向下延伸设置以合围成第一收纳腔,于两相对的所述侧板(12)的外侧面上布置有若干内凹的安装槽(13),并于各安装槽(13)的底面上构造有楔形的卡齿(131);下壳体(2),具有底板(21)以及沿所述底板(21)周向布置的多个挡板(22),且各所述挡板(22)由所述底板(21)向上延伸设置以合围成第二收纳腔,于所述挡板(22)的顶部构造有与各所述卡齿(131)一一对应的卡接单元(23);各所述卡接单元(23)可插入对应的所述安装槽(13)内,并与所述卡齿(131)构成卡接配合而使所述上壳体(1)与所述下壳体(2)扣合,所述第一收纳腔与所述第二收纳腔因所述上壳体(1)与所述下壳体(2)的扣合而围构形成容置电池控制系统的容纳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控制系统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顶板(11)的下表面上设有第一加强部(14),所述第一加强部(14)由以蜂巢图案排列、外凸于所述顶板(11)的下表面的第一加强筋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控制系统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顶板(11)的中部形成有向上的凸起(15),所述第一加强部(14)构造于所述凸起(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学微
申请(专利权)人: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