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润滑油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7697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3 2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润滑油路,包括均设在发动机缸体内的第一缸体主油道、第二缸体主油道、第一直油道、第二直油道、第三直油道以及第四直油道,还包括均设在发动机缸盖内的第一缸盖主油道、第二缸盖主油道、第五直油道以及第六直油道;第一直油道与第一缸体主油道相连通;第二直油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缸体主油道以及第二缸体主油道相连通,第三直油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直油道和第五直油道相连通,第五直油道与第一缸盖主油道相连通,第四直油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直油道和第六直油道相连通,第六直油道与第二缸盖主油道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便于对活塞冷却喷嘴进行控制,能够减少油压损失和能够减少机油消耗量。

An Engine Lubricating Oil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润滑油路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润滑油路。
技术介绍
随着增压、直喷技术的应用,发动机负荷越来越大,活塞的热负荷也越来越高。为了保证活塞使用可靠性,需要向活塞喷射润滑油以起到冷却效果。PCJ(活塞冷却喷嘴)作为一种活塞强制冷却的手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传统机械式PCJ布置在缸体主油道上,当缸体主油道达到某一压力时打开,低于某一压力后关闭,无法根据发动机的转速、负荷以及温度来控制PCJ的开闭,不利于油耗和排放的控制。同时现有技术中发动机缸体和缸盖内的油道过长、拐角过多,存在油压损失大、机油消耗量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发动机润滑油路,以便于对活塞冷却喷嘴进行控制,减少油压损失和减少机油消耗量。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润滑油路,包括均设置在发动机缸体内的第一缸体主油道、第二缸体主油道、第一直油道、第二直油道、第三直油道以及第四直油道,还包括均设置在发动机缸盖内的第一缸盖主油道、第二缸盖主油道、第五直油道以及第六直油道;所述第一直油道的上端部与所述第一缸体主油道相连通,所述第一直油道用于向所述第一缸体主油道输送润滑油;所述第二直油道的前端部与所述第一缸体主油道的左端部相连通,所述第二直油道的后端部与所述第二缸体主油道的左端部相连通,所述第三直油道的下端部与所述第二直油道的前端部相连通,所述第三直油道的上端部与所述第五直油道的下端部相连通,所述第五直油道的上端部与所述第一缸盖主油道的左端部相连通,所述第四直油道的下端部与所述第二直油道的后端部相连通,所述第四直油道的上端部与所述第六直油道的下端部相连通,所述第六直油道的上端部与所述第二缸盖主油道的左端部相连通;所述第一缸体主油道上连接有多条主轴颈油道,所述第二缸体主油道上连接有多条PCJ油道,所述第一缸盖主油道上连接有多条进气凸轮轴颈油道,所述第二缸盖主油道上连接有多条排气凸轮轴颈油道。进一步,还包括与一条所述主轴颈油道相连通的张紧器油道。进一步,还包括与一条所述主轴颈油道相连通的增压器进油道。进一步,还包括与一条所述排气凸轮轴颈油道相连通的高压油泵油道。进一步,所述第一缸盖主油道上连接有多条第一液压挺杆油道,所述第二缸盖主油道上连接有多条第二液压挺杆油道。进一步,还包括依次相连通的进油道、机油冷却器和机油滤清器,所述进油道用于与机油泵相连,所述第一直油道的下端部与所述机油滤清器的输出端相连通。进一步,所述第一缸体主油道上连接有反馈油道。本技术通过合理布置发动机润滑油路,减少了油压损失,减少了机油消耗量,并且设置独立的第二缸体主油道来为PCJ供油,能够利用PCJ控制阀来根据发动机负荷控制PCJ的开闭,进而能够有效降低油耗。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中:1—进油道;2—冷却器油道;3—滤清器油道;4—第一直油道;5—第一缸体主油道;6—第二缸体主油道;7—第二直油道;8—第三直油道;9—第四直油道;10—第五直油道;11—第六直油道;12—第一缸盖主油道;13—第二缸盖主油道;14—主轴颈油道;15—PCJ油道;16—进气凸轮轴颈油道;17—排气凸轮轴颈油道;18—第一液压挺杆油道;19—第二液压挺杆油道;20—张紧器油道;21—增压器进油道;22—高压油泵油道;23—反馈油道;24—机油滤清器;25—机油冷却器;26—张紧器;27—PCJ;28—增压器回油道;29—液压挺杆;30—高压油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发动机润滑油路,包括均设置在发动机缸体内的第一缸体主油道5、第二缸体主油道6、第一直油道4、第二直油道7、第三直油道8以及第四直油道9,还包括均设置在发动机缸盖内的第一缸盖主油道12、第二缸盖主油道13、第五直油道10以及第六直油道11;第一直油道4的上端部与第一缸体主油道5相连通,第一直油道4用于向第一缸体主油道5输送润滑油;第二直油道7的前端部与第一缸体主油道5的左端部相连通,第二直油道7的后端部与第二缸体主油道6的左端部相连通,第三直油道8的下端部与第二直油道7的前端部相连通,第三直油道8的上端部与第五直油道10的下端部相连通,第五直油道10的上端部与第一缸盖主油道12的左端部相连通,第四直油道9的下端部与第二直油道7的后端部相连通,第四直油道9的上端部与第六直油道11的下端部相连通,第六直油道11的上端部与第二缸盖主油道13的左端部相连通;第一缸体主油道5上连接有多条主轴颈油道14,多条主轴颈油道14并联设置,第二缸体主油道6上连接有多条PCJ油道15,多条PCJ油道15并联设置,第一缸盖主油道12上连接有多条进气凸轮轴颈油道16,多条进气凸轮轴颈油道16并联设置,第二缸盖主油道13上连接有多条排气凸轮轴颈油道17,多条排气凸轮轴颈油道17并联设置。作为一种优选,第一缸体主油道5和第二缸体主油道6相互平行,第一缸盖主油道12和第二缸盖主油道13相互平行。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第二缸体主油道6来为PCJ27供油,能够在第二缸体主油道6的左端部设置PCJ控制阀,并通过油温传感器和油压传感器来检测发动机运行状况,PCJ控制阀能够根据油温传感器和油压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来进行开闭,能够根据发动机负荷控制PCJ27的开闭,进而能够有效降低油耗。同时上述技术方案中广泛运用直油道,并和合理布置各个油道之间的连接,能够减少润滑油路的长度以及减少润滑油路的拐角,从而减少了油压损失,减少了机油消耗量。进一步,还包括与一条主轴颈油道14相连通的张紧器油道20,具体实施时,最左侧的主轴颈油道14和张紧器油道20之间通过油槽相连通,能够实现对张紧器26的供油。进一步,还包括与一条主轴颈油道14相连通的增压器进油道21,具体实施时,位于中间的主轴颈油道14通过油槽与增压器进油道21,增压器进油道21能够实现对增压器的供油,增压器的润滑油可以通过增压器回油道28实现回油。进一步,还包括与一条排气凸轮轴颈油道17相连通的高压油泵油道22,高压油泵油道22的一端与排气凸轮轴颈油道17,高压油泵油道22的另一端与高压油泵30相连通。进一步,第一缸盖主油道12上设有多条第一液压挺杆油道18,第二缸盖主油道13上设有多条第二液压挺杆油道19,通过第一液压挺杆油道18和第二液压挺杆油道19为液压挺杆29供油。进一步,还包括依次相连通的进油道1、机油冷却器25和机油滤清器24,进油道1用于与机油泵相连,第一直油道4的下端部与机油滤清器24的输出端相连通,具体实施时,进油道1的一端与机油泵相连,进油道1的另一端与冷却器油道2相连,冷却器油道2与机油冷却器25相连,机油滤清器24的输出端连接有滤清器油道3,滤清器油道3与第一直油道4的下端部相连通。进一步,第一缸体主油道5上连接有反馈油道23。在具体实施时,发动机缸盖和发动机缸体均可采用整体式结构,进油道1、冷却器油道2、滤清器油道3、第一直油道4、第一缸体主油道5、第二缸体主油道6、张紧器油道20、增压器进油道21、主轴颈油道14、第三直油道8、第四直油道9、第五直油道10、第六直油道11、增压器回油道28这些油道可通过先预铸再机加完成。第二直油道7、PCJ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均设置在发动机缸体内的第一缸体主油道(5)、第二缸体主油道(6)、第一直油道(4)、第二直油道(7)、第三直油道(8)以及第四直油道(9),还包括均设置在发动机缸盖内的第一缸盖主油道(12)、第二缸盖主油道(13)、第五直油道(10)以及第六直油道(11);所述第一直油道(4)的上端部与所述第一缸体主油道(5)相连通,所述第一直油道(4)用于向所述第一缸体主油道(5)输送润滑油;所述第二直油道(7)的前端部与所述第一缸体主油道(5)的左端部相连通,所述第二直油道(7)的后端部与所述第二缸体主油道(6)的左端部相连通,所述第三直油道(8)的下端部与所述第二直油道(7)的前端部相连通,所述第三直油道(8)的上端部与所述第五直油道(10)的下端部相连通,所述第五直油道(10)的上端部与所述第一缸盖主油道(12)的左端部相连通,所述第四直油道(9)的下端部与所述第二直油道(7)的后端部相连通,所述第四直油道(9)的上端部与所述第六直油道(11)的下端部相连通,所述第六直油道(11)的上端部与所述第二缸盖主油道(13)的左端部相连通;所述第一缸体主油道(5)上连接有多条主轴颈油道(14),所述第二缸体主油道(6)上连接有多条PCJ油道(15),所述第一缸盖主油道(12)上连接有多条进气凸轮轴颈油道(16),所述第二缸盖主油道(13)上连接有多条排气凸轮轴颈油道(1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均设置在发动机缸体内的第一缸体主油道(5)、第二缸体主油道(6)、第一直油道(4)、第二直油道(7)、第三直油道(8)以及第四直油道(9),还包括均设置在发动机缸盖内的第一缸盖主油道(12)、第二缸盖主油道(13)、第五直油道(10)以及第六直油道(11);所述第一直油道(4)的上端部与所述第一缸体主油道(5)相连通,所述第一直油道(4)用于向所述第一缸体主油道(5)输送润滑油;所述第二直油道(7)的前端部与所述第一缸体主油道(5)的左端部相连通,所述第二直油道(7)的后端部与所述第二缸体主油道(6)的左端部相连通,所述第三直油道(8)的下端部与所述第二直油道(7)的前端部相连通,所述第三直油道(8)的上端部与所述第五直油道(10)的下端部相连通,所述第五直油道(10)的上端部与所述第一缸盖主油道(12)的左端部相连通,所述第四直油道(9)的下端部与所述第二直油道(7)的后端部相连通,所述第四直油道(9)的上端部与所述第六直油道(11)的下端部相连通,所述第六直油道(11)的上端部与所述第二缸盖主油道(13)的左端部相连通;所述第一缸体主油道(5)上连接有多条主轴颈油道(1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正娟王红王岳宇苏学颖张晓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