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混流体内热式洁净分离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5734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3 18: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临界混流体内热式洁净分离釜,包括釜体、挡流板、集流罩和混流体加热换热器,釜体包括上段气流腔和下段分离腔,混流体加热换热器内设有混流体通道和热介质通道,热介质通道中的热介质对混流体通道中的混流体进行加热,混流体加热换热器位于釜体内的上段气流腔中,混流体导出管与下段分离腔中的集流罩连通,挡流板设在集流罩内,分离后的超临界气体由下段分离腔进入上段气流腔,从上段气流腔的超临界气体排出口排出,分离后的沉积物沉积到下段分离腔内。本专利采用超临界流体相态分离式的工作模式,能最大效率的将超临界流体与萃取物或颜料分离,分离的比较彻底;本专利应用于超临界萃取和超临界流染色的分离釜。

Supercritical Mixed Fluid Internal Thermal Clean Separ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临界混流体内热式洁净分离釜
本专利技术涉及分离釜,具体涉及一种超临界混流体分离釜。
技术介绍
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9年4月23日公开了公开号为208771017U的专利文献,它公开了一种超临界染色回收分离釜,通过在回收分离釜内部设置回收分离罐、回收分离罐内设置分子筛,来对染色后的超临界气体在泄压过程中析出的大量染料、杂质进行过滤。本专利技术在本领域首创推出采用烧结金属多孔过滤材料来制备回收分离罐的罐盖和罐底,其充分利用多孔金属内部的大量孔隙,能够对染色后的超临界气体在泄压过程中析出的大量染料、低聚物等大尺寸杂质进行过滤。回收分离罐本身就形成了第一层过滤系统,结构简单、过滤效果好且易于清洗。通过罐底的第一层过滤、分子筛的第二层过滤及罐盖的第三层过滤,能够有效避免染料和杂质随气体回流至储气罐,有助于提高染色的均匀性和染色效果。上述技术方案与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不同,并且与本专利相比,上述技术方案分离的不够彻底。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之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离效果好的超临界混流体内热式洁净分离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超临界混流体内热式洁净分离釜,包括釜体、挡流板、集流罩和混流体加热换热器,所述釜体包括上段气流腔和下段分离腔,所述混流体加热换热器内设有混流体通道和热介质通道,热介质通道中的热介质对混流体通道中的混流体进行加热,混流体加热换热器上设有与混流体通道连通的混流体导入管和混流体导出管,混流体加热换热器上设有与所述热介质通道连通的热介质输入管和热介质输出管,混流体加热换热器位于釜体内的上段气流腔中,混流体导入管、热介质输入管和热介质输出管伸出到釜体外,所述的混流体导出管与下段分离腔中的集流罩连通,所述挡流板设在集流罩内且位于混流体导出管的管口下方,经混流体加热换热器加热后的混流体经挡流板和集流罩进行分离,分离后的超临界气体由下段分离腔进入上段气流腔,从上段气流腔的超临界气体排出口排出,分离后的沉积物沉积到下段分离腔内。进一步地,所述釜体的下段分离腔底部设有沉积物排出口。进一步地,所述釜体的上段气流腔和下段分离腔采用分体式结构,所述上段气流腔和下段分离腔之间通过可拆卡箍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釜体内设有扰流器,所述下段分离腔中的分离后的超临界气体经扰流器进入上段气流腔。进一步地,所述釜体内设有过滤器,所述下段分离腔中的分离后的超临界气体经扰流器和过滤器进入上段气流腔。进一步地,所述扰流器是由两块叠放的扰流板构成。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采用超临界流体相态分离式的工作模式,能最大效率的将超临界流体与萃取物或颜料分离,分离的比较彻底;本专利应用于超临界萃取和超临界流染色的分离釜。附图说明利用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釜体;2-集流罩;3-挡流板;4-混流体加热换热器;5-上段气流腔;6-下段分离腔;7-可拆卡箍;8-沉积物排出口;9-超临界气体排出口;10-混流体通道;11-热介质通道;12-混流体导入管;13、混流体导出管;14、热介质输入管;15、热介质输出管;16、扰流器;17、过滤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如图1所示,超临界混流体内热式洁净分离釜,包括釜体1、挡流板3、集流罩2和混流体加热换热器4,所述釜体1包括上段气流腔5和下段分离腔6,所述釜体的上段气流腔5和下段分离腔6采用分体式结构,所述上段气流腔5和下段分离腔6之间通过可拆卡箍7连接。所述釜体1的下段分离腔底部设有沉积物排出口8,所述釜体1的上段气流腔5设有超临界气体排出口9。所述混流体加热换热器4内设有混流体通道10和热介质通道11,热介质通道11中的热介质对混流体通道10中的混流体进行加热,混流体加热换热器4上设有与混流体通道10连通的混流体导入管12和混流体导出管13,混流体加热换热器4上设有与所述热介质通道11连通的热介质输入管14和热介质输出管15,混流体加热换热器4位于釜体内的上段气流腔5中,混流体导入管12、热介质输入管14和热介质输出管15伸出到釜体1外,所述的混流体导出管13与下段分离腔6中的集流罩2连通,所述挡流板3设在集流罩2内且位于混流体导出管13的管口下方,经混流体加热换热器4加热后的混流体经挡流板3和集流罩2进行分离,分离后的超临界气体由下段分离腔6进入上段气流腔5,从上段气流腔5的超临界气体排出口9排出,分离后的沉积物沉积到下段分离腔6内。釜体1内设有扰流器16,所述下段分离腔6中的分离后的超临界气体经扰流器16进入上段气流腔5,所述扰流器16是由两块叠放的扰流板构成。釜体1内设有过滤器17,所述下段分离腔中的分离后的超临界气体经扰流器16和过滤器17进入上段气流腔5。工作原理:当本专利应用于萃取时,沉积物为萃取物,当本专利应用于染色时,沉积物为颜料,本专利主要功能是将超临界流体在加热后与萃取物或颜料分离。混流体进入混流体加热换热器4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让经降压的超临界流体降压气化后在分离釜内部升温加热至分离需求温度,使混流体中的超临界流体进一步气化,本专利技术采用垂直直管管程内加热方式,让未分离气体到达温度后垂直落到分离釜的分离腔,能有效避免未分离气体残留在加热器内部。未分离气体通过挡流板对流体流场向周边扩散,再经由集流罩向下集中慢速垂落,利用自重让气体和分离物质进行脱离沉降在分离腔内,从完成整个分离过程。余下尾气利用反渗透洁净原理向上悬浮,通过扰流器进行二次扰流对随尾气力场上扬的分离物质进行阻隔后,尾气进一步地进入过滤器进行净化过滤,经过滤的洁净尾气进入上段气流腔5,再由超临界气体排出口9排出,完成尾气洁净过程。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限于本专利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临界混流体内热式洁净分离釜,其特征在于:包括釜体、挡流板、集流罩和混流体加热换热器,所述釜体包括上段气流腔和下段分离腔,所述混流体加热换热器内设有混流体通道和热介质通道,热介质通道中的热介质对混流体通道中的混流体进行加热,混流体加热换热器上设有与混流体通道连通的混流体导入管和混流体导出管,混流体加热换热器上设有与所述热介质通道连通的热介质输入管和热介质输出管,混流体加热换热器位于釜体内的上段气流腔中,混流体导入管、热介质输入管和热介质输出管伸出到釜体外,所述的混流体导出管与下段分离腔中的集流罩连通,所述挡流板设在集流罩内且位于混流体导出管的管口下方,经混流体加热换热器加热后的混流体经挡流板和集流罩进行分离,分离后的超临界气体由下段分离腔进入上段气流腔,从上段气流腔的超临界气体排出口排出,分离后的沉积物沉积到下段分离腔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临界混流体内热式洁净分离釜,其特征在于:包括釜体、挡流板、集流罩和混流体加热换热器,所述釜体包括上段气流腔和下段分离腔,所述混流体加热换热器内设有混流体通道和热介质通道,热介质通道中的热介质对混流体通道中的混流体进行加热,混流体加热换热器上设有与混流体通道连通的混流体导入管和混流体导出管,混流体加热换热器上设有与所述热介质通道连通的热介质输入管和热介质输出管,混流体加热换热器位于釜体内的上段气流腔中,混流体导入管、热介质输入管和热介质输出管伸出到釜体外,所述的混流体导出管与下段分离腔中的集流罩连通,所述挡流板设在集流罩内且位于混流体导出管的管口下方,经混流体加热换热器加热后的混流体经挡流板和集流罩进行分离,分离后的超临界气体由下段分离腔进入上段气流腔,从上段气流腔的超临界气体排出口排出,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鼎天杨波郭小兵梁舒颖许志文杨古全杨冬青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碳染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