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蠹虫诱捕传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5477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3 17: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小蠹虫诱捕传孢器,是通过连接杆将若干节漏斗相互相连,最上节连接杆通过螺丝钉与防护罩连接,防护罩上固定挂环,最下节漏斗通过卡扣连接传孢筒,连接杆上分别悬挂引诱剂并置于漏斗内侧,传孢筒内分布菌液网,传孢筒底部开有逃逸口。通过引诱剂使小蠹虫在穿过传孢筒逃逸中随身携带大量的孢子,再飞到林间传播给其它小蠹虫,使大量小蠹虫染菌死亡。结合了引诱剂诱捕和菌剂防治两者的共同优点。具有高效率,低成本,操作简单,拆卸方便,反复利用,回收率高等优点,可大范围推广。

A spore-trapping apparatus for bark beet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蠹虫诱捕传孢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害虫诱捕器,具体是一种小蠹虫诱捕传孢器,属于植物保护领域。
技术介绍
小蠹虫在我国分布很广,对林木危害极为严重,据国内外专家调查,我国共有小蠹虫3000多种,主要通过取食树干或者枝梢的韧皮部,使树势变弱,树木枯萎死亡。自然条件下被小蠹虫入侵的树木致死率极高,没有人为的控制和干扰难以遏制小蠹虫的危害,对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因此其防治迫在眉睫。目前常采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引诱剂诱捕,化学防治通常选择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氧化乐果、敌敌畏、吡虫啉和呋虫胺等喷施的方法,将多种药剂混合以加强防治效果,有时还需将树皮刨开喷施或对受害木进行伐除后刨皮喷药,受限于小蠹虫发生区域的气候和地理因素的限制,药剂喷施存在诸多弊端,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环境也会对防治产生巨大影响等;生物防治常采用白僵菌喷施,但由于小蠹虫的整个生活史大部分时间都在树皮下度过,菌液的喷洒难接触到虫体本身,加上秦岭气候复杂多变,喷施的白僵菌常被雨水冲刷而无法发挥作用;引诱剂诱捕存在吸引过来的小蠹虫与诱捕到的小蠹虫不成比例,诱捕防治不能达到完全控制小蠹虫发生数量的目的。因此,单一的引诱剂诱捕防治方法不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还不能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目前尚缺乏更有效的小蠹虫防治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防治小蠹虫存在的缺陷,而公开一种小蠹虫诱捕传孢器。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通过连接杆5将若干节漏斗3相互相连,最上一节连接杆5通过螺丝钉3与防护罩2连为一体,防护罩2上固定挂环1,最下一节漏斗4通过卡扣7连接传孢筒8,连接杆5上分别悬挂引诱剂6并置于漏斗4内侧,传孢筒8内分布菌液网9,传孢筒8底部开有逃逸口10。本技术结合了引诱剂诱捕和菌剂防治两者的共同优点,通过引诱剂使小蠹虫在穿过传孢筒逃逸中随身携带大量的孢子,再飞到林间传播给其它小蠹虫,使大量小蠹虫染菌死亡。具有高效率,低成本,操作简单,拆卸方便,可反复利用,回收率高等优点,可大范围推广。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传孢筒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为:挂环1,防护罩2,螺丝钉3,漏斗4,连接杆5,引诱剂6,卡扣7,传孢筒8,菌液网9,逃逸口10。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通过连接杆5将七节圆形漏斗3相互相连,最上一节连接杆5通过螺丝钉3与防护罩2连为一体,防护罩2上固定挂环1,最下一节漏斗4通过卡扣7连接传孢筒8,连接杆5上分别悬挂引诱剂6并置于漏斗4内侧,传孢筒8内分布菌液网9,传孢筒8底部开有逃逸口10。本技术的使用方法如下:a.按结构组装诱捕传孢器;b.将引诱剂悬挂于漏斗中下部;c.将诱捕传播器设置在林内或林间小道,每个诱捕器垂直悬挂在非寄主树上,诱捕器下端与地面相距1.5m,诱捕器相互间隔25-30m;d.定期更换引诱剂和添加菌液,可重复使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蠹虫诱捕传孢器,其特征在于:通过连接杆(5)将若干节漏斗(4)相互相连,最上一节连接杆(5)通过螺丝钉(3)与防护罩(2)连为一体,防护罩(2)上固定挂环(1),最下一节漏斗(4)通过卡扣(7)连接传孢筒(8),连接杆(5)上分别悬挂引诱剂(6)并置于漏斗(4)内侧,传孢筒(8)内分布菌液网(9),传孢筒(8)底部开有逃逸口(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蠹虫诱捕传孢器,其特征在于:通过连接杆(5)将若干节漏斗(4)相互相连,最上一节连接杆(5)通过螺丝钉(3)与防护罩(2)连为一体,防护罩(2)上固定挂环(1),最下一节漏斗(4)通过卡扣(7)连接传孢筒(8),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明宁航陈辉代鲁鲁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