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病虫自动摘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69888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7 16:07
一种病虫自动摘取装置,它涉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病虫自动摘取装置。基座的上端左侧设有控制箱,控制箱的前端设有启动开关、数据传输接口,控制箱的左端设有扫描仪,扫描仪穿过控制箱与控制器相连接,控制器的顶端与无线装置相连接,驱动装置与设置在基座底部的履带相连接,平衡装置的右侧设有旋转电机,旋转电机与设置在基座上端右侧的旋转轮相连接,旋转轮的上端表现中心处设有第一支架,第一支架的顶端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二支架相连接,第二支架的顶端通过第二转轴与第三支架相连接,第三支架的尾端设有旋转盘,旋转盘与摘取夹爪相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它为全自动摘取装置,提高摘取效率。

An Automatic Insect and Disease Extrac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病虫自动摘取装置
本技术涉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具体涉及一种病虫自动摘取装置。
技术介绍
引起药用植物发病的原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由生物因素如真菌、细菌、病毒等侵入植物体所引起的病害,有传染性,称为侵染性病害或寄生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如旱、涝、严寒、养分失调等影响或损坏生理机能而引起的病害,没有传染性,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在侵染性病害中,致病的寄生生物称为病原生物,其中真菌、细菌常称为病原菌。被侵染植物称为寄主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不仅取决于病原生物的作用,而且与寄主生理状态以及外界环境条件也有密切关系,是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条件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病虫害是病害和虫害的并称,虫害经常对农、林、牧业等造成不良影响,防护人员通常是对园林、庄稼、果树等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喷洒农药可以消除大部分的病害和虫害,但是一些病害和虫害比较顽强,在长期喷洒农药中产生了抗性,从而存活了下来,需要农药研制单位不断开发处新产品来对付病虫害。现有技术对病虫害的摘取通常是人工手动摘取,需要对农作物等植物翻来覆去的查看,然后手动摘取,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费时费力,并且摘取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病虫自动摘取装置,它结构简单、方便操作,为全自动摘取装置,对农作物等植物进行扫描,扫描后由摘取爪快速对病虫害摘取,省时省力,提高摘取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是:它包含基座、控制箱、扫描仪、控制器、启动开关、数据传输接口、扫描仪、无线装置、电源装置、平衡装置、驱动装置、履带、旋转电机、旋转轮、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第一转轴、第二转轴、旋转盘、摘取夹爪,基座的上端左侧设有控制箱,控制箱的前端设有启动开关、数据传输接口,控制箱的左端设有扫描仪,扫描仪穿过控制箱与控制器相连接,控制器的顶端与无线装置相连接,控制器的底端与电源装置相连接,电源装置的底部与平衡装置、驱动装置相连接,驱动装置与设置在基座底部的履带相连接,平衡装置的右侧设有旋转电机,旋转电机与设置在基座上端右侧的旋转轮相连接,旋转轮的上端表现中心处设有第一支架,第一支架的顶端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二支架相连接,第二支架的顶端通过第二转轴与第三支架相连接,第三支架的尾端设有旋转盘,旋转盘与摘取夹爪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摘取夹爪通过连接线与控制器相连接,并且连接线沿着第三支架、第二支架、第一支架的内侧从基座内的侧底部与控制器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扫描仪为红外线扫描仪。进一步的,所述摘取夹爪的内侧设有软胶垫。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轴、第二转轴、旋转盘的内侧各设有一个小型电机。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将装置按位置组装起来,打开启动开关,用数据线将病虫的形状结构等数据传输给控制器中,装置顶部的无线装置方便操作者远程操控,将装置移动到指定位置,装置的底部设有履带,履带和驱动装置用于装置的移动,在不平的路面行走,履带更加方便,并且装置用履带移动,对于爬坡的山路也适用,在装置内的平衡装置用于保持装置平衡,避免装置在行走时侧翻,在装置的左端设有扫描仪,扫描仪为红外线扫描仪,扫描仪将前端的景象进行扫描,有生命结构的病虫会被扫描到,然后将数据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进行记录,同时控制器控制驱动装置,将装置移动到指定指定位置,旋转电机、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相当于人体的手臂进行运动,将摘取夹爪移动到病虫的位置,摘取夹爪将附在植物上的病虫摘取,在摘取夹爪的内侧设有软胶垫,软胶垫可以避免摘取夹爪在摘取病虫时,将病虫摘坏,影响摘取病虫的效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有益效果为:它结构简单、方便操作,为全自动摘取装置,对农作物等植物进行扫描,扫描后由摘取爪快速对病虫害摘取,省时省力,提高摘取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基座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摘取夹爪7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基座1、控制箱2、扫描仪3、控制器4、启动开关5、数据传输接口6、摘取夹爪7、无线装置8、电源装置9、平衡装置10、驱动装置11、履带12、旋转电机13、旋转轮14、第一支架15、第二支架16、第三支架17、第一转轴18、第二转轴19、旋转盘20、连接线21、软胶垫22、小型电机23。具体实施方式参看图1-图3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基座1、控制箱2、扫描仪3、控制器4、启动开关5、数据传输接口6、摘取夹爪7、无线装置8、电源装置9、平衡装置10、驱动装置11、履带12、旋转电机13、旋转轮14、第一支架15、第二支架16、第三支架17、第一转轴18、第二转轴19、旋转盘20,基座1的上端左侧设有控制箱2,控制箱2的前端设有启动开关5、数据传输接口6,控制箱2的左端设有扫描仪3,扫描仪3穿过控制箱2与控制器4相连接,控制器4的顶端与无线装置8相连接,控制器4的底端与电源装置9相连接,电源装置9的底部与平衡装置10、驱动装置11相连接,驱动装置11与设置在基座1底部的履带12相连接,平衡装置10的右侧设有旋转电机13,旋转电机13与设置在基座1上端右侧的旋转轮14相连接,旋转轮14的上端表现中心处设有第一支架15,第一支架15的顶端通过第一转轴18与第二支架16相连接,第二支架16的顶端通过第二转轴19与第三支架17相连接,第三支架17的尾端设有旋转盘20,旋转盘20与摘取夹爪7相连接。所述摘取夹爪7通过连接线21与控制器4相连接,并且连接线21沿着第三支架17、第二支架16、第一支架15的内侧从基座1的内侧底部与控制器4相连接。所述的扫描仪3为红外线扫描仪。所述摘取夹爪7的内侧设有软胶垫22。摘取夹爪7的内侧设有软胶垫22,软胶垫22采用较软的材质制成,可以在摘取过程中,避免将病虫夹爆,影响摘取效率。所述第一转轴18、第二转轴19、旋转盘20的内侧各设有一个小型电机23。第一转轴18、第二转轴19、旋转盘20的内侧各设有一个小型电机23,控制器4通过连接线与小型电机23相连接,小型电机23转动进而让第二支架16、第三支架17运动。所述启动开关5、数据传输接口6均穿过控制箱2与控制器4相连接。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将装置按位置组装起来,打开启动开关5,用数据线将病虫的形状结构等数据传输给控制器4中,装置顶部的无线装置8方便操作者远程操控,将装置移动到指定位置,装置的底部设有履带12,履带12和驱动装置11用于装置的移动,在不平的路面行走,履带12更加方便,并且装置用履带12移动,对于爬坡的山路也适用,在装置内的平衡装置10用于保持装置平衡,避免装置在行走时侧翻,在装置的左端设有扫描仪3,扫描仪3为红外线扫描仪,扫描仪3将前端的景象进行扫描,有生命结构的病虫会被扫描到,然后将数据传输给控制器4,控制器4进行记录,同时控制器4控制驱动装置11,将装置移动到指定指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病虫自动摘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含基座(1)、控制箱(2)、扫描仪(3)、控制器(4)、启动开关(5)、数据传输接口(6)、摘取夹爪(7)、无线装置(8)、电源装置(9)、平衡装置(10)、驱动装置(11)、履带(12)、旋转电机(13)、旋转轮(14)、第一支架(15)、第二支架(16)、第三支架(17)、第一转轴(18)、第二转轴(19)、旋转盘(20),基座(1)的上端左侧设有控制箱(2),控制箱(2)的前端设有启动开关(5)、数据传输接口(6),控制箱(2)的左端设有扫描仪(3),扫描仪(3)穿过控制箱(2)与控制器(4)相连接,控制器(4)的顶端与无线装置(8)相连接,控制器(4)的底端与电源装置(9)相连接,电源装置(9)的底部与平衡装置(10)、驱动装置(11)相连接,驱动装置(11)与设置在基座(1)底部的履带(12)相连接,平衡装置(10)的右侧设有旋转电机(13),旋转电机(13)与设置在基座(1)上端右侧的旋转轮(14)相连接,旋转轮(14)的上端表现中心处设有第一支架(15),第一支架(15)的顶端通过第一转轴(18)与第二支架(16)相连接,第二支架(16)的顶端通过第二转轴(19)与第三支架(17)相连接,第三支架(17)的尾端设有旋转盘(20),旋转盘(20)与摘取夹爪(7)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病虫自动摘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含基座(1)、控制箱(2)、扫描仪(3)、控制器(4)、启动开关(5)、数据传输接口(6)、摘取夹爪(7)、无线装置(8)、电源装置(9)、平衡装置(10)、驱动装置(11)、履带(12)、旋转电机(13)、旋转轮(14)、第一支架(15)、第二支架(16)、第三支架(17)、第一转轴(18)、第二转轴(19)、旋转盘(20),基座(1)的上端左侧设有控制箱(2),控制箱(2)的前端设有启动开关(5)、数据传输接口(6),控制箱(2)的左端设有扫描仪(3),扫描仪(3)穿过控制箱(2)与控制器(4)相连接,控制器(4)的顶端与无线装置(8)相连接,控制器(4)的底端与电源装置(9)相连接,电源装置(9)的底部与平衡装置(10)、驱动装置(11)相连接,驱动装置(11)与设置在基座(1)底部的履带(12)相连接,平衡装置(10)的右侧设有旋转电机(13),旋转电机(13)与设置在基座(1)上端右侧的旋转轮(14)相连接,旋转轮(14)的上端表现中心处设有第一支架(15),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煜许飞云许丙胜
申请(专利权)人:金陵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