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蠹虫专用配方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7886872 阅读:3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7 19: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名称为小蠹虫专用配方,所属学科领域为农业科学,所属技术领域为农业,细分领域为植保。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的含有吡虫啉以及一种高效增效剂的二元复配杀虫剂组合物,吡虫啉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2~2%(重量比),增效剂的含量为1-3%(重量比),剂型为粉剂,为杀灭小蠹虫的特效配方,对小蠹虫成虫具有较好的杀灭效果,亩用药量为2-4克(折算成100%含量吡虫啉),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谱广、增效作用显著,可显著降低使用成本等特点。同时本配方还可以兼治叶蜂、松毛虫、松毒蛾以及松梢螟等的幼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所属学科领域为农业科学,所属
为农业,细分领域为植保。
技术介绍
小蠹虫属于鞘翅目小蠹科,其种类很多,寄主对象也很多,有危害松树、榆树、杏树、杨树,还有危害苹果、梨树的。下面以危害松树的纵坑切梢小蠹代表,描述小蠹虫的形态特征以及生活习性。纵坑切梢小蠹是一类严重危害松属树种的世界性蛀干害虫。在我国东北、华东、西南的辽宁、吉林、浙江、江苏、云南、四川、重庆等地的部分地区造成危害,主要危害马尾松、赤松、樟子松、云南松、思茅松、高山松等。特别是发生在云南、四川的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危害尤为严重。纵坑切梢小蠹隐蔽性强、危害性大,属次期性害虫的先锋种类。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在树干和新梢内营隐蔽生活,危害期长,防治难度大,一旦成灾可造成松树大面积死 亡,生态和经济损失巨大。纵坑切梢小蠹成虫体长3. 4 5. 0毫米,头部、前胸背板黑色,鞘翅黑褐色有强光泽。眼长椭圆形。触角锤状部3节,椭圆形。额部略隆起,有中隆线,起自口上片止于额心。前胸背板长度与背板基部宽度之比为0. 8。鞘翅长度为前胸背板长度的2. 6倍,为两翅合宽的I. 8倍。刻点沟凹陷,沟内刻点圆大,点心无毛;沟间部宽阔,翅基部沟间部生有横向瘤堤,以后渐平,沟间部的刻点甚小,有如针尖锥刺的痕迹,各沟间部横排I 2枚,翅中部以后沟间部出现小颗瘤,排成一纵列;沟间部的刻点中心生短毛,微小清晰,贴伏于翅面上;沟间部的小颗瘤后面各伴生一刚毛,挺直竖立,持续地排至翅端。斜面第2沟间部凹陷,其表面平坦,没有颗瘤和竖毛。该虫一般I年发生I代,亦可产生姐妹代。以幼虫、成虫在树皮下越冬。在我国南方,该虫一般3月下旬成虫开始飞出,取食马尾松梢头,这是越冬后的补充营养(复壮营养)时期,然后成虫在衰弱立木或采伐后的干枝内筑繁殖坑道,交尾产卵。4月中旬幼虫孵化,幼虫期约I个月,5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新成虫出现,开始蛀食新枝梢头,这是越冬前的补充营养(成熟营养)时期,8月底至9月初成虫越冬。繁殖坑道筑于树皮与边材之间,母坑道单纵坑,长5_6cm,最长可达15cm以上;子坑道约10-15条。该虫卵、幼虫、蛹均在坑道内度过,新成虫羽化后蛀入树梢,蛀食松枝,蛀孔直径约3_,自下向上逐渐深入髓部,蛀食一定距离后退出旧孔,另蛀新孔。纵坑切梢小蠹的整个生活史的绝大部分时间在枝干内部,隐蔽性极强,在云南,年均温度14-20°C,月均温度8-23°C的范围内均适合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的生长发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面积的云南松遭受此虫的危害,损失极其严重,仅1988年的危害面积达到6万余平方米,造成大面积林木死亡,直接经济损失6000余万元,对针叶林的安全已构成严重威胁。同时,该虫还可携带一种蓝污真菌Leptographium yunnanense,可加重对寄主树木的危害。吡虫啉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发的氯代烟碱类杀虫剂,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德国拜耳公司开发,其研发成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吡虫啉在我国的商品名称很多,如海正吡虫啉、一遍净、蚜虱净、大功臣、康复多、必林等。吡虫啉是氯代烟碱类内吸杀虫剂,是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的作用体,干扰害虫运动神经系统使化学信号传递失灵,无交互抗性问题。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及其抗性品系。吡虫啉是新一代氯代尼古丁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对人、畜、植物和天敌安全等特点,并有触杀、胃毒和内吸多重药效。害虫接触药剂后,中枢神经正常传导受阻,使其麻痹死亡。速效性好,药后I天即有较高的防效,残留期长达25天左右。药效和温度呈正相关,温度高,杀虫效果好。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飞風、粉風、叶蝉、蓟马;对鞘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的某些害虫,如稻象甲、稻负泥虫、稻螟虫、潜叶蛾等也有效。但对线虫和红蜘蛛无效。可用于水稻、小麦、玉米、棉花、马铃薯、蔬菜、甜菜、果树等作物。由于它的优良内吸性,特别适于用种子处理和撒颗粒剂方式施药。一般亩用有效成分3-10克,兑水喷雾或拌种。安全间隔期20天。施药时注意防护,防止接触皮肤和吸入药粉、药液,用药后要及时用清水洗洁暴露部位。不要与碱性农药混用。不宜在强阳光下喷雾,以免降低药效。
技术实现思路
由于纵坑切梢小蠹大部分时间以幼虫形态在松树的树干内,因此如果防治幼虫,则防治效率低下,在大量的室内和林间试验的基础上,笔者开发出了一种粉剂配方,主要通过喷粉的方式防治纵坑切梢小蠹的成虫,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防治效率和防治效果,此配方以吡虫啉为主要成分,再辅助高效增效剂(CMC)或者有机硅,配制成粉剂,其配方组成为吡虫啉0. 2-2%、增效剂CMC 1_3%、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2-3%、填料补充至100%。亩用药量为2-4克(折算成100%含量吡虫啉)。附图说明附图为小蠹虫专用配方研发工艺流程图。具体实施例方式I、室内毒力测定,测定吡虫啉对小蠹虫成虫的毒力;2、林间试验、确定吡虫啉的亩用药量;3、选择适合的增效剂,并试验合适的用量;4、筛选分散剂及填料,调试配方;5、车间中试;6、批量化生产;7、试验示范推广;8、产品推出市场。权利要求1.小蠹虫专用配方主要特征在于采用第一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一种高效增效剂(羧甲基纤维素钠或者有机硅)为主要原料,二者的组合不仅对小蠹虫成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而且同时对混合发生的松毛虫、松毒蛾、松叶蜂、松梢螟等的幼虫有兼防作用,具有杀虫速效、杀虫谱广、安全环保等特点。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小蠹虫专用配方,其特征在于吡虫啉的含量为0.2 2%(重量比),增效剂的含量为I 3% (重量比)。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小蠹虫专用配方,其特征在于剂型是粉剂,外观为白色的具备一定流动性的粉末。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小蠹虫专用配方,其特征在于配方组成为吡虫啉0.2 2%、增效剂I 3%、分散剂2 3%、填料补充至100% (所有百分比均为重量比)。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名称为小蠹虫专用配方,所属学科领域为农业科学,所属
为农业,细分领域为植保。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含有吡虫啉以及一种高效增效剂的二元复配杀虫剂组合物,吡虫啉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2~2%(重量比),增效剂的含量为1-3%(重量比),剂型为粉剂,为杀灭小蠹虫的特效配方,对小蠹虫成虫具有较好的杀灭效果,亩用药量为2-4克(折算成100%含量吡虫啉),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谱广、增效作用显著,可显著降低使用成本等特点。同时本配方还可以兼治叶蜂、松毛虫、松毒蛾以及松梢螟等的幼虫。文档编号A01N25/12GK102726437SQ20111009402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1日专利技术者纪昌艳, 胡晓萍 申请人:浙江森得保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纪昌艳, 胡晓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小蠹虫专用配方主要特征在于采用第一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一种高效增效剂(羧甲基纤维素钠或者有机硅)为主要原料,二者的组合不仅对小蠹虫成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而且同时对混合发生的松毛虫、松毒蛾、松叶蜂、松梢螟等的幼虫有兼防作用,具有杀虫速效、杀虫谱广、安全环保等特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纪昌艳胡晓萍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森得保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纪昌艳胡晓萍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