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45618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1 0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能源充电桩,有效的解决了现有充电桩体积笨重、安全性能差和危害人身安全的相关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置于地面大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壳体内转动连接有辅助收线轮,所述的辅助收线轮和固定安装在所述大壳体内的驱动电机相连,所述的辅助收线轮固定连接有钢丝绳,所述的钢丝绳一端穿过所述的大壳体侧壁和置于地面的充电桩相连,所述的辅助收线轮同轴固定连接有蜗杆,所述的蜗杆旁啮合有转动连接在所述大壳体内部的涡轮,所述的涡轮下方同轴固定连接有电线轮,所述的电线轮上缠绕有电线,所述的电线一端穿过所述的大壳体和所述的充电桩相连,所述的电线的另一端和外接电源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经济实用,安全可靠。

A New Energy Charging P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充电桩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
,具体是一种新能源充电桩。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深化,在汽车普及的今天,燃油车所排放的污染气体越来越越受到政府和人们的重视。污染气体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身体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逐渐的弃用燃油汽车,国家政府也开始加大力度宣传和控制燃油车的生产和销量,在原本的基础地上提高产油车的硬性条件,从而来遏制油车的产量。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和彰显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再加上我国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政策支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购买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而被国家所倡导。其独特性体现在它本身是一种可持续工作的机构,这里所说的可持续指的是对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当它的电机或者是电池在工作的时候相比燃油车来说是零排放的;电动汽车的另一个独特性体现在它的电机或者是蓄电池在久用损坏的情况下是可以更换的,而且更换掉的坏电池还可以回收利用,相比燃油车的储油箱来说更加简洁轻便。充电桩应运而生,为行驶途中电量不足的电动车提供充电的地方,如今的大多数充电桩都是固定在某一个确定的区域,虽然充电桩的数目足够提供给来往车辆的使用,但是从各个充电桩的利用率来看并不是很高,因为固定的充电桩不是很方便,需要司机将车开到固定的位置才可以充电,由于充电桩安装的位置固定,每个人车技的差别会造成有的充电桩使用不方便的,传统的充电桩的安装所需要的停场的面积较大,占用土地面积大,加上司机停车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充电桩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利用率不高的结果。因此一种可移动充电桩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本技术针对这种可移动充电桩做出改进。传统的可移动充电桩存在着某些弊端;其一、体积笨重,在移动的过程中较吃力,可能对某些人群来说会不是很方便;其二、安全性不可靠,裸露的充电桩容易发生被盗的情况;其三、一般的可移动充电桩没有固定行驶轨道,加上体积笨重,这是很不安全的,某种意外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充电桩向某个方向划去,将充电线从车身或者是电源处扯掉,危害人身安全。因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能源充电桩来解决此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新能源充电桩,有效的解决了现有充电桩体积笨重、安全性能差和危害人身安全的相关问题。本技术包括置于地面大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壳体内转动连接有辅助收线轮,所述的辅助收线轮和固定安装在所述大壳体内的驱动电机相连,所述的辅助收线轮固定连接有钢丝绳,所述的钢丝绳一端穿过所述的大壳体侧壁和置于地面的充电桩相连,所述的辅助收线轮同轴固定连接有蜗杆,所述的蜗杆旁啮合有转动连接在所述大壳体内部的涡轮,所述的涡轮下方同轴固定连接有电线轮,所述的电线轮上缠绕有电线,所述的电线一端穿过所述的大壳体和所述的充电桩相连,所述的电线的另一端和外接电源相连。优选的,所述的电线轮下端同轴固定连接有转动连接在所述大壳体内的第一传动轴,所述的第一传动轴上下滑动连接在所述的大壳体内,所述的第一传动轴固定连接有设置于所述大壳体内的控制结构,所述的涡轮下方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三转轴,所述的第三转轴和所述的电线轮通过键销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的控制结构包括和所述的第一传动轴转动连接的L形的齿条杆,所述的齿条杆上下滑动可带动所述的第一传动轴同步运动,所述的齿条杆旁啮合有和所述的蜗杆同轴固定连接的第一传动齿轮。优选的,所述的第三转轴下端侧壁均匀的固定连接有若干楔形销,所述的电线轮轴心处开设有通孔,所述的通孔内侧壁均匀的开设有若干可和所述的楔形销配合的楔形槽,使所述的电线轮上升时,所述的第三转轴转动可带动电线轮同步转动。优选的,所述的大壳体前端面固定连接有锁紧齿轮,所述的锁紧齿轮上半周的每个齿槽内均开设有球形凹槽;所述的充电桩后端面开设有和所述的锁紧齿轮相配合的齿轮槽,所述的齿轮槽上半周的每个齿顶端均上下滑动连接有和所述的球形凹槽配合的球形锁珠,所述的球形锁珠和球形凹槽均通过同一置于所述大壳体中的控制电路和所述的驱动电机相连。优选的,所述的大壳体前端面开设有通透的圆柱孔,所述的钢丝绳一端缠绕在所述的辅助收线轮上,所述的钢丝绳另一端穿过所述的圆柱孔和所述的充电桩相连,所述的大壳体前端面开设有通透的电线通孔,所述的电线一端缠绕在所述的电线轮上,所述的电线另一端穿过所述的电线通孔和所述的充电桩相连。优选的,所述的充电桩下端固定连接有四个支撑柱,每个所述的支撑柱下端均转动连接有万向轮。优选的,所述的大壳体下端转动连接有中空的圆柱体。优选的,所述的地面开设有充电桩滑轨,所述的充电桩下端的万向轮可在所述的充电桩滑轨内滑动。优选的,所述的大壳体底部开设有通透的风扇孔,所述的风扇孔内固定连接有风扇,所述的风扇和所述的驱动电机电连接。本技术针对现有的充电桩体积笨重、安全性不可靠和危害人身安全的相关问题作出改进,通过增设一个电线轮将充电桩和大壳体分开,只有一个充电桩,体积小巧,方便移动,使得充电过程简便;通过增设一个辅助收线轮,将充电桩和大壳体通过一根钢丝绳连接,使得电线轮的收线和放线过程更加安全可靠;通过增设一个充电桩滑轨,使得充电桩在移动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和安全性,滑轨的增设也会阻止充电桩向任意一个方向滑去而扯掉充电线危害人身安全,经过改进此充电桩具有较高的普适性,在很多类型的充电桩设置中均可运用,且经济实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大壳体及其内部立体示意。图2为本技术大壳体局部立体示意。图3为本技术大壳体盖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充电桩后面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充电桩前面立体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锁紧齿轮立体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充电桩滑动轨道立体示意图。图8为键销转动配合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1至图8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结构内容,均是以说明书附图为参考。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各示例性的实施例。实施例一,本技术为一种新能源充电桩,包括置于地面大壳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壳体2为内部中空的立方体,所述的大壳体2内部有侧面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的大壳体2内转动连接有辅助收线轮4,所述的辅助收线轮4和固定安装在所述大壳体2内的驱动电机相连,所述的辅助收线轮4固定连接有钢丝绳,所述的钢丝绳一端穿过所述的大壳体2侧壁和置于地面的充电桩20相连,所述的辅助收线轮4同轴固定连接有蜗杆5,所述的蜗杆5旁啮合有转动连接在所述大壳体2内部的涡轮6,所述的涡轮6下方同轴固定连接有电线轮9,所述的电线轮9上缠绕有电线,所述的电线一端穿过所述的大壳体2和所述的充电桩20相连,所述的电线的另一端和外接电源相连。在所述的大壳体2内部增设所述的电线轮9是为了所述的充电桩20在移动过程会更加的轻便而不显得笨重难挪,在以往的充电桩20移动的过程中发现,充电桩20在移动过程中由于其自身体积笨重导致其移动会很不方便,在此基础上将现有充电桩20内的结构进行简化分为两部分,将原有的充电桩20内的复杂的部分放在所述的大壳体2内,所述的充电桩20部分只保留充电转换装置,这样所述的充电桩20移动会很轻便,所述的充电桩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能源充电桩,包括置于地面大壳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壳体(2)内转动连接有辅助收线轮(4),所述的辅助收线轮(4)和固定安装在所述大壳体(2)内的驱动电机相连,所述的辅助收线轮(4)固定连接有钢丝绳,所述的钢丝绳一端穿过所述的大壳体(2)侧壁和置于地面的充电桩(20)相连,所述的辅助收线轮(4)同轴固定连接有蜗杆(5),所述的蜗杆(5)旁啮合有转动连接在所述大壳体(2)内部的涡轮(6),所述的涡轮(6)下方同轴固定连接有电线轮(9),所述的电线轮(9)上缠绕有电线,所述的电线一端穿过所述的大壳体(2)和所述的充电桩(20)相连,所述的电线的另一端和外接电源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充电桩,包括置于地面大壳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壳体(2)内转动连接有辅助收线轮(4),所述的辅助收线轮(4)和固定安装在所述大壳体(2)内的驱动电机相连,所述的辅助收线轮(4)固定连接有钢丝绳,所述的钢丝绳一端穿过所述的大壳体(2)侧壁和置于地面的充电桩(20)相连,所述的辅助收线轮(4)同轴固定连接有蜗杆(5),所述的蜗杆(5)旁啮合有转动连接在所述大壳体(2)内部的涡轮(6),所述的涡轮(6)下方同轴固定连接有电线轮(9),所述的电线轮(9)上缠绕有电线,所述的电线一端穿过所述的大壳体(2)和所述的充电桩(20)相连,所述的电线的另一端和外接电源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线轮(9)下端同轴固定连接有转动连接在所述大壳体(2)内的第一传动轴(10),所述的第一传动轴(10)上下滑动连接在所述的大壳体(2)内,所述的第一传动轴(10)固定连接有设置于所述大壳体(2)内的控制结构,所述的涡轮(6)下方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三转轴(7),所述的第三转轴(7)和所述的电线轮(9)通过键销(23)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结构包括和所述的第一传动轴(10)转动连接的L形的齿条杆(11),所述的齿条杆(11)上下滑动可带动所述的第一传动轴(10)同步运动,所述的齿条杆(11)旁啮合有和所述的蜗杆(5)同轴固定连接的第一传动齿轮(12)。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转轴(7)下端侧壁均匀的固定连接有若干楔形键,所述的电线轮(9)轴心处开设有通孔,所述的通孔内侧壁均匀的开设有若干可和所述的楔形键配合的楔形槽,使所述的电线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江江陈慧丽刘林阴李杰陈红友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