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形成集装箱角部的角件、设有这种角件的集装箱和能与这种角件配合的夹持机构和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3901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31 20:35
用于形成集装箱角部的角件、设有这种角件的集装箱和能与这种角件配合的夹持机构和夹具。用于形成集装箱(3)的角部(2)的角件(1)包含能运动的联接元件(30),其至少能在最大突出位置和完全缩回位置之间运动,在最大突出位置,联接元件(30)的联接部分(31)在夹持开口(28)的位置处从角件(1)最大地突出,使得该联接部分能用于联接元件(30)以联接到另一集装箱的角件(1),在完全缩回位置,能运动的联接元件(30)完全位于角件(1)内且夹持开口(28)保持空余,能够运动的联接元件(30)还能被置于部分突出位置,其中联接元件(30)的联接部分(31)在夹持开口(28)的位置处仅部分地从角件(1)突出并且因此能作为引导元件。

A clamping mechanism and fixture for forming corner parts of containers, containers equipped with such corner parts and matching with such corner par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形成集装箱角部的角件、设有这种角件的集装箱和能与这种角件配合的夹持机构和夹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形成角部的改进的角件。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将这种改进的角件加工或形成集装箱的底盘架或支撑框架的一部分,该集装箱尤其是用于运输货物的货运集装箱。本专利技术特别涉及这样的改进的角件,该角件用于搬运集装箱和/或用于将集装箱堆叠和/或固定在彼此之上、在码头上、在船的甲板上或其他运输工具(例如卡车或火车等)上。
技术介绍
货运集装箱(通常也称为运输集装箱或简称为集装箱)是用于运输货物的标准化梁形箱。通过使用标准尺寸,集装箱能够通过陆运、水运和铁路被运输,而不必被装载或卸载。最常用的集装箱(包括所谓的ISO集装箱)围绕底盘架或支撑框架构建,该底盘架或支撑框架基本上由十二个支撑梁构成。众所周知,货运集装箱的这种底盘架的十二个支撑梁在远端通过角件彼此连接,从而形成梁形或箱形容积。由此,四个底部梁以及四个顶部梁通过这种角件相互连接成矩形形状,以分别形成底部框架和顶部框架。顶部框架和底部框架通过四个直立的支撑梁或角柱(通常称为“角桩”)进一步连接到上述角件。当集装箱用于运输普通货物时,底盘架通常沿着通过面板封闭的所有侧面封闭,其中梁形集装箱的一个短端具有可锁定的门,该门允许进入内部空间。这种集装箱的结构强度主要由底盘架提供。顶部壁和侧壁通常由异形钢板制成,而底部壁通常由具有防水底部的木材制成。还存在用于运输液化气体和液体而不是用于成件货物的集装箱,例如所谓的联合低温ISO集装箱。所述用于运输液化气体和液体的集装箱由类似的框架组成,在其内部空间中设置有用于储存液化气体或液体的罐。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各种集装箱的改进的角件,而不管集装箱的设计如何,该设计适合于所述集装箱所针对的货物类型。通常,集装箱必须能够经受各种操作。因此,必须经常移动或提升集装箱,例如,通过诸如卡车、火车或轮船之类的运输工具被运输到码头,或者从码头被运输到运输工具,或在几种运输工具之间被运输。因此,几个集装箱通常彼此堆叠成一个在另一个顶部上,并且集装箱被固定到例如运输工具等,或者集装箱彼此连接,或者进行上述动作的组合。在目前国际上默认使用的已知货运集装箱中,即所谓的ISO集装箱,底盘架的八个角位置设有所谓的“角铸件”或ISO标准化角件。ISO标准化角件彼此之间具有精确限定的距离,并执行各种关键功能。集装箱应该并且可能仅支承在该集装箱的四个ISO标准化角件上。ISO标准化角件通常每个至少承载8.5吨。这种已知的ISO标准化角件主要包括钢制的空心箱体,基本上为立方体形或梁形,其三个侧面或表面在安装好时基本上不可见,一方面由于所述三个侧面或表面与其安装于上的角柱相连接,另一方面由于与顶部框架或底部框架的任一者的两个倚靠支撑梁相连接。三个可见侧面或表面设有基本上椭圆形的开口,该开口敞开至角件中的内部中空空间,因此可用作设置有能被插入该开口的突起的夹持装置、堆叠装置或锁定装置的接收器。这些ISO标准化角件使得配备有所述ISO标准化角件的ISO集装箱容易地进行上述各种操作。使用ISO标准化角件的主要优点之一在于所述ISO标准化角件能够与各种夹持装置、堆叠装置、锁定装置和联接装置配合。ISO标准化角件允许例如用所谓的“吊具”或夹具来提起ISO集装箱,这些“吊具”或夹具通常设置在码头起重机、堆垛起重机和其他搬运装置(诸如叉车、正面堆垛机和所谓的“跨运车”)上。为此,这种用于ISO集装箱的夹具设有四个夹持臂,这四个夹持臂与货运集装箱的顶部框架的四个角相符或可以相符,这些夹持臂中的每个均设有典型的所谓“锤形锁”的夹持装置。这种夹持装置或锤形锁以各种形式存在,但是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即设置有具有不对称地加宽的端部的可旋转突起,该布置为使得突起能够在椭圆形开口中被引导(至少当不对称地加宽的端部定位在第一方向上时),而该不对称地加宽的端部在ISO标准化角件的内部中空空间中旋转之后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从改椭圆形开口被移除。在实践中,搬运装置(诸如跨运车和码头起重机)的这种夹具设有由外部致动的夹持装置或锤形锁。为了在运输工具上堆叠装有ISO标准化角件的ISO集装箱,使用所谓的“堆叠锥”形状的堆叠装置,该堆叠装置包括在任一侧上设置有凸出部的板元件,所述凸出部配合入ISO标准化角件的开口中并且能够防止由水平力引起的堆叠集装箱的任何相互移位。将这些“堆叠锥”形状的堆叠装置放置在两个待堆叠集装箱之间的四个角上以及移除这些“堆叠锥”通常由装卸工或操作员手动完成,这是耗时的工作,往往也是危险的工作。ISO标准化角件也使得装有所述ISO标准化角件的ISO集装箱能够通过锁定装置被固定在现场(例如设置在船的甲板上或设置在卡车、货车或其他类型的装载货车上)。通过锁定装置在现场或车辆上固定这样的ISO集装箱,所述锁定装置通常包括扭锁,所述扭锁通常永久地安装在相关现场或相关运输工具上,并且通常需要装卸工人的手动操作。特别是在装载车辆时,锁定装置的耗时的固定会不利地影响运输效率。刚刚通过集装箱起重机或搬运设备装载在卡车、货车或其他装载货车上的集装箱必须通过上述锁定装置固定,并且该操作同时保持装载位置被占用。集装箱经常需要的另一种操作包括前述操作的组合,即将集装箱堆叠在船上,其中集装箱还相互连接(或者换言之,彼此锁定)以防止集装箱相对于甲板或相对于彼此的任何移位和/或倾斜。在ISO集装箱的装有ISO标准化角件的情况下,在堆叠期间使用具有引导或定位功能以及具有用于联接的锁定功能的联接装置。为此目的,通常还设置中间扭锁形状的联接装置,所述联接装置配有两个端部,其中这些端部中的每一能够可分别锁定到底部集装箱和顶部集装箱。与堆叠锥形状的堆叠装置不同,中间“扭锁”形状的联接装置不仅可以抵抗水平力,而且可以抵抗在集装箱即将倾斜的情况下出现的分离力。使用这种已知的联接装置或中间扭锁来联接集装箱的已知缺点是所述已知的联接装置或中间扭锁的锁定也需要手动操作。然而,并非所有这种中间扭锁都需要相同次数的手动操作。全手动双扭锁显然需要最多的手动操作,其中在联接两个集装箱时,所述中间扭锁必须手动地锁定在两个集装箱上。然而,如今,最常使用半自动锁定的中间扭锁,所述半自动锁定的中间扭锁将被手动定位在第一集装箱的底部,而当该集装箱被放置在第二集装箱上时,锁定自动完成。然而,当再次从第二集装箱提起上述第一集装箱时,必须首先再次手动释放半自动锁定的扭锁,这是非常耗时且危险的任务,尤其是对于堆叠较高的集装箱。实际上,在堆叠较高的集装箱的情况下,装卸工人必须用长杆件来解锁半自动扭锁,或者必须将装卸工人带到中间扭锁附近以在卸载集装箱之前解锁所述中间扭锁。集装箱也可以通过能够全自动锁定的中间扭锁相互连接,这解决了后一个问题,使得最近放置的集装箱能够从先前设置的集装箱提起而无需装卸工人的任何直接的手动干预。通过这种能够全自动锁定的中间扭锁联接的集装箱的断开尤其是通过利用“吊具”执行的集装箱的提升和转动运动的结合或所谓的“扭转运动”来完成。然而,从提升的集装箱的底部移除这些能够全自动锁定的中间扭锁仍然需要手动操作。此外,必须根据特定方式将能够全自动锁定的中间扭锁正确地放置在集装箱上,以使上述用于拆卸集装箱的“扭转运动”切实地工作。为了联接集装箱,能够全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以形成集装箱(3)的角部(2)的改进的角件(1),其中,所述角件(1)包含中空主体(4),所述中空主体设置于所述集装箱(3)的肋(5)之间,其中,所述中空主体(4)设置有壁部(19),在所述壁部中,设置有能够被外部夹持装置(51、52)夹持的形式的至少一个夹持开口(28),其中在夹持过程中,所述外部夹持装置的一部分能够通过所述夹持开口(28)被插入到所述中空主体(4)中,其中所述改进的角件(1)包含能够运动的联接元件(30),所述联接元件能够至少在最大突出位置和完全缩回位置之间运动,在所述最大突出位置,所述联接元件(30)的联接部分(31)在所述夹持开口(28)的位置处最大程度地从所述改进的角件(1)突出,使得所述联接部分能够用作连接到另一个集装箱(3)的角件(1)的联接元件(30),所述另一个集装箱具有邻接抵靠突出的所述联接元件(30)放置的开口,在所述完全缩回位置,所述能够运动的联接元件(30)完全位于所述改进的角件(1)内部,且所述夹持开口(28)和所述中空主体(4)的邻接所述夹持开口(28)的部分是空余的,此时所述改进的角件(1)处于其能够被所述外部夹持装置(51、52)夹持的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够运动的联接元件(30)也可以被放置在部分突出位置,其中所述联接元件(30)的联接部分(31)在所述夹持开口(28)的位置处仅部分地从所述角件(1)延伸并且因此能够作为引导元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12.13 BE 2016059241.一种用以形成集装箱(3)的角部(2)的改进的角件(1),其中,所述角件(1)包含中空主体(4),所述中空主体设置于所述集装箱(3)的肋(5)之间,其中,所述中空主体(4)设置有壁部(19),在所述壁部中,设置有能够被外部夹持装置(51、52)夹持的形式的至少一个夹持开口(28),其中在夹持过程中,所述外部夹持装置的一部分能够通过所述夹持开口(28)被插入到所述中空主体(4)中,其中所述改进的角件(1)包含能够运动的联接元件(30),所述联接元件能够至少在最大突出位置和完全缩回位置之间运动,在所述最大突出位置,所述联接元件(30)的联接部分(31)在所述夹持开口(28)的位置处最大程度地从所述改进的角件(1)突出,使得所述联接部分能够用作连接到另一个集装箱(3)的角件(1)的联接元件(30),所述另一个集装箱具有邻接抵靠突出的所述联接元件(30)放置的开口,在所述完全缩回位置,所述能够运动的联接元件(30)完全位于所述改进的角件(1)内部,且所述夹持开口(28)和所述中空主体(4)的邻接所述夹持开口(28)的部分是空余的,此时所述改进的角件(1)处于其能够被所述外部夹持装置(51、52)夹持的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够运动的联接元件(30)也可以被放置在部分突出位置,其中所述联接元件(30)的联接部分(31)在所述夹持开口(28)的位置处仅部分地从所述角件(1)延伸并且因此能够作为引导元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角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夹持开口(28)具有使得所述改进的角件(1)能够被锤形锁形式的外部夹持装置(51、52)夹持的形式。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改进的角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改进的角件(1)包括第一角件部分(32)和相邻并连接至所述第一角件部分(32)的相邻角件部分(33),除了也是所述第一角件部分(32)一部分的所述至少一个夹持开口(28)之外,所述第一角件部分的外部尺寸和形状对应于ISO标准化角件(13),其中所述能够运动的联接元件(30)在所述相邻角件部分中保持在完全缩回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进的角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主体(4)是L形结构(34),所述L形结构具有形成所述第一角件部分(32)的第一梁形壁部分(35)和形成所述相邻角件部分(33)的第二梁形壁部分(36)。5.根据权利要求3和4所述的改进的角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改进的角件(1)设有顶部部分(19),所述顶部部分是第一角件部分(32)和第二角件部分(33)两者的部分,并且在角件的所述顶部部分中设置有开口(25),所述开口的一部分(26)用作夹持开口(28),并且其中与角件的所述顶部部分(19)相对地在所述第一角件部分(32)中设置有第一平坦封闭底部(20)并且在所述第二角件部分(33)中设置有第二平坦封闭底部(21),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平坦封闭底部(20)从角件的所述顶部部分(19)突出一距离(D),其中所述距离(D)随着角件的所述顶部部分(19)的厚度(T)减小而减小且略大于处于所述最大突出位置的所述联接元件(30)的顶部(37)和处于所述部分突出位置的所述联接元件(30)的顶部(37)之间的高度差(D'),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平坦封闭底部(21)从角件的所述顶部部分(19)突出略大于所述能够运动的联接元件(30)的高度(H)的一距离(E)。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改进的角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元件(30)的顶部(37)由在所述联接元件(30)的基部(39)上形成突起(38)的联接部分(31)形成,其中所述联接部分(31)设置有横向延伸的凸出部(40),其中在所述基部(39)和所述联接部分(31)之间设置的加宽边缘(41)具有大于所述夹持开口(28)的宽度(B)的宽度(B”),从而所述加宽边缘(41)能够围绕所述夹持开口(28)搁置在角件的所述顶部部分(19)上。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改进的角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角件部分(33)设置有弹簧平台(42),所述弹簧平台由弹簧元件(43)支撑,其中在所述完全缩回位置,所述联接元件(30)支撑在所述弹簧平台(42)上并且所述弹簧元件(43)处于压缩位置。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改进的角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元件(30)在两侧上设有纵向凹槽(44),其中所述联接元件(30)通过以下方式从所述完全缩回位置被放置到所述最大突出位置:首先在所述相邻角件部分(33)中向上移动所述联接元件(30),同时所述弹簧元件(43)松弛;然后将所述联接元件(30)在所述弹簧平台(42)上从所述相邻角件部分(33)移动到所述第一角件部分(32),并且以所述夹持开口(28)的侧边缘(45)在两侧上的纵向凹槽(44)中滑动的形式进行,并且其中通过反向运动,所述联接元件(30)从所述最大突出位置被放回至所述完全缩回位置。9.根据权利要求1和8所述的改进的角件(1),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将所述联接元件(30)从所述完全缩回位置放置到所述部分突出位置:首先使所述联接元件(30)部分地向上移动;然后使所述联接元件在所述弹簧平台(42)上从所述相邻角件部分(33)横向滑动到所述第一角件部分(32),并且使得所述联接元件(30)的基部(39)的至少一个侧边缘(50)在所述中空主体(4)的内部(46)上设置的凹槽(47)中滑动到所述第一角件部分(32)的位置处的侧壁(14),并且其中所述联接元件(30)能够通过以下方式从所述部分突出位置被放回所述完全缩回位置:首先向下移动所述平台(42),同时所述弹簧元件(43)被压缩;然后将所述联接元件(30)从所述第一角件部分(32)移动到所述弹簧平台(42)上并最终进一步向下移动所述弹簧平台(42)。10.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改进的角件(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改进的角件(1)的中空主体(4)中设置有引导元件(59),所述联接元件(30)能够在所述引导元件上方在所述完全缩回位置和所述最大突出位置之间滑动。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T·范坎彭W·德莱克D·克利弗B·德琼赫C·英厄姆
申请(专利权)人:卡明解决方案私人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比利时,B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