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制造可透光的三维的机动车内室元件的方法和机动车内室元件技术

技术编号:21738921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31 20: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制造具有在观察者侧的表面的可透光的三维的机动车内室元件(2)的方法,其中该机动车内室元件(2)分两步骤制造。为了简化该方法而提出,在第一步骤中由交联聚合物制造三维透明的承载件,在第二步骤中在该承载件(1)的观察者侧的表面上为该承载件(1)配设至少在部分区域中可透光的染色部(14)。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机动车内室元件(2),该机动车内室元件被设计为是三维的且可透光的。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ranslucent three-dimensional motor vehicle interior components and motor vehicle interior compon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制造可透光的三维的机动车内室元件的方法和机动车内室元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制造可透光的三维的机动车内室元件的方法,该机动车内室元件具有在观察者侧的表面,其中该机动车内室元件分两步骤制造。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三维地且可透光地设计的机动车内室元件。
技术介绍
已知了一种上面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背离观察者的一侧上利用所谓的光学贴合材料填充显示装置的被染色的覆盖层的三维的被深拉的半透明薄膜的凹部。该已知的方法复杂且例如由于薄膜中可能的缺漏以及薄膜轮廓可能不足够精准而在制造相应的机动车内室元件时存在所不期望的高次品率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给出一种开头所述类型的用于制造机动车内室元件的简化的方法。此外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开头所述类型的可简化制造的机动车内室元件。首先提到的任务根据本专利技术这样解决,即,在开头所述类型的方法中,在第一步骤中由交联聚合物制造三维的透明的承载件,在第二步骤中在承载件的观察者侧的表面上为该承载件配设至少在部分区域中可透光的染色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尤其有利的是,实现了三维的机动车内室元件的棱边的轮廓高度精确性以及良好的模制。此外第一步骤和第二步骤都可以在一个单独的制造模具中实施。这例如可以借助一个集成在该制造模具中推移和/或转动设备来实现。也可以想到的是,利用制造模具的模芯的回拉来实现。配设染色部的第二步骤在制造透明的承载件的第一步骤之后进行、优选之后直接进行。所述交联聚合物(通常也可被称作交联塑料)优选是热固塑料。原则上所述交联聚合物也可以是弹性体,尤其是强交联的弹性体。有利地,承载件可以由热固塑料制成,承载件的热固塑料优选是聚氨酯。可透光的染色部优选是均质的染色部。利用染色部可以例如实现所谓的消失效果。尤其是染色部可以具有深灰色或黑色的颜色,由此有利地能够实现所谓的黑板效果,前面提到的消失效果的特殊形式。利用黑板效果,机动车内室元件的观察者侧的表面在照明关闭时看上去是深色的,而在照明打开时能够看到布置在机动车内室元件中的或机动车内室元件后方的、即例如在其反面的显示图标,所述照明例如布置在机动车内室元件中或例如布置在机动车内室元件的背离观察者的反面上并且利用该照明能够照亮机动车内室元件,该照明例如具有布置在机动车内室元件的背离观察者的反面上的光源。当机动车内室元件装入机动车中时,机动车内室元件的观察者侧的表面是车辆乘员侧的表面。因此该观察者侧的表面朝向车辆内室以及位于车辆内室中的观察者,例如该机动车内室元件所装入的机动车的驾驶员。优选机动车内室元件的观察者侧的表面被设计为是塑性的,并且机动车内室元件的背离观察则的反面的表面优选被设计为是平面的。在机动车内室元件的装入机动车中的状态下该机动车内室元件例如位于显示设备、例如显示器上。机动车内室元件的三维的设计可以例如是这样的,即,该机动车内室元件在其横截面方面具有在例如最小0.5mm与最大10mm之间变化的横截面高度。有利地,机动车内室元件的该三维的设备可以对于操作者来说起到人体工程学的触觉辅助和/或手指引导作用。有利地,利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可以制造可透光的机动车内室元件,该机动车内室元件可以具有横截面高度可改变的三维的结构,同时在横截面变化方面的过渡可以具有非常小的横截面半径,该机动车内室元件同时具有光学的消失效果并且该机动车内室元件具有非常高的表面品质,这实现了该机动车内室元件在机动车中作为显示和/或操作元件的应用。本专利技术的附加的有利的改进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通过第一组分与第二组分的混合制造承载件。混合的组分被放入模子中,然后进行组分的化学反应和硬化,从而形成承载件。两种组分的混合可以例如借助混合头直接在用于机动车内室元件的制造模具上进行。原则上可以想到,承载件例如由任意的透明的热固塑料制成。但对于机动车内室元件以及其在机动车中的使用而言证实特别有利的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第一组分是多元醇,所述第二组分是脂肪族聚异氰酸酯,所述交联聚合物是由多元醇与聚异氰酸酯反应生成的聚氨酯。多元醇可以例如是聚酯多元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有利的改进方案,承载件在其观察者侧的表面上被染色的交联聚合物淹没,形成可透光的染色部作为在承载件的观察者侧的表面上的覆盖层。覆盖层于是是在承载件上在承载件的面向观察者的一侧上的可透光的、染色的层。作为交联聚合物、尤其是热固塑料,覆盖层具有与由交联聚合物、尤其是热固塑料制成的承载件相对应的材料。无论是就机动车内室元件的在其透光方面的光学特性而言,还是就机动车内室元件对于观察者、即通常对于机动车乘员、尤其是其驾驶员的美学印象而言,都特别有利的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方案,承载件被染色的交联聚合物、尤其是热固塑料淹没,形成在承载件的观察者侧的表面上的层厚度统一的染色的覆盖层。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有利的改进方案,所述形成覆盖层的染色的交联聚合物、尤其是热固塑料通过混合第一覆盖层材料部分以及第二覆盖层材料组分制成,其中利用第一覆盖层材料组分与第二覆盖层材料组分的混合比例和/或通过选择第一覆盖层材料组分和第二覆盖层材料组分设定覆盖层的抗划伤强度。以此方式可以利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的第二步骤同时制造机动车内室元件的抗划伤的表面,而无需为表面配设例如实现抗划伤强度的漆层的额外的后续步骤。第一覆盖层材料组分和第二覆盖层材料组分的选择例如包括选择第一覆盖层材料组合和第二覆盖层材料组分的确定的材料组或例如向两个组分至少之一中加入额外添加剂。抗划伤强度一方面可以意味着,表面具有较大硬度,但另一方面还意味着,表面相对于划痕具有自愈效果,从而在表面中可能出现的划痕会自动消失。本专利技术的抗划伤强度原则上包括上述这两种含义。可以设想的是,承载件和覆盖层由相同的交联聚合物、尤其是相同的热固塑料制成。第一覆盖层材料组分于是可以相当于承载件的第一组分,第二覆盖层材料组分可以相当于承载件的第二组分。本专利技术的有利的改进方案相反提出,承载件由第一交联聚合物、尤其是第一热固塑料制成,且该染色的覆盖层由与第一交联聚合物、尤其是热固塑料不同的第二交联聚合物、尤其是第二热固塑料制成。以此方式能够为承载件选择实现承载件最佳透明性以及稳定性的交联聚合物、尤其是热固塑料,并且为覆盖层可以例如选择用以实现机动车内室元件的最佳抗划伤强度和表面品质的交联聚合物、尤其是热固塑料。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有利的改进方案,承载件至少以其观察者侧的表面被没入液态的颜料中,该液态的颜料形成可透光的染色层。在该改进方案中,因此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的第二步骤中在承载件上不形成覆盖层,而是承载件本身以其观察者侧的表面还形成机动车内室元件的表面。在承载件的观察者侧的表面上的可透光的染色部优选由液态颜料的颜料分子形成,颜料进入承载件中,例如向承载件内部扩散。液态颜料优选是颜料溶液。承载件优选浸入液态颜料中,形成承载件的至少观察者侧的表面的均质的染色部。形成可透光的染色部的颜料于是在浸入后保留在承载件上和/或承载件中。原则上可以提出,机动车的内室元件的整个表面统一配设可透光的染色部,形成机动车内室元件的一致的表面。相反,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有利的改进方案,承载件在被染色的交联聚合物、尤其是热固塑料淹没时,或在被浸入液态颜料中时在承载件的被淹没的或被浸入的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制造具有在观察者侧的表面的可透光的三维的机动车内室元件(2)的方法,其中分两个步骤制造该机动车内室元件(2),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步骤中由交联聚合物制造三维的、透明的承载件(1),在第二步骤中在该承载件(1)的观察者侧的表面(3)上为该承载件(1)配设至少在部分区域中可透光的染色部(14)。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12.13 DE 102016224879.0;2016.12.21 DE 10201621.一种用于制造具有在观察者侧的表面的可透光的三维的机动车内室元件(2)的方法,其中分两个步骤制造该机动车内室元件(2),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步骤中由交联聚合物制造三维的、透明的承载件(1),在第二步骤中在该承载件(1)的观察者侧的表面(3)上为该承载件(1)配设至少在部分区域中可透光的染色部(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第一组分与第二组分的混合制造所述承载件(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分是多元醇,所述第二组分是脂肪族聚异氰酸酯,所述交联聚合物是由多元醇与聚异氰酸酯反应生成的聚氨酯。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承载件(1)在承载件的观察者侧的表面(3)上被染色的交联聚合物淹没,形成可透光的染色部(14)作为在承载件(1)的观察者侧的表面(3)上的覆盖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1)被染色的交联聚合物淹没,形成在承载件(1)的观察者侧的表面(3)上的染色的覆盖层。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形成覆盖层的染色的交联聚合物通过第一覆盖层材料组分与第二覆盖层材料组分的混合制成,其中利用第一覆盖层材料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A·S·科尔伯P·博尔特T·菲格勒S·豪克J·穆勒
申请(专利权)人:大陆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