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天线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2815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8 03: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子元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天线连接器,包括基座、支架、接地片、中心针以及防水圈,支架由不锈钢制成,接地片与中心针均设置于基座内,基座的顶部设置有盲孔,防水圈装配于盲孔,支架的顶部设置有连接座,连接座的内侧壁设置有内螺纹,支架自基座的上方下压并卡设于基座的外侧;中心针位于连接座内。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采用不锈钢冲压成型为支架和连接座,使得连接座内的内螺纹也为不锈钢材质,避免了在使用多次或者使用者拧动天线力度过大之后,内螺纹发生滑丝或者变形,从而提升了支架中内螺纹的寿命。

An Antenna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天线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电子元件
,尤其是指一种天线连接器。
技术介绍
天线连接器,是用来把天线与需要接受天线信号的装置(如电脑等)实现连接的重要部件。目前的天线连接器,一般都设置有连接座和支架,支架设置有内螺纹,连接座内设置有接地片和中心针,中心针是用来实现天线与装置进行信号传输的核心部件。而当连接天线时,是通过把天线的外壳与支架实现螺纹连接以后,天线的接电部位与中心针抵触而实现电导通的。然而,目前的天线连接器,具有以下不足:支架是铁制的,因而强度较低,当使用者多次把支架与天线进行螺纹连接以及脱离后,支架容易发生滑丝;或使用者把天线与支架螺纹连接时用力过大而导致内螺纹变形,从而导致支架的使用寿命下降,从而导致支架的内螺纹无法再与天线进行配合实现螺纹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天线连接器,能够提升内螺纹的稳定性,避免内螺纹发生滑丝。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天线连接器,包括基座、支架、接地片、中心针以及防水圈,所述支架由不锈钢制成,所述接地片与所述中心针均设置于所述基座内,所述基座的顶部设置有盲孔,所述防水圈装配于所述盲孔,所述支架的顶部设置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内侧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支架自所述基座的上方下压并卡设于所述基座的外侧;所述中心针位于所述连接座内。进一步的,所述中心针包括第一连接部、弯折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连接于弯折部的两端,第一连接部突伸出盲孔,第二连接部自基座的侧壁突伸出,第二连接部与接地片平行,弯折部嵌入基座内。进一步的,所述防水圈包括一体成型的本体、均用于与基座内侧壁抵触的第一抵触部和第二抵触部,第一抵触部和第二抵触部均设置于本体的外侧壁,第一抵触部与第二抵触部之间设置有间隙;第一抵触部自顶部至底部宽度逐渐增加,第二抵触部自顶部至底部宽度逐渐增加。进一步的,所述基座包括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所述中心针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座,所述接地片设置于第二基座,所述第一基座的底部设置有连接孔,所述第二基座的顶部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装配于所述连接孔。进一步的,所述中心针的侧壁包裹有绝缘塑料。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采用不锈钢冲压成型为支架和连接座,使得连接座内的内螺纹也为不锈钢材质,避免了在使用多次或者使用者拧动天线力度过大之后,内螺纹发生滑丝或者变形,从而提升了支架中内螺纹的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防水圈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中心针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支架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基座,2—支架,3—接地片,4—中心针,5—防水圈,11—盲孔,12—第一基座,13—第二基座,14—卡块,15—固定槽,21—连接座,22—内螺纹,23—卡槽,24—固定块,41—第一连接部,42—弯折部,43—第二连接部,51—本体,52—第一抵触部,53—第二抵触部,54—间隙,121—连接孔,131—连接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天线连接器,包括基座1、支架2、接地片3、中心针4以及防水圈5,所述支架2由不锈钢制成,所述接地片3与所述中心针4均设置于所述基座1内,所述基座1的顶部设置有盲孔11,所述防水圈5装配于所述盲孔11,所述支架2的顶部设置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内侧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支架2自所述基座1的上方下压并卡设于所述基座1的外侧;所述中心针4位于所述连接座内。本实施例所述的天线连接器,是应用实施例1所述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制作的,从而既保证了天线连接器的内螺纹的稳定性和刚性,又保证了天线连接器具有防水的性能。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心针4包括第一连接部41、弯折部42和第二连接部43,第一连接部41和第二连接部43分别连接于弯折部42的两端,第一连接部41突伸出盲孔11,第二连接部43自基座1的侧壁突伸出,第二连接部43与接地片3平行,弯折部42嵌入基座1内。通过把中心针4的形状制造为“L”型,即能够使得中心针4稳定地固定于基座1内,还能够让第二连接部43与接地片3在基座1的同一端突伸出基座1,便于把中心针4、接地片3与设备进行装配连接。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水圈5包括一体成型的本体51、均用于与基座1内侧壁抵触的第一抵触部52和第二抵触部53,第一抵触部52和第二抵触部53均设置于本体51的外侧壁,第一抵触部52与第二抵触部53之间设置有间隙54;第一抵触部52自顶部至底部宽度逐渐增加,第二抵触部53自顶部至底部宽度逐渐增加。即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41是用于外接天线的,而第二连接部43则是用于外接设备的,本实施例把第二连接部43设置于与接地片3平行并突伸出基座1的侧壁,有利于减少本实施例装配时的复杂度,即让第二连接部43以及接地片3突伸出基座1的一侧来与设备的电子端进行链接即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心针4的侧壁包裹有绝缘塑料,把中心针4裸露在外的部分利用绝缘塑料进行包裹,能够让中心针4与设备连接以后,中心针4的裸露部分与外界进行隔离,防止因外界因素对中心针4造成影响而导致中心针4的功能出现故障。如图2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座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卡块14,基座1的底部设置有固定槽15;支架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卡槽23;当支架2安装于基座1时,卡块14卡入固定槽15,然后支架2的底部向内弯折卡入卡槽23中。本实施例通过卡块14与卡槽23配合的方式,保证了支架2能够准确卡入基座1中,然后通过把支架2的底部向内弯折形成图中的固定块24的方式,通过固定块24卡入固定槽15的方式使得支架2与基座1固定,从而避免支架2脱离基座1。实施例2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主要区别为:本实施例的所述基座1包括第一基座12和第二基座13,所述中心针4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座12,所述接地片3设置于第二基座13,所述第一基座12的底部设置有连接孔121,所述第二基座13的顶部设置有连接件131,所述连接件131装配于所述连接孔121。相较于实施例3,本实施例通过把基座1分别第一基座12和第二基座13分别进行注塑,然后再把第一基座12和第二基座13进行装配,由于第一基座12的表面积与第二基座13的表面积之和大于基座1的表面积,本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1,具有更快散热冷却成型的优点,从而提升了基座1的生产效率。此外,相较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由于把接地片3与中心针4分别设置于第二基座13和第一基座12,因此在注塑时,分别对于接地片3和中心针4的位置固定难度也会降低,减少了因接地片3或者中心针4错位而导致的不良率,减少了生产成本。除此以外,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均与实施例3的一致,在此不再赘述。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天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支架、接地片、中心针以及防水圈,所述支架由不锈钢制成,所述接地片与所述中心针均设置于所述基座内,所述基座的顶部设置有盲孔,所述防水圈装配于所述盲孔,所述支架的顶部设置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内侧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支架自所述基座的上方下压并卡设于所述基座的外侧;所述中心针位于所述连接座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天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支架、接地片、中心针以及防水圈,所述支架由不锈钢制成,所述接地片与所述中心针均设置于所述基座内,所述基座的顶部设置有盲孔,所述防水圈装配于所述盲孔,所述支架的顶部设置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内侧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支架自所述基座的上方下压并卡设于所述基座的外侧;所述中心针位于所述连接座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针包括第一连接部、弯折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连接于弯折部的两端,第一连接部突伸出盲孔,第二连接部自基座的侧壁突伸出,第二连接部与接地片平行,弯折部嵌入基座内。3.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志良林正生彭先炎田维金吴伟文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长泰尔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