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包壳体和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28055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8 0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包壳体和电池包,其中电池包壳体包括:壳体本体和排气结构。所述排气结构一体形成在所述壳体本体上,所述排气结构包括:排气结构本体和减薄部分,所述减薄部分构造为所述排气结构的撕裂结构。该电池包壳体上一体形成有排气结构,可避免在壳体本体上单独加装排气阀结构,以减少电池包零部件个数,避免了传统排气结构安装、密封等问题。

Battery case and battery ca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包壳体和电池包
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包壳体和电池包。
技术介绍
现有应用于电池包的排气结构多为带有防水透气阀的金属或塑料结构,且为达到密封、排气功能,多为一个或多个零件配合电池包壳体使用,其制作成本高、重量重、制作工艺复杂,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电池包壳体,该电池包壳体上一体形成有排气结构,可避免在壳体本体上单独加装排气阀结构,以减少电池包零部件个数,避免了传统排气结构安装、密封等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池包壳体,包括:壳体本体;排气结构,所述排气结构一体形成在所述壳体本体上,所述排气结构包括:排气结构本体和减薄部分,所述减薄部分构造为所述排气结构的撕裂结构。进一步,所述撕裂结构包括多条撕裂线,每条所述撕裂线的径向外端均延伸至所述排气结构本体的边缘。进一步,多条所述撕裂线相交设置。进一步,所述撕裂线为两条,两条所述撕裂线垂直相交设置,且两条所述撕裂线将所述排气结构本体分隔为四个子结构,并在两条所述撕裂线的交点处形成有集中受力部分,所述集中受力部分位于所述排气结构的中心位置。进一步,所述排气结构向外突出壳体本体的上表面,以在所述排气结构与所述壳体本体之间形成应力集中腔。进一步,每个所述子结构与所述撕裂线之间连接有第一导流斜面。进一步,所述第一导流斜面与所述撕裂线的下表面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20°-145°。进一步,每个所述子结构与所述集中受力部分之间连接有第二导流斜面。进一步,相邻两个所述子结构的外边缘之间设置有易断结构,所述撕裂线的径向外端延伸至所述易断结构处。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电池包壳体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电池包壳体,该电池包壳体上一体形成有排气结构,可避免在壳体本体上单独加装排气阀结构,以减少电池包零部件个数,避免了传统排气结构安装、密封等问题。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包,包括上述的电池包壳体,该电池包的防爆排气效果更好。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包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包壳体的侧视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包壳体的仰视图;图4为沿图3中A-A的剖面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排气结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电池包壳体,1-壳体本体,2-排气结构,21-排气结构本体,22-撕裂结构,221-撕裂线,211-子结构,222-集中受力部分,3-应力集中腔,4-第一导流斜面,5-第二导流斜面,6-易断结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包壳体10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包壳体100可以包括:壳体本体1和排气结构2。如图1-图5所示,排气结构2一体形成在壳体本体1上。优选的,此电池包壳体100整体采用注塑成型,结构简单,重量轻,制作工艺简单,并且由于排气结构2为注塑一体形成在壳体本体1上的,因此,避免在壳体本体1上单独加装排气阀结构,进而减少了电池包零部件个数,避免了传统排气结构2的安装、密封等问题。进一步,排气结构2包括:排气结构本体21和减薄部分,减薄部分构造为排气结构2的撕裂结构22。当电池包内部电芯损坏导致电池包内部气体膨胀后,气体会冲击排气结构2,而由于减薄部分的厚度较小,因此由减薄部分构造成的撕裂结构22会首先被冲开,进而导致整个排气结构2破裂,使电池包内部的高温高压气体能够从排气结构2处排出到电池包外。其中,排气结构本体21和减薄部分的厚度可根据不同的电池包的需求来进行改变以适应不同电池包损坏时所产生压力差的需求,进而可增加排气结构2的通用性。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包壳体100,该电池包壳体100上一体形成有排气结构2,可避免在壳体本体1上单独加装排气阀结构,以减少电池包零部件个数,避免了传统排气结构2安装、密封等问题。结合图3和图5所示实施例,撕裂结构22包括多条撕裂线221,每条撕裂线221的径向外端均延伸至排气结构本体21的边缘。由此,可使多条撕裂线221将排气结构本体21完全分隔成多个部分,使排气结构本体21的边缘之间不相互粘连,进而在电池包内的气体冲破撕裂线221后,排气结构本体21能够被快速的冲破开,以保证电池包内的高温高压气体能够迅速排出到电池包外,避免电池包发生爆炸等情况。进一步,多条撕裂线221相交设置。相交的多条撕裂线221相比平行设置的多条撕裂线221能够将排气结构本体21分隔成更多块,以便于排气结构2整体的快速破裂,并且多条撕裂线221相交设置可使撕裂线221处受风压的受力点更多,更便于撕裂线221的破裂,以进一步实现排气结构2的快速破裂及快速排气。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如图3和图5所示,撕裂线221为两条,两条撕裂线221垂直相交设置,且两条撕裂线221将排气结构本体21分隔为四个子结构211,并在两条撕裂线221的交点处形成有集中受力部分222,集中受力部分222位于排气结构2的中心位置。集中受力部分222较撕裂线221宽度大,因此可增大减薄部分的受力面积,使减薄部分能够在第一时间被高压气体冲破,以保证气体能够及时排出。其中,将集中受力部分222设置在排气结构2的中心位置可实现应力集中,以便于进一步保证排气结构2整体能够被快速冲破。参照图1、图2和图4,排气结构2向外突出壳体本体1的上表面,以在排气结构2与壳体本体1之间形成应力集中腔3。其中,排气结构2及应力集中腔3的位置应设置在电池包内气体流动量大的地方,由此,当电芯发生损坏,电池包内部气体膨胀时,气流首先会流到应力集中腔3内并冲击排气结构2,使排气结构2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冲开而排放气体,进而使电池包的防爆排气更加迅速。结合图3和图5所示实施例,每个子结构211与撕裂线221之间连接有第一导流斜面4,每个子结构211与集中受力部分222之间连接有第二导流斜面5。设置第一导流斜面4和第二导流斜面5有利于将进入应力集中腔3内的气体向撕裂线221处导向以使撕裂线221处应力集中,有利于撕裂线221破裂。优选的,第一导流斜面4与撕裂线221的下表面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20°-145°。由此,既能保证第一导流斜面4对撕裂线221的支撑效果,也可使第一导流斜面4的导流效果更好。如图5所示,相邻两个子结构211的外边缘之间设置有易断结构6,撕裂线221的径向外端延伸至易断结构6处。由于相邻两个子结构211之间具有与撕裂线221相连接的易断结构6,因此,当高压气体冲破撕裂线221后,相邻两个子结构211极易从易断结构6处断开而使每个子结构211都成为独立的个体,进而使每个子结构211更容易被高压气体冲破而使排气结构2整体迅速敞开,以便于气体能够及时的排放到电池包外。根据本技术另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池包,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电池包壳体100。对于电池包的其它构造例如电池模组等均已为现有技术且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因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包壳体(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本体(1);排气结构(2),所述排气结构(2)一体形成在所述壳体本体(1)上,所述排气结构(2)包括:排气结构本体(21)和减薄部分,所述减薄部分构造为所述排气结构(2)的撕裂结构(2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包壳体(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本体(1);排气结构(2),所述排气结构(2)一体形成在所述壳体本体(1)上,所述排气结构(2)包括:排气结构本体(21)和减薄部分,所述减薄部分构造为所述排气结构(2)的撕裂结构(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壳体(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撕裂结构(22)包括多条撕裂线(221),每条所述撕裂线(221)的径向外端均延伸至所述排气结构本体(21)的边缘。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包壳体(100),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撕裂线(221)相交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包壳体(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撕裂线(221)为两条,两条所述撕裂线(221)垂直相交设置,且两条所述撕裂线(221)将所述排气结构本体(21)分隔为四个子结构(211),并在两条所述撕裂线(221)的交点处形成有集中受力部分(222),所述集中受力部分(222)位于所述排气结构(2)的中心位置。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路徐丹张海建刘鹏马腾曲凡多
申请(专利权)人: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