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22045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7 2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构件,建筑构件包括混凝土层、粘结于所述混凝土层的一侧的防水层及粘结于所述防水层的一侧的保护层;所述防水层中未被所述保护层覆盖的部分形成预留部位,所述预留部位包括第一搭接部、连接所述第一搭接部的第一预接部、连接所述第一预接部的第二预接部及连接所述第二预接部的第二搭接部,所述第一搭接部突出所述保护层及混凝土层,所述第一预接部及第二预接部的边缘与所述混凝土层的边缘相齐;所述防水层采用柔性材料制成。把混凝土层、防水层、保护层结合在一起,保证了构件的质量,简化了现场施工工艺,且防水效果良好。

Building Compon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构件
本技术涉及建筑
,特别是涉及建筑构件。
技术介绍
由于传统的建筑屋面各工序施工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建设周期较长,且各工序之间互相掣肘,影响施工进度及施工质量的把控,质量风险较大。另外,采用传统的施工模式,防水层与结构层之间的粘结强度有限,很难达到消除窜水层效果,影响建筑屋面防水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建筑构件,把混凝土层、防水层、保护层结合在一起,保证了构件的质量,简化了现场施工工艺,且防水效果良好。一种建筑构件,包括混凝土层、粘结于混凝土层的一侧的防水层及粘结于防水层的一侧的保护层;防水层中未被保护层覆盖的部分形成预留部位,预留部位包括第一搭接部、连接第一搭接部的第一预接部、连接第一预接部的第二预接部及连接第二预接部的第二搭接部,第一搭接部突出保护层及混凝土层,第一预接部及第二预接部的边缘与混凝土层的边缘相齐;防水层采用柔性材料制成。上述建筑构件,施工时,通过相邻的两件建筑构件的第一搭接部与第二预接部错缝搭接,第一搭接部搭接于第二预接部的上表面,然后采用混凝土填充于第一搭接部的上表面,防水层有效隔离了外部与混凝土层,防止了窜水的问题,而且本技术建筑构件把混凝土层、防水层、保护层结合在一起,保证了构件的质量,简化了现场施工工艺,保证了整个屋面系统的施工质量,同时减少了后期建筑的维修成本,本技术建筑构件可以应用于混凝土结构的屋面或顶板,粘结效果良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预接部的宽度等于第一搭接部的宽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搭接部的宽度为80~120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搭接部突出保护层及混凝土层的边缘。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预接部的宽度等于第二搭接部的宽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搭接部的宽度为80~120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保护层靠近第一搭接部的一侧的边缘与混凝土层靠近第一搭接部的一侧的边缘相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搭接部与第二搭接部之间设有缺口。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防水层为防水卷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建筑构件为长方体,二建筑构件的长边错缝搭接的接缝错开1/3~1/2防水层的幅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建筑构件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为图1建筑构件的俯视图;图3为四件建筑构件的搭接示意图;图4为图1建筑构件的施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请参阅图1至图4,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建筑构件100,包括混凝土层20、粘结于混凝土层20的一侧的防水层30及粘结于防水层30的一侧的保护层40。保护层40覆盖防水层30的面积小于防水层30的表面面积,即有部分防水层30的表面裸露于外部。防水层30中未被保护层40覆盖的部分形成预留部位,预留部位包括第一搭接部31、连接第一搭接部31的第一预接部32、连接第一预接部32的第二预接部33及连接第二预接部33的第二搭接部34。其中,第一搭接部31突出保护层40及混凝土层20的边缘,第一预接部32及第二预接部33的边缘与混凝土层20的边缘相齐。通过相邻的两件建筑构件100a,100b的第一搭接部31a与第二预接部33b错缝搭接,然后采用混凝土填充于第一搭接部31a的上表面,防水层30有效隔离了外部与混凝土层20,防止了窜水的问题。混凝土层20为素混凝土结构层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层。防水层30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如防水卷材或其它类似的材料,如此防水层30可以弯折成多个角度而不易开裂,方便施工。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预接部33的宽度K3等于第一搭接部31的宽度K1,或第二预接部33的宽度K3稍小于第一搭接部31的宽度K1,使第一搭接部31搭接于第二预接部33后,第一搭接部31的边缘紧靠相邻的保护层40,减少接缝渗漏的问题。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搭接部31的宽度K1为80~120mm,保证搭接稳固、建筑构件100连接牢靠的同时,不占用过多的构件面积,以免造成搭接部位填充的混凝土过多而容易剥落,或者构成搭接部位为构件的主要部分的错觉。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搭接部34突出保护层40及混凝土层20的边缘,则两件建筑构件100可第二搭接部34与第一预接部32的错缝搭接连接在一起,与第一搭接部31错缝搭接第二预接部33配合,实现三件或更多件建筑构件100的连接。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预接部32的宽度K2等于第二搭接部34的宽度K4,或第一预接部32的宽度K2稍小于第二搭接部34的宽度K4,使第二搭接部34搭接于第一预接部32后,第二搭接部34的边缘紧靠相邻的保护层40,减少接缝渗漏的问题。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搭接部34的宽度K4为80~120mm,保证搭接稳固、建筑构件100连接牢靠的同时,不占用过多的构件面积,以免造成搭接部位填充的混凝土过多而容易剥落,或者构成搭接部位为构件的主要部分的错觉。另外,第二搭接部34的宽度K4与第一搭接部31的宽度K1相等或相近,则混凝土的填充宽度相当,外形较为美观。一个实施例中,保护层40靠近第一搭接部31的一侧的边缘与混凝土层20靠近第一搭接部31的一侧的边缘相齐,如此,两件建筑构件100通过第一搭接部31与第二预接部33搭接后,第二预接部33可完全承托第一搭接部31,更容易控制两件建筑构件100的紧靠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搭接部31与第二搭接部34之间设有缺口35,该缺口35为自第一搭接部31与第二搭接部34的连接处切除K1×K4的方形块形成,即靠近第一搭接部31的部分切入宽度等于第一搭接部31的宽度K1,靠近第二搭接部34的部分切入宽度等于第二搭接部34的宽度K4。如图3所示,当四件建筑构件100a,100b,100c,100d时,第一件建筑构件100a的第一搭接部31a将填充第三件建筑构件100c的缺口,与第三件建筑构件100c的第一搭接部31a的上端面相齐,从而使搭接后的两件建筑构件100a,100c的防水层30a,30c就形成了一个整体,避免第一搭接部31与第二搭接部34的转角多一块防水层,造成拱起,影响搭接质量的同时,施工不够简易,且造成了材料的浪费。上述建筑构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浇筑混凝土层,待混凝土层初凝之前,将防水层铺贴于混凝土层的表面,恒温恒压条件下蒸汽养护,养护的压力为0.2~0.5Mpa,温度45℃~65℃,养护时间为10~15小时。混凝土层与防水层共同养护,使防水层更好地粘结于混凝土层的表面,不易脱落。然后在防水层的远离混凝土层的一侧铺贴保护层,充分养护,养护的压力为0.6~1.0Mpa,温度为95~105℃,养护为5~6小时,获得建筑构件。上述建筑构件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钢桁架、支撑固定件、若干建筑构件;按设计图纸将钢桁架定位固定,然后将建筑构件通过支撑固定件固定在钢桁架上,其中一建筑构件的第一搭接部与其相邻的第二预接部错缝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层、粘结于所述混凝土层的一侧的防水层及粘结于所述防水层的一侧的保护层;所述防水层中未被所述保护层覆盖的部分形成预留部位,所述预留部位包括第一搭接部、连接所述第一搭接部的第一预接部、连接所述第一预接部的第二预接部及连接所述第二预接部的第二搭接部,所述第一搭接部突出所述保护层及混凝土层,所述第一预接部及第二预接部的边缘与所述混凝土层的边缘相齐;所述防水层采用柔性材料制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层、粘结于所述混凝土层的一侧的防水层及粘结于所述防水层的一侧的保护层;所述防水层中未被所述保护层覆盖的部分形成预留部位,所述预留部位包括第一搭接部、连接所述第一搭接部的第一预接部、连接所述第一预接部的第二预接部及连接所述第二预接部的第二搭接部,所述第一搭接部突出所述保护层及混凝土层,所述第一预接部及第二预接部的边缘与所述混凝土层的边缘相齐;所述防水层采用柔性材料制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接部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搭接部的宽度。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搭接部的宽度为80~12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缤胡鸣谢伦光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