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式降水初期弃流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2179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7 22: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渗透式降水初期弃流井,涉及降水处理领域,包括井室;设置在井室上部两侧的水管道;还包括:设置在井室内部的多个除杂结构,以及围绕布设在井室下部的渗透层;其中,所述井室设置在地面以下;其中,所述井室与出水管的连接处以及井室与渗透层连接处均为孔壁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渗透式降水初期弃流井应用井室内设置的除杂结构以及井室外设置的渗透层实现了雨水的截污处理和雨水的土壤入渗功能,为建筑体,例如屋面、桥梁雨水的利用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新型井型,无弃流雨水外排,井室无动力运行,安全可靠,便于管理。

Abandoned well in initial stage of permeable precipi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渗透式降水初期弃流井
本技术涉及降水处理领域,尤其是一种适用于住宅、别墅、桥梁类雨水收集用的渗透式降水初期弃流井。
技术介绍
公知的降水初期弃流井基本功能,是把降雨前期污染较重的雨水与中、后期水质较好的雨水用管道分开。前期雨水弃流入雨、污水道,中、后期雨水作雨水利用。目前雨水弃流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即电动控制式和容积式。电动控制式弃流本质上是通过设定时间等物理量来控制电动弃流器的开启和关闭状态。由于初期雨水中包含的杂质较多,电动弃流器的内设阀板与弃流器本体之间极易被雨水中的杂质卡住,导致电动弃流器失效,且无法根据降雨频度和降雨量适时调节控制,当降雨频度高时,即使后续降雨初期的水质较好仍会启动弃流器,造成一定的浪费,而当降雨量大时,不能及时调整弃流器的流量则极易造成蓄水池持续溢水,从而威胁系统运行安全。现有的容积式雨水弃流系统均是将弃流的雨水收集到弃流池内再排除到市政雨水管网。弃流池的弃流容积根据项目的汇流面积和设计重现期以及项目地的降雨强度来设定,此弃流池以3-5分钟的降雨量作为弃流水量。弃流池的雨水通过入渗进入池底下部及周边的土壤或排至市政雨水管网等。超出设定时间的降雨从弃流池溢流到蓄水池,实现弃流。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7660067U公开了一种海绵城市初期雨水弃流系统,该系统中所设置的雨水弃流单元设置在地表下,即在弃流井上方铺设鹅卵石过滤层,在弃流井底部设有包括弃流渗透管的碎石层,弃流渗透管外侧包有无纺布,其目的是在冬季时使含有融雪剂的雨水流到弃流井中后渗透到弃流渗透管中,然后通过弃流管流到污水井中,不仅实现了弃流,还能够有效的处理融雪剂及初期污水对生态污染破坏。但是对于住宅、别墅、桥梁类建筑而言,屋面、桥梁收集的降雨量不大,采用通用的机电式降水初期弃流设施过于复杂,不便使用。尤其是在很多情况下,住宅、别墅类小型建筑往往不具备雨、污水排水管道,弃流的雨水无处可排。因此,需要针对屋面、桥梁雨水的排水管道研发出一种新型井室解决上述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渗透式降水初期弃流井从而解决不具备雨、污水排水管道的住宅、别墅类小型建筑的弃流雨水无处可排的问题,本技术的弃流井能将初期雨水截留在井室内,作无害化处理,弃流雨水自然渗透,被渗透层吸收,无弃流雨水外排,实现了无人工操作的降雨回收过程,维护方便。为实现本技术的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渗透式降水初期弃流井,包括设置在地面以下的井室,设置在井室上部两侧的水管道,设置在井室内部的多个除杂结构,以及围绕布设在井室下部的渗透层。其中,所述井室与出水管的连接处以及井室与渗透层连接处均为孔壁结构,孔洞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根据地表杂物、渗透层的孔径结构进行调整。其中,所述井室包括井筒和以及活动安装在井筒的上端口井盖,形成一个开口闭合的井室。其中,井筒可以为圆柱形,也可以是立方体形,也可以是其他具有一定容积的形状。其中,所述水管道包括相对设置在井室的两侧的进水管与出水管。其中,所述进水管中的水是经由排水管道进入。其中,所述排水管道为设置在建筑体墙面上的排水管道。其中,所述建筑体为住宅、别墅类或桥梁等小型建筑。特别是,所述出水管内壁的底端与进水管内壁的顶端相平,从而形成一个溢流水管道系统,使污水从低位的进水管进入井室,当井室溢满后,再从高位的出水管流出。其中,所述除杂结构包括设置在井室内,使井室分割成上下两个空间的过滤结构以及位于过滤结构下,与过滤结构可拆卸连接的截污斗。其中,所述过滤结构与渗透层的顶端持平,或略高于渗透层的顶端。优选的,所述过滤结构可以是格栅板,也可以是具有过滤效果的过滤网。其中,所述过滤结构可以通过井室上部置于井室内部。优选的,当弃流井与边沟结构结合使用时,由于进水口在边沟的凹陷处,没有完全在地面以下,因此可以通过在井室侧端设置开口,使过滤结构插入井室内。其中,所述截污斗是具有孔状结构的凹槽。优选的,所述截污斗表面布设一层或多层土工布。其中,所述截污斗的凹槽深度小于井室下部的高度。优选的,所述截污斗的凹槽深度小于渗透层高度的一半。其中,所述设置在截污斗表面的土工布层应少于3层。其中,所述渗透层包括依次设置在井底及井壁四周的碎石层和粗砂层,以及设置在碎石层与粗砂层之间的网层,利用碎石层的大孔隙与粗砂层的小孔隙以及在其间布设的土工布层孔隙,使雨水或雪水不仅实现渗透的效果,还能实现过滤作用。具体的,所述网层可以是土工布。具体的,所述粗砂层可以由细沙层替代。其中,所述网层还可以设置在碎石层与井室外壁之间。为实现本技术的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渗透式降水初期弃流井还包括设置在井筒壁上的加固结构。其中,所述加固结构包括布设在井筒壁四周的多个立柱和多个环带。其中,所述立柱至少为6个,侧立在井室内壁或井室外壁,等距离排布。其中,所述环带至少为3个,横卧于井室外壁与渗透层之间,或井室下端的内壁上,等距离排布。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渗透式降水初期弃流井应用井室内设置的除杂结构以及井室外设置的渗透层实现了雨水的截污处理和雨水的土壤入渗功能,为屋面、桥梁雨水的利用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新型井型,无弃流雨水外排,井室无动力运行,安全可靠,便于管理。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渗透式降水初期弃流井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井室,11、井筒,12、井盖;2、水管道,21、进水管,22、出水管;3、除杂结构,31、过滤结构,32截污斗;41、碎石层,42、粗砂层,43网层;5、加固结构,51、立柱,52、环带。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渗透式降水初期弃流井包括:设置在地面以下的井室1,设置在井室1上部两侧的水管道2,设置在井室1内部的多个除杂结构3,以及围绕布设在井室1下部的渗透层4,其中,井室1与出水管的连接处以及井室1与渗透层连接处均为孔壁结构,孔洞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根据地表杂物、渗透层的孔径结构进行调整。进一步的,所述井室1,包括井筒11和井盖12,其中,井盖12活动安装在井筒11的上端口,形成一个开口闭合的井室;其中,井筒11可以为圆柱形,也可以是立方体形,也可以是其他具有一定容积的形状。进一步的,所述水管道2包括进水管21与出水管22,其中,所述进水管21与出水管22相对设置在井室1的两侧,所述出水管22内壁的底端与进水管21内壁的顶端相平,从而形成一个溢流水管道,使污水从低位的进水管进入井室1,经过井室1的过滤渗透处理后,再从高位的出水管流出,实现污水部分渗透分散和污水的净化。具体的,所述进水管中的水是经由排水管道进入,排水管道可以直接与进水管连接,也可以通过在排水管道底部设置集雨池或边沟,使集雨池或边沟底部的开口与进水管连接,实现排水管道的水进入到进水管中。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称的排水管道为设置在建筑体墙面上的排水管道。所称的建筑体为住宅、别墅类或桥梁等小型建筑。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渗透式降水初期弃流井,包括:井室;设置在井室上部两侧的水管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井室内部的多个除杂结构,以及围绕布设在井室下部的渗透层;其中,所述井室设置在地面以下;其中,所述井室与出水管的连接处以及井室与渗透层连接处均为孔壁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渗透式降水初期弃流井,包括:井室;设置在井室上部两侧的水管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井室内部的多个除杂结构,以及围绕布设在井室下部的渗透层;其中,所述井室设置在地面以下;其中,所述井室与出水管的连接处以及井室与渗透层连接处均为孔壁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弃流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道包括相对设置在井室的两侧的进水管与出水管,其中,所述出水管内壁的底端与进水管内壁的顶端相平,形成一个溢流水管道系统。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弃流井,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杂结构包括:设置在井室内,使井室分割成上下两个空间的过滤结构;以及位于过滤结构下,与过滤结构可拆卸连接的截污斗;其中,所述过滤结构是具有过滤效果的过滤网或格栅板;其中,所述截污斗是具有孔状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燕宁夏宇耿雪萌张东旭刘磊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首发天人生态景观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