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吸能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15635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7 19: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吸能结构及汽车,包括:吸能结构本体,吸能结构本体为条状,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拖钩吸能区,拖钩吸能区设置在吸能结构本体的第一表面的一侧;侧位吸能区,侧位吸能区设置在吸能结构本体的第一表面的另一侧,从而拖钩吸能区与侧位吸能区之间形成缓冲空间。该汽车吸能结构单独即可在汽车低速行驶与行人小腿发生碰撞时保护行人小腿,降低对行人造成的伤害。

Automobile Energy Absorption Structure and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吸能结构及汽车
本技术属于汽车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汽车吸能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道路上的车辆越来越多,行人的安全也逐渐得到各个国家重视。在众多行人受伤害的案例中,小腿受伤的比例相对较高。而目前各个主机厂对行人小腿的保护一般是通过加装吸能泡沫和小腿防护横梁来提升行人的安全,这种方法会导致安装工艺复杂,企业研发成本增加。现有行人小腿的安全防护一般是通过两种零部件的组合来实现,即吸能泡沫+小腿防护横梁。两种部件由不同的供应商提供,然后通过与各专业相互配合,在低速情况下达到保护行人小腿免受伤害。但是实际很多车型由于考虑到研发、材料和工艺等成本因素时,并未预留小腿防护横梁安装位置,因此仅能在汽车上安装吸能泡沫保护行人小腿安全,传统吸能泡沫结构单一,单独安装吸能泡沫起到的保护效果极为有限。而预留有小腿防护横梁安装位置时,势必会增加整个安装工艺的复杂性,同时也会增加企业的产品成本,且由于吸能泡沫与小腿防护横梁生产厂家不同,其匹配程度难以控制,起到的小腿防护效果是有限的。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单独即可在汽车低速行驶与行人小腿发生碰撞时保护行人小腿的汽车吸能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吸能结构及汽车,该汽车吸能结构单独即可在汽车低速行驶与行人小腿发生碰撞时保护行人小腿,降低对行人造成的伤害。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吸能结构本体,所述吸能结构本体为条状,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拖钩吸能区,所述拖钩吸能区设置在所述吸能结构本体的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侧位吸能区,所述侧位吸能区设置在所述吸能结构本体的所述第一表面的另一侧,从而所述拖钩吸能区与所述侧位吸能区之间形成缓冲空间。优选地,所述汽车吸能结构用于设置在汽车防撞横梁与保险杠蒙皮之间,所述拖钩吸能区用于设置在所述汽车防撞横梁安装有拖钩的一侧,所述缓冲空间位于所述保险杠蒙皮与所述吸能结构本体之间。优选地,所述拖钩吸能区包括第一凸起平台、上端凸起及垂直延伸部,所述第一凸起平台包括相对的安装表面和开槽表面,所述安装表面设于所述吸能结构本体的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开槽表面上开设有贯穿至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避让凹槽,所述垂直延伸部从所述第一凸起平台的底部向下延伸,所述上端凸起设于所述第一避让凹槽的顶部,且连接于所述吸能结构本体。优选地,还包括走线凹槽,所述走线凹槽开设在所述第一凸起平台与所述上端凸起之间,连通于所述第一避让凹槽。优选地,所述侧位吸能区包括第二凸起平台,所述第二凸起平台包括相对的安装表面和开槽表面,所述安装表面设于所述吸能结构本体的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开槽表面上开设有贯穿至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避让凹槽。优选地,还包括安装固定件,所述安装固定件设置在所述吸能结构本体的所述第二表面。优选地,所述第二表面上开设有安装固定件容纳槽,用于容纳所述安装固定件。优选地,所述安装固定件包括螺纹杆及套设于所述螺纹杆的橡胶圈。优选地,所述吸能结构本体、所述拖钩吸能区及所述侧位吸能区一体成型。优选地,所述吸能结构本体、所述拖钩吸能区及所述侧位吸能区由发泡聚丙烯材料制备而成。优选地,所述吸能结构本体上开设有减重孔。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含上述的汽车吸能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传统吸能泡沫单独使用时,汽车与行人小腿相撞会使行人小腿产生“C”字形变,对小腿造成巨大伤害。本申请拖钩吸能区与所述侧位吸能区之间形成缓冲空间。当汽车与行人发生碰撞时,由于发罩板前沿刚度较缓冲空间附近刚度大,从而小腿接触到发动机前沿时,碰撞运动提前进行反弹,而缓冲空间由于有一定的吸能缓冲区,小腿下端会继续向车辆纵后方运动,使行人小腿在整个变形过程中呈“\”字形变,避免了小腿与保险杠蒙皮后端雷达等刚性部件的进一步碰撞,减小行人小腿弯矩过大和韧带拉伤,从而降低伤害。2)本申请的拖钩吸能区设置在汽车防撞横梁安装有拖钩的一侧,由于汽车的拖钩刚度比较大,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很容易导致小腿受伤,本申请通过拖钩吸能区的设置能有效降低行人小腿碰撞到拖钩附近时造成的伤害。3)本申请的拖钩吸能区通过第一凸起平台、上端凸起及垂直延伸部的设置,当拖钩处与行人发生碰撞时,上端凸起及垂直延伸部能够起到吸能支撑的作用,同时第一凸起平台的支撑会迫使小腿受到撞击时向车辆边缘侧方向滚动,从而降低小腿进一步的撞击伤害。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通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吸能结构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吸能结构的安装固定件位置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吸能结构的撞击状态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吸能结构本体;2、拖钩吸能区;3、侧位吸能区;4、缓冲空间;5、安装固定件;6、减重孔;7、行人小腿;8、汽车防撞横梁;9、拖钩;101、第一表面;102、第二表面;201、第一凸起平台;202、上端凸起;203、垂直延伸部;204、走线凹槽;205、第一避让凹槽;301、第二凸起平台;302、第二避让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以下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技术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技术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吸能结构,包括:吸能结构本体,吸能结构本体为条状,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拖钩吸能区,拖钩吸能区设置在吸能结构本体的第一表面的一侧;侧位吸能区,侧位吸能区设置在吸能结构本体的第一表面的另一侧,从而拖钩吸能区与侧位吸能区之间形成缓冲空间。具体地,传统的吸能泡沫单独使用时,在汽车与行人小腿发生碰撞时,会使行人小腿产生“C”字形变,伤害巨大。本申请通过在拖钩吸能区与侧位吸能区之间的缓冲空间,在汽车正面与行人相撞时,由于发罩板前沿刚度较缓冲空间附近刚度大,从而小腿接触到发动机前沿时,碰撞运动提前进行反弹,而缓冲空间由于有一定的吸能缓冲区,小腿下端会继续向车辆纵后方运动,使行人小腿在整个变形过程中呈“\”字形变,避免了小腿与保险杠蒙皮后端雷达等刚性部件的进一步碰撞,减小行人小腿弯矩过大和韧带拉伤,从而降低伤害。具体地,本申请通过拖钩吸能区及侧位吸能区的设置,设置在吸能结构本体的两侧,当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时,拖钩吸能区及侧位吸能区通过缓冲吸能能够有效降低行人小腿的伤害,对小腿起到保护作用。作为优选方案,汽车吸能结构用于设置在汽车防撞横梁与保险杠蒙皮之间,拖钩吸能区用于设置在汽车防撞横梁安装有拖钩的一侧,缓冲空间位于保险杠蒙皮与吸能结构本体之间。具体地,为了汽车拖车方便,同时节约能源,降低安装工艺的难度,汽车的拖钩通常设置于车体一侧。汽车拖钩处的材质刚度一般较大,本申请通过将拖钩吸能区设置在汽车拖钩一侧能够起到保护行人的作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吸能结构本体,所述吸能结构本体为条状,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拖钩吸能区,所述拖钩吸能区设置在所述吸能结构本体的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侧位吸能区,所述侧位吸能区设置在所述吸能结构本体的所述第一表面的另一侧,从而所述拖钩吸能区与所述侧位吸能区之间形成缓冲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吸能结构本体,所述吸能结构本体为条状,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拖钩吸能区,所述拖钩吸能区设置在所述吸能结构本体的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侧位吸能区,所述侧位吸能区设置在所述吸能结构本体的所述第一表面的另一侧,从而所述拖钩吸能区与所述侧位吸能区之间形成缓冲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吸能结构用于设置在汽车防撞横梁与保险杠蒙皮之间,所述拖钩吸能区用于设置在所述汽车防撞横梁安装有拖钩的一侧,所述缓冲空间位于所述保险杠蒙皮与所述吸能结构本体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拖钩吸能区包括第一凸起平台、上端凸起及垂直延伸部,所述第一凸起平台包括相对的安装表面和开槽表面,所述安装表面设于所述吸能结构本体的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开槽表面上开设有贯穿至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避让凹槽,所述垂直延伸部从所述第一凸起平台的底部向下延伸,所述上端凸起设于所述第一避让凹槽的顶部,且连接于所述吸能结构本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走线凹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娄万里蒋正杰胡素敏孔维先
申请(专利权)人:智车优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