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马达和用于制造该电动马达的方法本申请是申请人“株式会社电装”于2016年5月11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610309801.5、名称为“电动马达和用于制造该电动马达的方法”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动马达,该电动马达具有固定至旋转轴的转子、设置在转子的外周部处的定子芯、缠绕在定子芯上的定子线圈以及用于将定子线圈电连接至控制电路板的线圈端子。此外,本公开涉及制造电动马达的方法。
技术介绍
例如如在日本专利公报No.2014-93880中所公开的,电动马达在本领域中是已知的。该电动马达具有筒形的马达壳体、容置在该马达壳体中的定子芯、第一板构件、第二板构件以及控制电路板。作为电动马达的一部分的第一板构件设置在电动马达的下端处以封闭马达壳体的下侧并且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旋转轴的下端。同样作为电动马达的一部分的第二板构件封闭马达壳体的上侧。从缠绕在定子芯上的定子线圈延伸的多个线圈端子插入到形成在第二板构件中的相应通孔中,使得线圈端子的前端中的每个前端均电连接至设置在第二板构件的上侧处的控制电路板。在该电动马达中,异物可以进入电动马达的形成在第一板构件与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马达,包括:转子(12),所述转子(12)固定至旋转轴(11);第一端部框架(14),所述第一端部框架(14)用于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旋转轴(11)的第一轴部;第二端部框架(15),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用于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旋转轴(11)的第二轴部;定子芯(13),所述定子芯(13)设置为在所述电动马达(10)的轴向方向(X)上位于所述第一端部框架(14)与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之间并且布置在所述转子(12)的外周部侧;定子绕组(13a),所述定子绕组(13a)缠绕在所述定子芯(13)上;端子插入孔(15e),每个所述端子插入孔(15e)均形成在所述 ...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5.13 JP 2015-0981941.一种电动马达,包括:转子(12),所述转子(12)固定至旋转轴(11);第一端部框架(14),所述第一端部框架(14)用于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旋转轴(11)的第一轴部;第二端部框架(15),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用于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旋转轴(11)的第二轴部;定子芯(13),所述定子芯(13)设置为在所述电动马达(10)的轴向方向(X)上位于所述第一端部框架(14)与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之间并且布置在所述转子(12)的外周部侧;定子绕组(13a),所述定子绕组(13a)缠绕在所述定子芯(13)上;端子插入孔(15e),每个所述端子插入孔(15e)均形成在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中并且沿所述轴向方向(X)延伸,并且每个所述端子插入孔(15e)均具有前侧敞开端部(15e-1)和后侧敞开端部(15e-2),其中,所述前侧敞开端部(15e-1)形成在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的前侧轴向端部表面(15f)处并且与所述定子芯(13)相对,所述后侧敞开端部(15e-2)形成在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的与所述前侧轴向端部表面(15f)相反的后侧轴向端部表面(15g)处;定子线圈的多个线圈端子(13b),每个所述定子线圈的所述多个线圈端子(13b)中的每个线圈端子均从所述定子绕组(13a)沿朝向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的方向延伸并且插入穿过所述端子插入孔(15e);以及多个索环(21),各个所述索环(21)分别插入到各个所述端子插入孔(15e)中并使得每个所述定子线圈的所述多个线圈端子(13b)插入穿过所述索环(21)以通过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保持所述线圈端子(13b),其中,每个所述索环(21)均具有主体部(21a)、形成在所述主体部(21a)中的多个端子保持孔(22)、以及形成在所述主体部(21a)的外周部处的凸缘部(21b),其中,各个所述线圈端子(13b)分别插入穿过各个所述端子保持孔(22),其中,所述凸缘部(21b)与围绕所述端子插入孔(15e)的后侧敞开端部(15e-2)的所述后侧轴向端部表面(15g)接触,由此所述索环(21)被附接至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马达,还包括:控制电路板(18),所述控制电路板(18)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的所述后侧轴向端部表面(15g)一侧并且控制对所述定子绕组(13a)的电力供给,使得所述控制电路板(18)具有与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在所述轴向方向(X)上相对的前侧表面,其中,所述控制电路板(18)位于与所述端子插入孔(15e)相对的位置处,其中,所述多个线圈端子(13b)连接至所述控制电路板(18)以将所述控制电路板(18)电连接至所述定子绕组(13a),其中,所述凸缘部(21b)在所述主体部(21a)的沿所述轴向方向(X)的中部处形成在所述主体部(21a)的外周部处,所述主体部(21a)的从所述凸缘部(21b)向所述端子插入孔(15e)延伸的前侧部分插入到所述端子插入孔(15e)中,并且所述主体部(21a)的从所述凸缘部(21b)向所述控制电路板(18)延伸的后侧部分(21d)从所述端子插入孔(15e)向外延伸,其中,第一距离(L1)被制造成大于第二距离(L2),其中,所述第一距离(L1)对应于所述主体部(21a)的所述前侧部分在所述凸缘部(21b)与如下内侧接触点(21c-2)之间的长度,在该内侧接触点(21c-2)处所述前侧部分与所述端子插入孔(15e)的内周表面相接触处并且该内侧接触点(21c-2)是各内侧接触点(21c-1,21c-2)中位于与所述凸缘部(21b)分开最远的位置处的内侧接触点,以及其中,所述第二距离(L2)对应于在所述主体部(21a)的所述后侧部分(21d)的前端与所述控制电路板(18)的所述前侧表面之间的在所述轴向方向(X)上的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马达,还包括:安装至所述控制电路板(18)的发热部分(19),其中,所述发热部分(19)在电力被供给至所述发热部分(19)时产生热,其中,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具有在所述轴向方向(X)上位于所述后侧轴向端部表面(15g)与所述控制电路...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