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双联储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8508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4 14: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卧式双联储容器,其中,包括:底板,水平设置于地面上;第一承载结构,设置于底板上,用以承载第一储容器;一对承载装置,可上升或者下降地设置于底板上,且分别相对设置于第一承载结构的一侧,第二承载结构,在承载装置上升至预定位置时,配置于一对承载装置的顶部且第二承载结构可于承载装置上进行滑动,第二承载结构上用以承载第二储容器;第一储容器和第二储容器之间通过连接管进行装配连通。其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对接第一第二储容器之间存在的费时费力的问题。

A Horizontal Double Storage Vess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卧式双联储容器
本技术涉及运输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卧式双联储容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大多数的储容器采用立式结构,相对于卧式储容器,立式储容器所占用的场地面积少,以一台50立方的储容器为例,采用立式设计,其场地占用面积不足10平米,而采用卧式设计,其场地占用面积多达30平米,是立式设计的3倍之多。但是在连接稳定性上,首先两个储容器之间需要外部的吊装设备进行精准对位,在吊装过程中需要一次安放成功才可以使储容器之间的连接管进行连通,这种高精度的对接安装,对操作工的操作要求非常之高,而且在两个储容器之间规格不一致时更难以对接,因此急需一种在组装过程中实现承托储容器的同时,对储容器进行安装位置微调使两个储容器之间更好对接安装的卧式双联储容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在卧式双联储容器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提供一种。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卧式双联储容器,其中,包括:底板,水平设置于地面上;第一承载结构,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用以承载第一储容器;一对承载装置,可上升或者下降地设置于所述底板上,且分别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结构的一侧,第二承载结构,在所述承载装置上升至预定位置时,配置于一对所述承载装置的顶部且所述第二承载结构可于所述承载装置上进行滑动,所述第二承载结构上用以承载第二储容器;所述第一储容器和所述第二储容器之间通过连接管进行装配连通。优选的,所述第一承载结构包括:第一承载本体,所述第一承载本体的底部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承载本体的顶部设置有弧形面;所述第一承载本体的底部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板,通过所述固定板将所述第一承载本体固定于所述底板上。优选的,每个所述承载装置包括:驱动单元;导轨;伸缩杆,设置于所述驱动单元以及所述导轨之间,所述驱动单元用以驱动所述伸缩杆将所述导轨驱动上升至预定位置,或者驱动所述伸缩杆将所述导轨从所述预定位置驱动伸缩恢复至初始位置。优选的,所述导轨包括:矩形本体;第一滑槽,开设于所述矩形本体的顶部;第二滑槽,开设于所述矩形本体的侧部,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连通;所述第二承载结构包括:第二承载本体,所述第二承载本体的顶部和第二分别为弧形面;所述第二承载本体的底部位于弧形面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滑块,所述滑块的侧壁设置有通孔,所述滑块从所述第一滑槽中进入并从所述第二滑槽中暴露所述通孔。优选的,所述第二储容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结构;所述第二承载本体的顶部两端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固定结构配合的第二固定结构,所述第一固定结构与所述第二固定结构之间通过配合将所述第二储容器固定于所述第二承载本体上。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通过将第二储容器放置在第二承托结构上,其中第二承托结构在承载装置上可进行位置调节,以实现第二储容器相对于第一储容器进行位置微调,最终使第二储容器和第二储容器之间的连接管进行精准对位连接,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对接第一第二储容器之间存在的费时费力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卧式双联储容器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卧式双联储容器的实施例中,关于第二承托本体结构的接收示意图。附图标记表示:1、底板;2、第一承载结构;3、第一储容器;4、承载装置;5、第二橙承载结构;6、第二储容器;41、伸缩杆;42、导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定。如图1所示,一种卧式双联储容器的实施例,其中,包括:底板1,水平设置于地面上;第一承载结构2,设置于底板1上,用以承载第一储容器3;一对承载装置4,可上升或者下降地设置于底板1上,且分别相对设置于第一承载结构2的一侧,第二承载结构5,在承载装置4上升至预定位置时,配置于一对承载装置4的顶部且第二承载结构5可于承载装置4上进行滑动,第二承载结构5上用以承载第二储容器;第一储容器3和第二储容器6之间通过连接管进行装配连通。在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承载结构2包括:第一承载本体,第一承载本体的底部设置于底板1上,第一承载本体的顶部设置有弧形面;第一承载本体的底部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板,通过固定板将第一承载本体固定于底板1上。在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每个承载装置4包括:驱动单元(未于图中示出);导轨42;伸缩杆41,设置于驱动单元以及导轨42之间,驱动单元用以驱动伸缩杆41将导轨42驱动上升至预定位置,或者驱动伸缩杆41将导轨42从预定位置驱动伸缩恢复至初始位置。在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中,导轨42包括:矩形本体(未于图中示出);第一滑槽(未于图中示出),开设于矩形本体的顶部;第二滑槽(未于图中示出),开设于矩形本体的侧部,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连通;第二承载结构5包括:第二承载本体(未于图中示出),第二承载本体的顶部和第二分别为弧形面;第二承载本体的底部位于弧形面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滑块,滑块的侧壁设置有通孔,滑块从第一滑槽中进入并从第二滑槽中暴露通孔。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通过外部的固定部件如螺丝或者螺栓穿过第二滑槽进入通孔中,使螺栓或螺丝远离螺帽的一端紧贴第二凹槽的内侧壁上,以将第二承载本体固定于承载装置4上。在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储容器6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结构;第二承载本体的顶部两端可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固定结构配合的第二固定结构,第一固定结构与第二固定结构之间通过配合将第二储容器6固定于第二承载本体上。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首先是固定第一储容器3,具体是通过外部的吊装结构将第一储容器3安装于第一承载本体上;其次,是固定第二储容器6,具体是通过驱动单元可以是电机,使处于初始状态的伸缩杆41伸展至预定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初始位置的伸缩杆41处于收缩状态,相应的承载装置4也是处于初始位置,在承载装置4位于预定位置之后,可将第二承载结构5放置于一对第二承载装置4的第一凹槽内,然后将第二储容器6放置于第二承载结构5上,然后推动第二储容器6进行位置微调;或者,提供一第二驱动单元,以及第二伸缩杆,以及联动结构,联动结构可分别与第二凹槽内的通孔固定连接,伸缩杆与联动结构连接,通过第二驱动单元带动第二承载结构5移动,进一步使得第二储容器6的位置移动,实现第二储容器6相对于第一储容器3进行位置调整;此处需要说明的时,驱动单元驱动承载装置4至预定位置时,第二承载本体的底面是略高于第一储容器3的顶部的,这样可以保证第二储容器6的移动,在第二储容器6调整好位置之后,使伸缩杆41进行收缩,然后第二承载本体的底部与第一储容器3的顶部接触,使第二承载本体主要起到承托第二储容器6的作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技术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卧式双联储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水平设置于地面上;第一承载结构,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用以承载第一储容器;一对承载装置,可上升或者下降地设置于所述底板上,且分别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结构的一侧,第二承载结构,在所述承载装置上升至预定位置时,配置于一对所述承载装置的顶部且所述第二承载结构可于所述承载装置上进行滑动,所述第二承载结构上用以承载第二储容器;所述第一储容器和所述第二储容器之间通过连接管进行装配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式双联储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水平设置于地面上;第一承载结构,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用以承载第一储容器;一对承载装置,可上升或者下降地设置于所述底板上,且分别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结构的一侧,第二承载结构,在所述承载装置上升至预定位置时,配置于一对所述承载装置的顶部且所述第二承载结构可于所述承载装置上进行滑动,所述第二承载结构上用以承载第二储容器;所述第一储容器和所述第二储容器之间通过连接管进行装配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双联储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结构包括:第一承载本体,所述第一承载本体的底部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承载本体的顶部设置有弧形面;所述第一承载本体的底部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板,通过所述固定板将所述第一承载本体固定于所述底板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双联储容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承载装置包括:驱动单元;导轨;伸缩杆,设置于所述驱动单元以及所述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吉时何斌荣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申江压力容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