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辣椒耐盐性的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67662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4 12: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农业种植结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辣椒耐盐性的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以重量份计的以下成分:牛粪、蚯蚓粪、蚕沙、菌渣、米糠、锯木屑、沼渣、氮肥、磷肥、钾肥、复合微生物菌剂以及浓度为200‑400nmol/L的吡咯喹啉醌溶液,经过科学方法制备而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培养基包括多种有机物料、肥料和微生物,在制备过程中加入吡咯喹啉醌溶液,能促进辣椒幼苗发育和壮苗形成,移栽后辣椒的耐盐性指标、光合特性和酶活性有明显提高,说明辣椒的耐盐性有所提高,能够加强在盐渍化土地上生长的能力。

A Culture Medium for Improving Salt Tolerance of Pepper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辣椒耐盐性的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业种植结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辣椒耐盐性的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辣椒是一种重要的茄果类蔬菜,营养丰富,所含的维生素C含量是番茄的5倍、茄子的20倍,胡萝卜素含量是番茄的7-15倍、茄子的20-35倍。辣椒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之一,1997年我国辣椒总产量已居世界首位,年产量2800万吨,约占世界辣椒产量的46%,辣椒种植面积与经济价值已经超越白菜类成为第一大蔬菜作物。目前辣椒种植过程中由于肥料的不合理使用等原因,辣椒种植地土壤出现盐渍化状况,极大影响了辣椒的生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辣椒耐盐性的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提高辣椒耐盐性的培养基,包括以重量份计的以下成分:牛粪20-40份、蚯蚓粪20-40份、蚕沙10-30份、菌渣10-20份、米糠10-20份、锯木屑10-20份、沼渣10-20份、氮肥5-15份、磷肥5-10份、钾肥10-20份、复合微生物菌剂5-10份以及浓度为200-400nmol/L的吡咯喹啉醌溶液。进一步地,所述氮肥为含氮量46%的尿素,磷肥为含磷量16%的过磷酸钙,钾肥为含钾量51%的硫酸钾+含钾量24%的弱碱性枸溶性钾肥+含钾量10%的木本泥炭和草本泥炭的混合物。优选地,所述三种钾肥的质量比为2:4:4。优选地,所述木本泥炭和草本泥炭的混合质量比为7:1。进一步地,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中侧孢芽孢杆菌:特基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摩西球囊霉的质量比为2:3:1:2。优选地,所述培养基中施用的吡咯喹啉醌溶液的浓度为300nmol/L。一种提高辣椒耐盐性的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菌渣、米糠、锯木屑、沼渣及木本泥炭和草本泥炭的混合物晒干后粉碎并过100目筛,得到粉碎物料;(2)在所述粉碎物料中加入牛粪、蚯蚓粪和蚕沙,再加入复合微生物菌剂进行发酵,得到发酵物;(3)将弱碱性枸溶性钾肥粉碎,过80目筛,与氮肥、磷肥一起加入发酵物中,混合均匀,得到培养基半成品;(4)在所述培养基半成品中加入吡咯喹啉醌溶液,即得到所述培养基。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的发酵温度为35-50℃,发酵时间为15-20d。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吡咯喹啉醌溶液加入后培养基的含水量为60-6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培养基中添加的吡咯喹啉醌溶液能促进辣椒幼苗干物质积累、叶片发育和根系生长,使幼苗生长健壮,耐盐性提高。辣椒定植于盐渍化的土地后能提高体内脯氨酸含量和促进可溶性糖的积累,脯氨酸能调节细胞中的渗透势,减少水分散失,并稳定生物膜的完整性,维持蛋白质的高级结构,降低盐胁迫对生物膜正常功能的损害,保证植物的正常代谢功能;其次,脯氨酸能清除活性氧,提高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并调控细胞稳态,减少膜脂过氧化对生物膜的破坏。可溶性糖既可作为能量储备,又可以提高植物细胞溶质浓度含量,利于从外界环境中吸收水分。还能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辣椒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从而提高辣椒耐盐性。(2)钾是植物体内多种酶的激活剂,与各项代谢活动密切相关,钾能促进蛋白质和叶绿素的合成,并提高酶的活性。培养基添加的钾肥中含有三种不同钾肥,包括易于吸收的无机钾肥硫酸钾、肥效缓慢持久的弱碱性枸溶性钾肥和肥效较慢但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木本泥炭和草本泥炭混合物,能快速并长久地满足辣椒生长过程中对钾肥的需求,提高钾的利用率和辣椒体内的钾含量,从而减少植物对钠离子的吸收,降低土壤中的盐离子对辣椒的损害。其中作为钾肥之一的木本泥炭中腐植酸含量高达50-80%,有机质含量高达60-90%,而草本泥炭富含纤维,疏松多孔,两种泥炭以适当比例配合施用能在土壤中形成缓冲环境,减少辣椒对盐离子的直接吸收,提高辣椒的耐盐性。(3)培养基中加入的复合微生物菌剂能促进幼苗根系发育,提高辣椒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代谢,促进植株体内元素平衡,并提高辣椒组织的渗透调节能力,促进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从而提高辣椒的耐盐性。(4)培养基制备时将植物有机物料粉碎,再加入动物粪便和复合微生物菌剂一起发酵能缩短发酵时间,并能去除发酵物中的病原菌、杂草种子等有害物质,发酵完成后加入吡咯喹啉醌溶液至培养基的含水量为60-65%,更利于弱碱性枸溶性钾肥的释放,促进辣椒幼苗对有机质和氮磷钾元素的吸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以下实施例中使用的牛粪、菌渣、米糠、锯木屑和沼渣为农业生产废弃物,蚯蚓粪、蚕沙、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弱碱性枸溶性钾肥、木本泥炭、草本泥炭、侧孢芽孢杆菌、特基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和摩西球囊霉均为市售,吡咯喹啉醌由上海医学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提供。试验地含盐量为0.35%。实施例1一种提高辣椒耐盐性的培养基,包括以重量份计的以下成分:牛粪20份、蚯蚓粪40份、蚕沙10份、菌渣20份、米糠20份、锯木屑10份、沼渣20份、氮肥5份、磷肥5份、钾肥10份、复合微生物菌剂10份以及浓度为200nmol/L的吡咯喹啉醌溶液。所述氮肥为含氮量46%的尿素,磷肥为含磷量16%的过磷酸钙,钾肥为含钾量51%的硫酸钾+含钾量24%的弱碱性枸溶性钾肥+含钾量10%的木本泥炭和草本泥炭的混合物,三种钾肥的质量比为2:4:4,其中木本泥炭和草本泥炭的混合质量比为7:1。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中侧孢芽孢杆菌:特基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摩西球囊霉的质量比为2:3:1:2。一种提高辣椒耐盐性的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菌渣、米糠、锯木屑、沼渣及木本泥炭和草本泥炭的混合物晒干后粉碎并过100目筛,得到粉碎物料;(2)在所述粉碎物料中加入牛粪、蚯蚓粪和蚕沙,再加入复合微生物菌剂进行发酵,发酵温度为35-50℃,发酵时间为15-20d,得到发酵物;(3)将弱碱性枸溶性钾肥粉碎,过80目筛,与氮肥、磷肥一起加入发酵物中,混合均匀,得到培养基半成品;(4)在所述培养基半成品中加入吡咯喹啉醌溶液至培养基的含水量为60-65%,即得到所述培养基。实施例2一种提高辣椒耐盐性的培养基,包括以重量份计的以下成分:牛粪30份、蚯蚓粪30份、蚕沙20份、菌渣15份、米糠15份、锯木屑15份、沼渣15份、氮肥10份、磷肥8份、钾肥20份、复合微生物菌剂8份以及浓度为300nmol/L的吡咯喹啉醌溶液。所述氮肥为含氮量46%的尿素,磷肥为含磷量16%的过磷酸钙,钾肥为含钾量51%的硫酸钾+含钾量24%的弱碱性枸溶性钾肥+含钾量10%的木本泥炭和草本泥炭的混合物,三种钾肥的质量比为2:4:4,其中木本泥炭和草本泥炭的混合质量比为7:1。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中侧孢芽孢杆菌:特基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摩西球囊霉的质量比为2:3:1:2。一种提高辣椒耐盐性的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菌渣、米糠、锯木屑、沼渣及木本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高辣椒耐盐性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重量份计的以下成分:牛粪20‑40份、蚯蚓粪20‑40份、蚕沙10‑30份、菌渣10‑20份、米糠10‑20份、锯木屑10‑20份、沼渣10‑20份、氮肥5‑15份、磷肥5‑10份、钾肥10‑20份、复合微生物菌剂5‑10份以及浓度为200‑400nmol/L的吡咯喹啉醌溶液。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辣椒耐盐性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重量份计的以下成分:牛粪20-40份、蚯蚓粪20-40份、蚕沙10-30份、菌渣10-20份、米糠10-20份、锯木屑10-20份、沼渣10-20份、氮肥5-15份、磷肥5-10份、钾肥10-20份、复合微生物菌剂5-10份以及浓度为200-400nmol/L的吡咯喹啉醌溶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辣椒耐盐性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氮肥为含氮量46%的尿素,磷肥为含磷量16%的过磷酸钙,钾肥为含钾量51%的硫酸钾+含钾量24%的弱碱性枸溶性钾肥+含钾量10%的木本泥炭和草本泥炭的混合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高辣椒耐盐性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种钾肥的质量比为2:4:4。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高辣椒耐盐性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木本泥炭和草本泥炭的混合质量比为7: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辣椒耐盐性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中侧孢芽孢杆菌:特基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鑫杨博智李雪峰杨莎陈文超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省蔬菜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