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圈自动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66332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0 06: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内圈自动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机架和第二机架;检测装置,固定于第一机架,用于检测内圈的尺寸以及气密性;内圈收集装置,固定于第二机架,用于分类收集检测完的内圈;内圈回料重检装置,固定于第一机架,用于将检测完且未能及时收集的内圈进行重新检测;传输装置,固定于第一机架,用于将待检测的内圈依次输送到检测装置、内圈收集装置以及内圈回料重检装置。该装置能对轴承内圈的尺寸以及气密性进行检测,并将检测合格或不合格的内圈进行自动分类。

An Automatic Inspection Device for Inner 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圈自动检测装置
本技术涉及轴承内圈检测装置的
,特别涉及一种内圈自动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轴承是当代机械设备中一种重要零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体,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并保证其回转精度,轴承内圈是轴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轴承内圈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其尺寸及气密性进行检测,现有的工厂内检测需要人工检测,检测效果不好,费时费力。其中,内圈尺寸是指内圈的高度,高度是指内圈上表面到球面35°接触角中心的距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圈自动检测装置,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本技术提供一种内圈自动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机架和第二机架;检测装置,固定于第一机架,用于检测内圈的尺寸以及气密性;内圈收集装置,固定于第二机架,用于分类收集检测完的内圈;内圈回料重检装置,固定于第一机架,用于将检测完且未能及时收集的内圈进行重新检测;传输装置,固定于第一机架,用于将待检测的内圈依次输送到检测装置、内圈收集装置以及内圈回料重检装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检测装置包括:第一工位、第二工位、第三工位、第四工位以及第五工位;第一固定板,固定于第一机架;第一传输托板,固定于第一固定板;第一支撑板,固定于第一固定板;第一气缸,固定于第一固定板,用于将待检测的内圈从第一工位推至第二工位;校正气缸,固定于第一固定板,用于将标准的内圈推至第三工位;第一滑块气缸,固定于第一支撑板,包括第一滑块气缸缸体、第一滑杆以及第一滑块,第一滑杆设于第一滑块气缸缸体,第一滑块沿着第一滑杆移动;第一夹爪气缸,设于第一滑块上,用于将内圈从第二工位移至第三工位;第二夹爪气缸,设于第一滑块上,用于将内圈从第三工位移至第四工位;内圈尺寸检测装置,固定于第一固定板,用于检测第三工位上待检测内圈的尺寸;气密性检测装置,固定于第一固定板,用于检测第四工位上待检测内圈的气密性;第二气缸,固定于第一固定板,用于将检测完的内圈从第四工位推至第五工位。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圈尺寸检测装置包括:第一固定座,固定于第一固定板;第一顶升气缸,包括第一顶升气缸缸体和第一活塞杆,第一顶升气缸缸体固定于第一固定板;第一连接块,与第一活塞杆远离第一顶升气缸缸体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主轴,贯穿第一固定座并与第一固定座可转动连接,端部与第一连接块可转动连接,另一端设于第一传输托板的下方;第一顶升座,设于第一主轴的端部,用于放置内圈;第一皮带轮,与第一主轴固定连接;第一电机,固定于第一固定板,第一电机用于驱动第一皮带轮转动;第二固定座,固定于第一固定板;第一外罩,固定于第二固定座;第二主轴,贯穿第一外罩与第一外罩可转动连接,第二主轴设于第一主轴的上方且与第一主轴处于同一直线;限位顶块,设于第二主轴的下端;第一保持架,固定设于限位顶块的下方,第一保持架环向设有若干滚珠;位移传感器,设于第二主轴的上端,用于检测第二主轴上下移动的位移。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第二顶升气缸,包括第二顶升气缸缸体和第二活塞杆,第二顶升气缸缸体固定于第一固定板;第三主轴,固定于第二活塞杆远离第二顶升气缸缸体的一端;第二顶升座,设于第三主轴的端部,用于放置内圈;第三固定座,固定于第一固定板;第三气缸,包括第三气缸缸体、第三活塞杆以及第二滑块,第三气缸缸体固定于第三固定座,第三活塞杆设于第三气缸缸体,第二滑块固定于第三活塞杆的端部,第二滑块可上下移动;第二滑块气缸,包括第二滑块气缸缸体、第二滑杆以及第三滑块,第三滑块气缸缸体固定于第二滑块,第二滑杆固定于第三滑块气缸缸体,第三滑块可沿第二滑杆左右移动;第二保持架,第二保持架为L型,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一竖板和第一横板,第一竖板固定于第三滑块,第一横板上设有与内圈尺寸相对应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圈收集装置包括:传送带,设于第二机架;第一辊和第二辊,设于传送带两端并张紧传送带;第二电机,固定于第二机架,第二电机用于驱动第一辊或第二辊转动;若干收集通道,设于传送带上;第一支撑架,设于收集通道的端部且固定于第二机架;若干挡放料机构,设于收集通道的端部,并与收集通道一一对应,挡放料机构包括:第四固定座,固定于第一支撑架;第四气缸,包括第四气缸缸体和第四活塞杆,第四气缸缸体固定于第四固定座;第一连杆,与第四活塞杆的端部固定连接;第一连接块,一端与第一连杆铰接;第一轴承座,固定于第四固定座;第一轴承,固定设于第一轴承座内;第一轴,设于第一轴承内并与第一轴承连接,第一轴的一端与第一连接块远离第一连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挡板,设于第一轴下方且与第一轴固定连接;其中,当第四活塞杆处于缩回状态时,挡板阻挡检测完的内圈并使得内圈改变运动方向进入该挡板所在挡放料机构对应的收集通道内;当第四活塞杆处于伸出状态时,挡板放行检测完的内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圈收集装置还包括移栽装置,其中,移栽装置包括:第二支撑架,固定于第二机架;丝杆,横向设于第二支撑架;第三电机,固定于第二支撑架并驱动丝杆转动;第四滑块,套设于丝杆并与丝杆配合,可沿着丝杆左右移动;第三滑块气缸,包括第三滑块气缸缸体、第三滑杆和第五滑块,第三滑块气缸缸体固定于第四滑块,第三滑杆固定于第三滑块气缸缸体,第五滑块可沿第三滑杆前后移动;第四滑块气缸,包括第四滑块气缸缸体、第四滑杆和第六滑块,第四滑块气缸缸体固定于第五滑块,第四滑杆固定于第四滑块气缸缸体,第六滑块可沿第四滑杆上下移动;第三夹爪气缸,固定于第六滑块,用于夹取收集通道内的内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传输装置包括:第一轨道,为直线轨道;第二轨道,为U型轨道,端部与第一轨道连接;第三轨道,为直线轨道,端部与第二轨道远离第一轨道的端部连接;传输带,沿着第一轨道、第二轨道和第三轨道铺设;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设于传输带的两端并用于张紧传输带;第四电机,设于第三轨道远离第二轨道的端部,用于驱动第一齿轮或第二齿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圈回料重检装置包括:第二传输托板,端部与第一轨道连接,另一端与第三轨道连接;第三支撑架,固定于第二传输托板;第五滑块气缸,包括第五滑块气缸缸体、第五滑杆和第七滑块,第五滑块气缸缸体固定于第三支撑架,第五滑杆设于第五滑块气缸缸体,第七滑块可沿第五滑杆前后移动;推块,推块设于第七滑块,用于将内圈回料从第三轨道推至第一轨道。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圈自动检测装置能对大批量的轴承内圈连续进行检测,检测效率高且准确性高。该装置能对轴承内圈的尺寸以及气密性进行检测,并将检测合格或不合格的内圈进行自动分类。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一种内圈自动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一种内圈自动检测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一种内圈自动检测装置的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一种内圈自动检测装置的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一种内圈自动检测装置的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一种内圈自动检测装置的内圈尺寸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一种内圈自动检测装置的内圈尺寸检测装置的截面图;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一种内圈自动检测装置的气密性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圈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机架和第二机架;检测装置,固定于所述第一机架,用于检测内圈的尺寸以及气密性;内圈收集装置,固定于所述第二机架,用于分类收集检测完的内圈;内圈回料重检装置,固定于所述第一机架,用于将检测完且未能及时收集的内圈进行重新检测;传输装置,固定于所述第一机架,用于将待检测的内圈依次输送到所述检测装置、内圈收集装置以及内圈回料重检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圈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机架和第二机架;检测装置,固定于所述第一机架,用于检测内圈的尺寸以及气密性;内圈收集装置,固定于所述第二机架,用于分类收集检测完的内圈;内圈回料重检装置,固定于所述第一机架,用于将检测完且未能及时收集的内圈进行重新检测;传输装置,固定于所述第一机架,用于将待检测的内圈依次输送到所述检测装置、内圈收集装置以及内圈回料重检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圈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包括:第一工位、第二工位、第三工位、第四工位以及第五工位;第一固定板,固定于所述第一机架;第一传输托板,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第一支撑板,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第一气缸,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用于将待检测的内圈从第一工位推至第二工位;校正气缸,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用于将标准的内圈推至第三工位;第一滑块气缸,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第一滑块气缸缸体、第一滑杆以及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杆设于所述第一滑块气缸缸体,所述第一滑块沿着所述第一滑杆移动;第一夹爪气缸,设于所述第一滑块上,用于将内圈从第二工位移至第三工位;第二夹爪气缸,设于所述第一滑块上,用于将内圈从第三工位移至第四工位;内圈尺寸检测装置,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用于检测第三工位上待检测内圈的尺寸;气密性检测装置,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用于检测第四工位上待检测内圈的气密性;第二气缸,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用于将检测完的内圈从第四工位推至第五工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圈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尺寸检测装置包括:第一固定座,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第一顶升气缸,包括第一顶升气缸缸体和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顶升气缸缸体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第一连接块,与所述第一活塞杆远离所述第一顶升气缸缸体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主轴,贯穿所述第一固定座并与所述第一固定座可转动连接,端部与所述第一连接块可转动连接,另一端设于所述第一传输托板的下方;第一顶升座,设于所述第一主轴的端部,用于放置内圈;第一皮带轮,与所述第一主轴固定连接;第一电机,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皮带轮转动;第二固定座,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第一外罩,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座;第二主轴,贯穿所述第一外罩与所述第一外罩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主轴设于所述第一主轴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一主轴处于同一直线;限位顶块,设于所述第二主轴的下端;第一保持架,固定设于所述限位顶块的下方,所述第一保持架环向设有若干滚珠;位移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二主轴的上端,用于检测所述第二主轴上下移动的位移。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圈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第二顶升气缸,包括第二顶升气缸缸体和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二顶升气缸缸体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第三主轴,固定于所述第二活塞杆远离所述第二顶升气缸缸体的一端;第二顶升座,设于所述第三主轴的端部,用于放置内圈;第三固定座,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第三气缸,包括第三气缸缸体、第三活塞杆以及第二滑块,所述第三气缸缸体固定于所述第三固定座,所述第三活塞杆设于所述第三气缸缸体,所述第二滑块固定于所述第三活塞杆的端部,所述第二滑块可上下移动;第二滑块气缸,包括第二滑块气缸缸体、第二滑杆以及第三滑块,所述第三滑块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郁祖欣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世冠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