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辅助隧道竖井排风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634218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7 12:51
一种用于辅助隧道竖井排风的装置,在竖井底部内壁上间隔设置有一圈散热片,竖井自上而下依次间隔设置有上层风机上固定板、下层风机上固定板、上层风机下固定板、下层风机下固定板,上层风机上固定板和上层风机下固定板之间间隔设置有若干风机单元,下层风机上固定板和下层风机下固定板之间间隔设置有若干风机单元,竖井一侧上部设置有安装架,安装架上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和测风速仪,太阳能电池板和测风速仪与设置在机房内的处理器电连接,处理器通过安装在线路管子中的电线与散热片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可以在竖井安装,斜井也可采用,同时也适用于公路隧道、铁路隧道、城市隧道等。

Equipment for auxiliary ventilation of tunnel shaf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辅助隧道竖井排风的装置
本技术属于隧道工程
,具体涉及到一用于辅助隧道竖井排风的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技术的发展,隧道的通风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有自然通风和多种机械辅助通风。隧道自然通风,就是利用隧道内自然风流实现隧道内空气与地表大气交换,以达到隧道通风目的的一种通风方式。隧道自然通风无需建设专门的通风设施,因而隧道建设和运营管理简单、费用低,在有条件时应优先采用。机械通风,顾名思义,就是利用通风机等机械进行隧道通风,降低污染物浓度。目前隧道趋势于长大化,自然通风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卫生安全的要求,使得包括全射流纵向通风、竖井分段式纵向通风以及混合通风等等一系列的机械通风普遍应用。但是在当今这个发展能源节约的社会中,机械通风的运营费用高,耗电量巨大,往往成为公路隧道发展的阻碍。为解决这个矛盾,催生了好多新型节能通风方式,包括双洞互补式通风,竖井无动力通风等。尤其是对于长大公路隧道,其通风设计时往往会考虑自然风的利用,将普遍作为阻力的自然风变为动力,减少通风系统规模,降低费用。但由于隧道所处环境各异,气候状态难以预计,使得自然风难以控制。因此合理的计算并利用竖井自然风,将会直接影响隧道内的风量分配及风机配置,对于隧道运营时的节能有明显的效果。本技术基于隧道竖井的升压力,通过无动力的组合装置体系能够合理有效的利用竖井所处四面八方的自然风,提高自然风的利用率,降低能耗;同时在局部风速很小的情况下,通过太阳能发电加热来提高竖井升压力,提高排风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提高隧道竖井的升压力、减少机械通风的能耗、降低运营的费用、提高排风效率的用于辅助隧道竖井排风的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竖井底部内壁上间隔设置有一圈散热片,竖井自上而下依次间隔设置有上层风机上固定板、下层风机上固定板、上层风机下固定板、下层风机下固定板,上层风机上固定板和上层风机下固定板之间间隔设置有若干风机单元,下层风机上固定板和下层风机下固定板之间隔设置有若干风机单元,竖井一侧上部设置有安装架,安装架上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和测风速仪,太阳能电池板和测风速仪与设置在机房内的处理器电连接,处理器通过安装在线路管子中的电线与散热片电连接。本技术的风机单元为:风机圆筒上部设置有无动力风机,风机圆筒上无动力风机下部设置有固定层连接片。本技术的无动力风机为:风机圆筒外侧壁上设置有叶片连接板,叶片连接板上间隔均布设置有风机外围叶片,风机圆筒内侧壁上水平交叉设置有两根风机水平连接杆,两根风机水平连接杆连接点上部垂直设置有中心轴,中心轴上设置有内部叶片。本技术的中心轴上360°相位上均布设置有3~6个内部叶片。本技术的内部叶片为椭圆形结构。本技术的风机外围叶片为半圆形结构,风机外围叶片与风机圆筒切线方向的夹角a为30°~45°。本技术的上层风机上固定板和上层风机下固定板之间360°相位上间隔均布设置有4~6组风机单元,上层风机上固定板和上层风机下固定板之间设置的风机单元在竖井半径方向上呈2组或3组布设;下层风机上固定板和下层风机下固定板之间360°相位上间隔均布设置有4~6组风机单元,下层风机上固定板和下层风机下固定板之间设置的风机单元在竖井半径方向上呈2组或3组布设;上层风机上固定板和上层风机下固定板之间设置的风机单元与下层风机上固定板和下层风机下固定板之间设置的风机单元交错排列。本技术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可单独设置在无轴流风机的竖井中,单独进行隧道的通风;也可以与有风机房的竖井进行组合,在适当位置增加一个分叉井口安装本装置,当无需开启风机时,可开启分叉进行无动力通风。2、本技术不仅固定风机上端,还将连接管的底部进行固定,增加了稳定性;为减轻重量,连接管的材质可选塑料;为增加通风效率,连接管内部尽量光滑;因隧道所处环境往往不同,竖井的大小尺寸也不同,风机分层不同等因素,风机连接管长度可适当选取。3、本技术的加热辅助装置与风机装置相距一定距离,不会相互影响;线路管子可以走竖井外部和竖井内部;散热片安放位置适当地安装在风机固定层下,其数量按规模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4、本技术不仅可以在竖井安装,斜井也可采用,同时也适用于公路隧道、铁路隧道、城市隧道等。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风机单元2布置示意图。图3是图1的俯视图图4是图1中上层风机单元2布置示意图。图5是图1中下层风机单元2布置示意图。图6是散热片10布置示意图。图7是图6中无动力风机2-2的俯视图。图8是图6中无动力风机2-2的正视图。图9是图6中无动力风机2-2的剖视图。图中:1、竖井;2、风机单元;3、下层风机上固定板;4、上层风机上固定板;5、太阳能电池板;6、测风速仪;7、安装架;8、机房;9、线路管子;10、散热片;11、上层风机下固定板;12、下层风机下固定板;2-1、风机圆筒;2-2、无动力风机;2-3、固定层连接片;2-2-1、风机外围叶片;2-2-2、叶片连接板;2-2-3、风机水平连接杆;2-2-4、内部叶片;2-2-5、中心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技术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1在图1~9中,本技术用于辅助隧道竖井排风的装置,在竖井1底部内壁上间隔安装有一圈散热片10,竖井1自上而下依次间隔安装有上层风机上固定板4、下层风机上固定板3、上层风机下固定板11、下层风机下固定板12,上层风机上固定板4和上层风机下固定板11之间360°相位上间隔均布安装有5组风机单元2,上层风机上固定板4和上层风机下固定板11之间安装的风机单元2在竖井1半径方向上呈2组布设;下层风机上固定板3和下层风机下固定板12之间360°相位上间隔均布安装有5组风机单元,下层风机上固定板3和下层风机下固定板12之间安装的风机单元在竖井1半径方向上呈2组布设;上层风机上固定板4和上层风机下固定板11之间安装的风机单元2与下层风机上固定板3和下层风机下固定板12之间安装的风机单元2交错排列。竖井1一侧上部安装有安装架7,安装架7上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5和测风速仪6,测风仪6为市场销售产品,型号可选取RS-FX-n01,太阳能电池板5和测风速仪6与安装在机房8内的处理器电连接,处理器为市场销售产品,型号可选取FX1N-14MR-001。处理器通过安装在线路管子9中的电线与散热片10电连接,太阳能电池板5为散热片10提供动力,处理器控制电能存储以及进行风速识别打开加热开关,控制散热片10发热。本技术所述的风机单元2由风机圆筒2-1、无动力风机2-2、固定层连接片2-3连接构成,风机圆筒2-1上部安装有无动力风机2-2,风机圆筒2-1上无动力风机下部2-2安装有固定层连接片2-3,固定层连接片2-3与下层风机上固定板3、上层风机上固定板4、上层风机下固定板11、下层风机下固定板12相配合。本技术的无动力风机2-2由风机外围叶片2-2-1、叶片连接板2-2-2、风机水平连接杆2-2-3、内部叶片2-2-4、中心轴2-2-5连接构成,风机圆筒2-1外侧壁上安装有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辅助隧道竖井排风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竖井底部内壁上间隔设置有一圈散热片,竖井自上而下依次间隔设置有上层风机上固定板、下层风机上固定板、上层风机下固定板、下层风机下固定板,上层风机上固定板和上层风机下固定板之间间隔设置有若干风机单元,下层风机上固定板和下层风机下固定板之间隔设置有若干风机单元,竖井一侧上部设置有安装架,安装架上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和测风速仪,太阳能电池板和测风速仪与设置在机房内的处理器电连接,处理器通过安装在线路管子中的电线与散热片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辅助隧道竖井排风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竖井底部内壁上间隔设置有一圈散热片,竖井自上而下依次间隔设置有上层风机上固定板、下层风机上固定板、上层风机下固定板、下层风机下固定板,上层风机上固定板和上层风机下固定板之间间隔设置有若干风机单元,下层风机上固定板和下层风机下固定板之间隔设置有若干风机单元,竖井一侧上部设置有安装架,安装架上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和测风速仪,太阳能电池板和测风速仪与设置在机房内的处理器电连接,处理器通过安装在线路管子中的电线与散热片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辅助隧道竖井排风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风机单元为:风机圆筒上部设置有无动力风机,风机圆筒上无动力风机下部设置有固定层连接片。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辅助隧道竖井排风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动力风机为:风机圆筒外侧壁上设置有叶片连接板,叶片连接板上间隔均布设置有风机外围叶片,风机圆筒内侧壁上水平交叉设置有两根风机水平连接杆,两根风机水平连接杆连接点上部垂直设置有中心轴,中心轴上设置有内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东旭王伟付大喜王新刚王永东王晓明郭炎伟张昆山胡晓伟于金伟阮飞鹏李俊峰王昊森卫涛苏东明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尧栾西高速公路建设有限公司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长安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