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跨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的加固结构及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铁路工程,特别涉及一种大跨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的加固结构,以及大跨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的施工方法,尤其适用于大断面、浅埋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的隧道施工。
技术介绍
如今国内铁路交通正处于发展建设时期,必然会出现线路交叉问题。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铁路施工方法如若不当,将导致既有线沉降过大或者坍塌,影响线路的正常运营,甚至严重威胁到生命财产安全。隧道暗挖法施工时,既要确保施工安全,又要保障既有铁路的正常运营。目前对于下穿既有线轨道加固常用方法有三种,即扣轨加纵横梁加固方案、D便梁和工便梁加固方案。但单纯采用这几种对线路的加固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如在跨度较大时常用的标准D便梁最大跨径为24m,线路与既有线交角较小时一跨D便梁无法跨越既有线,需要在隧道洞身范围内加设支撑桩,由于支撑桩侵入隧道洞身范围内,隧道衬砌台车无法安装就位,即使采用简易小模板浇筑二衬,防水板也无法满铺、二衬钢筋在桩基处存在断头,对隧道后期的运营安全及防水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大跨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的加固结构,以有效控制铁 ...
【技术保护点】
1.大跨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的加固结构,既有铁路(10)跨越其下方的新建隧道下穿段(21),加固结构包括既有铁路加固结构、新建隧道下穿段加固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既有铁路加固结构包括在既有铁路(10)两侧成排设置的左侧支撑桩(12a)、洞身支撑桩(12b)和右侧支撑桩(12c),其中左侧支撑桩(12a)、右侧支撑桩(12c)位于新建隧道下穿段(21)的开挖边线(20)以外,洞身支撑桩(12b)竖向穿过新建隧道下穿段(21),左侧支撑桩(12a)、洞身支撑桩(12b)和右侧支撑桩(12c)外设置支撑桩挖孔防护结构;在同侧左侧支撑桩(12a)与洞身支撑桩(12b)、洞身支撑桩(12b ...
【技术特征摘要】
1.大跨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的加固结构,既有铁路(10)跨越其下方的新建隧道下穿段(21),加固结构包括既有铁路加固结构、新建隧道下穿段加固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既有铁路加固结构包括在既有铁路(10)两侧成排设置的左侧支撑桩(12a)、洞身支撑桩(12b)和右侧支撑桩(12c),其中左侧支撑桩(12a)、右侧支撑桩(12c)位于新建隧道下穿段(21)的开挖边线(20)以外,洞身支撑桩(12b)竖向穿过新建隧道下穿段(21),左侧支撑桩(12a)、洞身支撑桩(12b)和右侧支撑桩(12c)外设置支撑桩挖孔防护结构;在同侧左侧支撑桩(12a)与洞身支撑桩(12b)、洞身支撑桩(12b)与右侧支撑桩(12c)的桩顶分别设置左侧D型便梁(13a)、右侧D型便梁(13b),以两跨跨越新建隧道下穿段(21);两侧左侧D型便梁(13a)、右侧D型便梁(13b)之间沿既有铁路(10)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两端与之固定连接的横梁(14),既有铁路(10)的轨道(11)固定设置在各横梁(14)之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的加固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左侧支撑桩(12a)、洞身支撑桩(12b)和右侧支撑桩(12c)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支撑桩挖孔防护结构包括环绕桩体的护壁(17),以及在靠近既有铁路(10)侧间隔设置于护壁(17)外钢管桩(15),并在桩体上部设置于钢管桩(15)外的挡砟钢板(16)。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的加固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新建隧道下穿段加固结构包括超前支护、初期支护和衬砌结构;初期支护由系统锚杆(22)、初期支护结构(24)构成,初期支护结构(24)覆盖新建隧道下穿段(21)围岩,系统锚杆(22)环向间隔设置于拱部、边墙部的围岩内;所述超前支护环向间隔打入拱部围岩内的超前大管棚(23);所述衬砌结构由二次衬砌结构(25)和三次衬砌结构(26)复合构成,防水层(27)设置于二次衬砌结构(25)、三次衬砌结构(26)之间。4.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康杰,方钱宝,赵柏文,陈思宇,陈力,邹鹏程,逄迎生,杨刚,黄春,黄成贵,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院贵阳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