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机的铲斗用斗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6529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13: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挖掘机的铲斗用斗齿,所述挖掘机的铲斗用斗齿包括:斗齿尖主体,内部具有空的插入槽,而在相对侧相互面对面的位置设置有一对结合孔;以及一对连接单元,分别插入于所述一对结合孔,并且具有单元主体与从所述单元主体凸出的凸起;其中,所述斗齿尖主体包括:引导部,位于各个结合孔内,并且引导所述凸起的旋转动作;固定部,固定已插入的连接单元的位置;缓冲部,位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斗齿尖主体的内部面之间,被所述固定部包围;以及支撑架,设置有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缓冲部。

Bucket teeth for bucket of excav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挖掘机的铲斗用斗齿
本专利技术涉及挖掘机的铲斗用斗齿。
技术介绍
在公共作业或矿山中使用的挖掘机等的挖掘设备用于挖掘土和石头,并将挖到的土或者石头装载到其他位置或者车辆等,用于挖掘、搬运、堆积。这种挖掘设备通常具有结合于机械臂(arm)以用于挖掘并搬运土或者石头的铲斗(bucket)。在铲斗的端部安装有用于挖掘并破碎土或者石头的多个斗齿点(toothpoint)。此时,斗齿尖通过与铲斗连接的斗齿转接器(toothadaptor)与铲斗连接,因此实际上多个斗齿尖点连接于斗齿转接器。通过这种挖掘设备进行挖掘动作的情况下,挖出挖掘地并将土与石头挖出等的直接挖掘动作是通过斗齿尖执行,因此随着使用时间斗齿尖的出现磨损现象。据此,若斗齿尖的磨损程度超出设定状态,则需更换斗齿尖,以顺利进行挖掘动作与保护挖掘机。(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韩国公开专利公开号第10-2006-0011366号
技术实现思路
(要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高斗齿转接器与斗齿尖之间的结合力。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另一问题在于,容易实施斗齿转接器与斗齿尖之间的分解动作,进而容易执行斗齿尖的更换动作。(解决问题的手段)根据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特征的挖掘机的铲斗用斗齿包括:斗齿尖主体,内部具有空的插入槽,而在相对侧相互面对面的位置设置有一对结合孔;以及一对连接单元,分别插入于所述一对结合孔,并且具有单元主体与从所述单元主体凸出的凸起;其中,所述斗齿尖主体包括:引导部,位于各个结合孔内,并且引导所述凸起的旋转动作;固定部,固定已插入的连接单元的位置;以及缓冲部,位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斗齿尖主体的内部面之间,被所述固定部包围;支撑架,设置有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缓冲部。所述引导部与位置无关的可具有相同的厚度或者越向所述支撑架侧厚度逐渐增加。所述固定部可包括向所述支撑架外部凸出的部分。所述缓冲部可由弹性材料构成。所述固定部可具有长方体形状,所述缓冲部具有形状,所述固定部可被所述缓冲部包围。所述连接单元可包括:上部面,具有圆形平面形状;侧面,具有第一至第三平面部与曲面部,所述第一至第三平面部位于所述上部面下部,所述曲面部位于相邻的两个平面部之间并且凸出有所述凸起;以及下部面,连接于所述侧面。所述侧面在第二以及第三平面部之间还可包括圆形部。所述第一至第三平面部可以是分别从所述圆形部切割至下部面的切割面。所述第一至第三平面部中的一部分可以是从所述圆形部切割至所述下部面的切割面,而其余平面部可以是从所述圆形部切割至所述下部面之前的切割面。在所述结合孔插入所述连接单元时,所述第一至第三平面部中的一面可与所述固定部接触;若插入于所述结合孔的所述连接单元的旋转完成向所述固定部侧的旋转,则所述第一至第三平面部中的另一面可与所述固定部接触。分别插入于相应的结合孔的一对连接单元可所述插入槽内相互间隔。各个连接单元的上部面可包括多边形的槽。(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这种特征,利用一对连接单元在斗齿转接器连接斗齿尖,因此相比于利用一个连接单元更加容易执行斗齿尖的结合动作,如此减少制作连接单元所需的材料的量,因此可减低制作成本。另外,引导连接单元的凸起的引导部具备根据位置改变厚度的倾斜面,因此容易操作连接单元以用于结合或者拆卸斗齿尖的动作。再则,斗齿尖具有缓冲部以围绕固定部,因此在插入连接单元时,实施向支撑架外部凸出的固定部的位置移动,进而容易插入连接单元,在完成插入连接单元时,通过缓冲部的弹性增加连接单元在结合孔中的贴合力,从而可大幅度降低连接单元自动脱离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挖掘机的铲斗用斗齿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挖掘机的铲斗用斗齿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2的挖掘机的铲斗用斗齿的平面图。图4以及图5是分别示出从相互不同的方向观察图2以及图1示出的挖掘机的铲斗用斗齿的部分分解立体图。图6是图2的挖掘机的铲斗用斗齿的剖面图。图7是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挖掘机的铲斗用斗齿中固定部与缓冲部结合的立体图。图8a以及图8b是分别示出从相互不同的方向观察图1的连接单元的立体图。图9是图1的结合孔的部分扩大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挖掘机的铲斗用斗齿中在结合孔插入连接单元时的结合孔的剖面图;(a)是插入连接单元之后的图面;(b)是以相应的方向旋转连接单元以紧固连接单元的过程的图面;(c)是以相应的方向旋转连接单元紧固连接单元之后的图面。图11a以及图11b分别是以相互不同的方向观察图1的连接单元的不同的示例。(附图标记说明)100:挖掘机的铲斗用斗齿10:斗齿转接器20:斗齿尖201:斗齿尖主体21:引导部22:固定部23:缓冲部24:支撑架30、30a:连接单元31、31a:单元主体32:凸起H20:结合孔S20:插入槽具体实施方法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在对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中,若判断对增加该领域的公知技术或者结构的具体说明使本专利技术的要点不清楚,则在详细说明中省略该部分的说明。在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用语作为用于适当表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而使用的用语,这可根据该领域相关的技术人员或者惯例等有所不同。据此,对该用语的定义应该是以说明书全文的内容为基础定义。在此使用的专业用语只是用于说明特定实施例,并不存在限定本专利技术的意图。在此,对于使用的单数形除非有明确反对的意思则也包括复数形。在说明书中使用的“包括”的意思是将特定属性、区域、整数、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具体化,并不是要将其他特定属性、区域、整数、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排除。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挖掘机的铲斗抖用斗齿。参照图1至图6,本示例的挖掘机的铲斗用斗齿100具有:结合于挖掘机的铲斗(未示出)的斗齿转接器10;连接斗齿转接器10的齿尖20;连接单元30。斗齿转接器10具有:转接器主体11;从转接器主体11向后方侧延伸的第一以及第二安装部121、122;从转接器主体11向前方侧延伸的插入部13。在本说明书中,在图1示出的斗齿转接器10侧为后方,而斗齿尖20侧为前方。转接器主体11大致具有四边形的平面形状。第一以及第二安装部121、122作为固定结合于挖掘机的铲斗的部分,在转接器主体11的相应的面(即,后面)的相对侧中位于彼此相对应的部分,例如位于左侧部与右侧部,并且相互间隔。据此,参照图1以及图2,第一安装部121在转接器主体11的后面左侧部凸出向后方侧延伸,而第二安装部122在转接器主体11的后面右侧部凸出向后方侧延伸。这种第一以及第二安装部121、122分别形成越向后方侧剖面的大小逐渐缩小的凸起形状。插入部13作为与斗齿尖20结合部分,具有从转接器主体11的前面向前方侧凸出的凸起形状,同样地剖面的大小沿着延伸方向逐渐缩小。此时,插入部13的剖面形状具有多边形形状,上部面与下部面分别形成平面。在这种插入部13具有沿着插入部13的厚度方向Z贯通插入部13的贯通孔H13。此时,贯通孔H13邻接于转接器主体11,并且从插入部13的上部面向下部面或者以相反方向完全贯通插入部13。因此,第一以及第二安装部121、122与插入部13以转接器主体11为中心分别以相互相反的方向分别延伸相应的长度。斗齿尖20与斗齿转接器10结合以用于挖掘土,设置有如下的结构:斗齿尖主体201,具有一对结合孔H20,所述一对结合孔H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挖掘机的铲斗用斗齿,其特征在于,包括:斗齿尖主体,内部具有空的插入槽,而在相对侧相互面对面的位置设置有一对结合孔;以及一对连接单元,分别插入于所述一对结合孔,并且具有单元主体与从所述单元主体凸出的凸起;其中,所述斗齿尖主体包括:引导部,位于各个结合孔内,并且引导所述凸起的旋转动作;固定部,固定已插入的连接单元的位置;缓冲部,位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斗齿尖主体的内部面之间,被所述固定部包围;以及支撑架,设置有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缓冲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2.29 KR 10-2017-0183885;2018.05.14 KR 10-2011.一种挖掘机的铲斗用斗齿,其特征在于,包括:斗齿尖主体,内部具有空的插入槽,而在相对侧相互面对面的位置设置有一对结合孔;以及一对连接单元,分别插入于所述一对结合孔,并且具有单元主体与从所述单元主体凸出的凸起;其中,所述斗齿尖主体包括:引导部,位于各个结合孔内,并且引导所述凸起的旋转动作;固定部,固定已插入的连接单元的位置;缓冲部,位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斗齿尖主体的内部面之间,被所述固定部包围;以及支撑架,设置有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缓冲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挖掘机的铲斗用斗齿,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与位置无关的具有相同的厚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挖掘机的铲斗用斗齿,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是向所述支撑架侧厚度逐渐增加。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挖掘机的铲斗用斗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向所述支撑架外部凸出的部分。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挖掘机的铲斗用斗齿,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由弹性材料构成。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挖掘机的铲斗用斗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具有长方体形状,所述缓冲部具有“ᄃ”形状,且所述固定部被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根彻柳大铉任昶雨辛华用李伦翰
申请(专利权)人:星普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