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轮矫形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63997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13: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轮矫形设备,由下矫正系统、支撑检测系统、同步夹紧旋转系统、上矫正系统、上升降夹紧驱动系统以及下升降驱动系统等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使用中不仅能够对车轮的轴向变形和径向变形进行矫正,而且能够根据径向变形的类型调整矫正方式;同时,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功能强大、工艺先进、通用性强、性能安全稳定的特点。

A Wheel Orthopaedic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轮矫形设备
本技术涉及一种矫形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车轮矫形设备。
技术介绍
在铝合金车轮的生产过程中,由于毛坯的端面变形,会造成机加工后的车轮端面跳动不合格,这会使车轮在行驶过程中产生振动,影响行车安全和舒适性。同时,由于热处理过程中的变形,也会造成径向方向产生外凸或者内凹型式的变形;因此,需要一种自动化的设备,能够对车轮的端面变形和径向变形进行矫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车轮矫形设备,它在使用中不仅能够对车轮的轴向变形和径向变形进行矫正,而且能够根据径向变形的类型调整矫正方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轮矫形设备,由机架、气缸Ⅰ、下导柱Ⅰ、下导套Ⅰ、下固定板、伺服电机Ⅰ、下升降板、转环Ⅰ、伺服电动缸Ⅰ、伺服电动缸Ⅱ、下导轨Ⅰ、滑台、带轮Ⅰ、同步带Ⅰ、带轮Ⅱ、伺服电机Ⅱ、轴Ⅰ、轴承座Ⅰ、压辊、下导轨Ⅱ、下滑板Ⅰ、下导轨Ⅲ、下滑板Ⅱ、轴Ⅱ、轴承座Ⅱ、支撑辊、齿轮Ⅰ、齿条Ⅰ、伺服电机Ⅲ、伺服电机Ⅳ、下旋转板、伺服电机Ⅴ、下导轨Ⅳ、伺服电动缸Ⅲ、下滑板Ⅲ、下导套Ⅱ、下导柱Ⅱ、支撑块、齿条Ⅱ、齿轮Ⅱ、下导轨Ⅴ、垫块、齿条Ⅲ、齿轮Ⅲ、转环Ⅱ、固定轴、齿轮Ⅳ、滑架、下导轨Ⅵ、升降架、百分表、齿条Ⅳ、下导轨Ⅶ、伺服电动缸Ⅳ、伺服电机Ⅵ、气缸Ⅱ、上固定板、齿条Ⅴ、上导轨Ⅰ、左滑板、左轴承座、左轴、V型滚轮、上压块、上导柱Ⅰ、上导套Ⅰ、上导轨Ⅱ、上滑板Ⅰ、伺服电动缸Ⅴ、伺服电动缸Ⅵ、上导柱Ⅱ、上导套Ⅱ、伺服电机Ⅶ、带轮Ⅲ、同步带Ⅱ、带轮Ⅳ、轴Ⅲ、气缸Ⅲ、上升降板、轴承座Ⅲ、上旋转板Ⅰ、卡爪、齿轮Ⅵ、齿条Ⅵ、上旋转板Ⅱ、上导轨Ⅲ、上滑板Ⅱ、伺服电机Ⅷ、上导轨Ⅳ、上滑板Ⅲ、伺服电动缸Ⅶ、上导柱Ⅲ、上导套Ⅲ、伺服电动缸Ⅷ、齿轮Ⅴ、右轴、右轴承座、右滑板、伺服电机Ⅸ、轴Ⅳ、轴承座Ⅳ、伺服电机Ⅹ、带轮Ⅴ、同步带Ⅲ、下支撑板、转盘、带轮Ⅵ、下导柱Ⅲ、下导套Ⅲ以及气缸Ⅳ所组成。下矫正系统包括:四个下导套Ⅰ和两个气缸Ⅰ都固定在下固定板左侧的下方;与下导套Ⅰ配合的四根下导柱Ⅰ固定在下升降板的下方;气缸Ⅰ的输出端与下升降板的下方铰接;转盘通过转环Ⅰ安装在下升降板上方;伺服电机Ⅰ固定在下升降板的下方,其输出端与转盘铰接;滑台通过下导轨Ⅰ安装在转盘上方的左侧;伺服电动缸Ⅱ固定在转盘上方的左侧,其输出端与滑台的下方连接;轴承座Ⅰ固定在滑台的上方;轴Ⅰ通过轴承安装在轴承座Ⅰ内部;压辊固定在轴Ⅰ的上端,带轮Ⅱ固定在轴Ⅰ的下端;伺服电机Ⅱ固定在滑台的上方,置于轴承座Ⅰ的左侧;伺服电机Ⅱ的输出端固定有带轮Ⅰ;带轮Ⅰ和带轮Ⅱ通过同步带Ⅰ连接;下滑板Ⅰ通过下导轨Ⅱ安装在转盘上方的右侧;伺服电动缸Ⅰ也固定在转盘上方的右侧,其输出端与下滑板Ⅰ连接;两个下滑板Ⅱ都通过下导轨Ⅲ安装在下滑板Ⅰ上方;两个轴承座Ⅱ分别固定在两个下滑板Ⅱ上方;两个轴Ⅱ通过轴承安装在两个轴承座Ⅱ内;两个轴Ⅱ的上方都安装有支撑辊;伺服电机Ⅲ固定在下滑板Ⅰ的下方,其输出端固定有齿轮Ⅰ;两根齿条Ⅰ啮合分别固定在两个下滑板Ⅱ上,同时与齿轮Ⅰ啮合。支撑检测系统包括:下旋转板安装在轴Ⅳ的顶端;若干个垫块通过下导轨Ⅴ安装在下旋转板上方的中心位置;且圆周方向均匀分布;若干根齿条Ⅲ分别固定在垫块上;若干个转环Ⅱ通过固定轴安装在各个垫块顶端;伺服电机Ⅳ固定在下旋转板的下方中心位置,其输出端固定有齿轮Ⅲ;齿轮Ⅲ与齿条Ⅲ相啮合;下滑板Ⅲ通过下导轨Ⅳ安装在下旋转板的上方;下导套Ⅱ固定在下滑板Ⅲ的上方;下导柱Ⅱ与下导套Ⅱ配合;支撑块固定在下导柱Ⅱ的顶端;伺服电动缸Ⅲ固定在下滑板Ⅲ的下方,其输出端与下导柱Ⅱ的下方连接;齿条Ⅱ固定在下滑板Ⅲ的右侧;伺服电机Ⅴ固定在下旋转板的左侧下方,其输出端固定有齿轮Ⅱ;齿轮Ⅱ与齿条Ⅱ啮合;滑架通过下导轨Ⅶ安装在下旋转板右侧的上方;升降架通过下导轨Ⅵ安装在滑架的右侧;百分表固定在升降架上;伺服电动缸Ⅳ固定在滑架的右侧下方,其输出端与升降架连接;伺服电机Ⅵ固定在下旋转板的右侧下方,其输出端固定有齿轮Ⅳ;齿条Ⅳ固定在滑架的左侧;齿轮Ⅳ和齿条Ⅳ啮合。同步夹紧旋转系统包括:齿轮Ⅴ固定在上固定板的上方;左滑板通过上导轨Ⅰ安装在上固定板上方;气缸Ⅱ也固定在上固定板的上方,其输出端与左滑板的下方连接;左滑板的下方固定有齿条Ⅴ,上方固定有两个左轴承座;两根左轴的上方分别安装有V型滚轮;右滑板通过上导轨Ⅰ安装在上固定板的上方;右滑板的下方固定有齿条Ⅴ,上方固定有两个右轴承座;左滑板下方的齿条Ⅴ与右滑板下方的齿条Ⅴ同时与齿轮Ⅴ啮合;两根右轴通过轴承安装在右轴承座的内部;两根右轴的上方分别安装有V型滚轮;伺服电机Ⅸ固定在右滑板的下方,其输出端与其中的一根右轴的下端连接。上矫正系统包括:上滑板Ⅰ通过上导轨Ⅱ安装在机架顶端;伺服电动缸Ⅴ固定在机架的上方,其输出端与上滑板Ⅰ连接;上导套Ⅰ固定在上滑板Ⅰ的下端;上导柱Ⅰ与上导套Ⅰ配合;上压块固定在上导柱Ⅰ的下方;伺服电动缸Ⅵ固定在上滑板Ⅰ的上端,其输出端与上导柱Ⅰ连接;本设备包含左右两套上矫正系统。上升降夹紧驱动系统包括:四个上导套Ⅱ和两个气缸Ⅲ都固定在机架的顶端;与上导套Ⅱ配合的四根上导柱Ⅱ固定在上升降板上方;气缸Ⅲ的输出端与上升降板的上方铰接;轴承座Ⅲ固定在上升降板的下方;轴Ⅲ通过轴承安装在轴承座Ⅲ的内部;带轮Ⅳ固定在轴Ⅲ的顶端;伺服电机Ⅶ固定在上升降板的上方,其输出端固定有带轮Ⅲ;带轮Ⅲ和带轮Ⅳ通过同步带Ⅱ连接;上旋转板Ⅰ固定在轴Ⅲ的下方;上旋转板Ⅱ固定在上旋转板Ⅰ的下方;若干个上滑板Ⅱ通过上导轨Ⅲ安装在上旋转板Ⅱ上方;若干个卡爪固定在上滑板Ⅱ下方;若干个卡爪圆周方向均匀分布;若干根齿条Ⅵ分别固定在上滑板Ⅱ的侧面;伺服电机Ⅷ固定在上旋转板Ⅱ的上方,其输出端固定有齿轮Ⅵ;齿轮Ⅵ与齿条Ⅵ相啮合;上滑板Ⅲ通过上导轨Ⅳ安装在上旋转板Ⅱ上方的右侧;伺服电动缸Ⅷ固定在上旋转板Ⅱ的上方,其输出端与上滑板Ⅲ的右侧连接;上导套Ⅲ固定在上滑板Ⅲ的下方;上导柱Ⅲ与上导套Ⅲ配合;伺服电动缸Ⅶ固定在上滑板Ⅲ的顶端,其输出端与上导柱Ⅲ的顶端连接。下升降驱动系统包括:轴承座Ⅳ固定在下支撑板的上方;轴Ⅳ通过轴承安装在轴承座Ⅳ内部;轴Ⅳ的下端固定有带轮Ⅴ;伺服电机Ⅹ固定在下支撑板上方的右侧,其输出端固定有带轮Ⅵ;带轮Ⅴ和带轮Ⅵ通过同步带Ⅲ连接;四个下导套Ⅲ和两个气缸Ⅳ都固定在下固定板的下方;四根下导柱Ⅲ固定在下支撑板下方,与四个下导套Ⅲ配合;气缸Ⅳ的输出端与下支撑板的下方铰接。实际使用时,气缸Ⅱ通过齿轮Ⅴ、齿条Ⅴ以及上导轨Ⅰ使四个V型滚轮将车轮同步夹紧;伺服电机Ⅳ通过齿条Ⅲ和齿轮Ⅲ,可调节若干个转环Ⅱ的位置;气缸Ⅳ通过下导柱Ⅲ可使转环Ⅱ上升,使之与车轮中心孔配合,将中心孔撑紧,同时使垫块上端面与车轮法兰面接触;伺服电机Ⅵ通过齿轮Ⅳ、齿条Ⅳ以及下导轨Ⅶ可调节百分表的水平位置,伺服电动缸Ⅳ通过下导轨Ⅵ可调节百分表的上下位置;伺服电机Ⅹ通过带轮Ⅴ、带轮Ⅵ以及同步带Ⅲ可使百分表圆周方向转动;通过以上运动百分表可以检测背腔内的任意处的轴向变形。气缸Ⅲ通过上导柱Ⅱ和上导套Ⅱ使卡爪下降;伺服电机Ⅷ通过齿轮Ⅵ、齿条Ⅵ以及上导轨Ⅲ可使卡爪同步运动将车轮的帽止口夹紧;伺服电机Ⅸ通过右轴可使夹紧的车轮旋转;同时,伺服电动缸Ⅷ通过上导轨Ⅳ调节上导柱Ⅲ的水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轮矫形设备,由机架(1)、气缸Ⅰ(2)、下导柱Ⅰ(3)、下导套Ⅰ(4)、下固定板(5)、伺服电机Ⅰ(6)、下升降板(7)、转环Ⅰ(8)、伺服电动缸Ⅰ(9)、伺服电动缸Ⅱ(10)、下导轨Ⅰ(11)、滑台(12)、带轮Ⅰ(13)、同步带Ⅰ(14)、带轮Ⅱ(15)、伺服电机Ⅱ(16)、轴Ⅰ(17)、轴承座Ⅰ(18)、压辊(19)、下导轨Ⅱ(20)、下滑板Ⅰ(21)、下导轨Ⅲ(22)、下滑板Ⅱ(23)、轴Ⅱ(24)、轴承座Ⅱ(25)、支撑辊(26)、齿轮Ⅰ(27)、齿条Ⅰ(28)、伺服电机Ⅲ(29)、伺服电机Ⅳ(30)、下旋转板(31)、伺服电机Ⅴ(32)、下导轨Ⅳ(33)、伺服电动缸Ⅲ(34)、下滑板Ⅲ(35)、下导套Ⅱ(36)、下导柱Ⅱ(37)、支撑块(38)、齿条Ⅱ(39)、齿轮Ⅱ(40)、下导轨Ⅴ(41)、垫块(42)、齿条Ⅲ(43)、齿轮Ⅲ(44)、转环Ⅱ(45)、固定轴(46)、齿轮Ⅳ(47)、滑架(48)、下导轨Ⅵ(49)、升降架(50)、百分表(51)、齿条Ⅳ(52)、下导轨Ⅶ(53)、伺服电动缸Ⅳ(54)、伺服电机Ⅵ(55)、气缸Ⅱ(56)、上固定板(57)、齿条Ⅴ(58)、上导轨Ⅰ(59)、左滑板(60)、左轴承座(61)、左轴(62)、V型滚轮(63)、上压块(64)、上导柱Ⅰ(65)、上导套Ⅰ(66)、上导轨Ⅱ(67)、上滑板Ⅰ(68)、伺服电动缸Ⅴ(69)、伺服电动缸Ⅵ(70)、上导柱Ⅱ(71)、上导套Ⅱ(72)、伺服电机Ⅶ(73)、带轮Ⅲ(74)、同步带Ⅱ(75)、带轮Ⅳ(76)、轴Ⅲ(77)、气缸Ⅲ(78)、上升降板(79)、轴承座Ⅲ(80)、上旋转板Ⅰ(81)、卡爪(82)、齿轮Ⅵ(83)、齿条Ⅵ(84)、上旋转板Ⅱ(85)、上导轨Ⅲ(86)、上滑板Ⅱ(87)、伺服电机Ⅷ(88)、上导轨Ⅳ(89)、上滑板Ⅲ(90)、伺服电动缸Ⅶ(91)、上导柱Ⅲ(92)、上导套Ⅲ(93)、伺服电动缸Ⅷ(94)、齿轮Ⅴ(95)、右轴(96)、右轴承座(97)、右滑板(98)、伺服电机Ⅸ(99)、轴Ⅳ(100)、轴承座Ⅳ(101)、伺服电机Ⅹ(102)、带轮Ⅴ(103)、同步带Ⅲ(104)、下支撑板(105)、转盘(106)、带轮Ⅵ(107)、下导柱Ⅲ(108)、下导套Ⅲ(109)以及气缸Ⅳ(110)组成,其特征在于:下矫正系统包括:四个下导套Ⅰ(4)和两个气缸Ⅰ(2)都固定在下固定板(5)左侧的下方;与下导套Ⅰ(4)配合的四根下导柱Ⅰ(3)固定在下升降板(7)的下方;气缸Ⅰ(2)的输出端与下升降板(7)的下方铰接;转盘(106)通过转环Ⅰ(8)安装在下升降板(7)上方;伺服电机Ⅰ(6)固定在下升降板(7)的下方,其输出端与转盘(106)铰接;滑台(12)通过下导轨Ⅰ(11)安装在转盘(106)上方的左侧;伺服电动缸Ⅱ(10)固定在转盘(106)上方的左侧,其输出端与滑台(12)的下方连接;轴承座Ⅰ(18)固定在滑台(12)的上方;轴Ⅰ(17)通过轴承安装在轴承座Ⅰ(18)内部;压辊(19)固定在轴Ⅰ(17)的上端,带轮Ⅱ(15)固定在轴Ⅰ(17)的下端;伺服电机Ⅱ(16)固定在滑台(12)的上方,置于轴承座Ⅰ(18)的左侧;伺服电机Ⅱ(16)的输出端固定有带轮Ⅰ(13);带轮Ⅰ(13)和带轮Ⅱ(15)通过同步带Ⅰ(14)连接;下滑板Ⅰ(21)通过下导轨Ⅱ(20)安装在转盘(106)上方的右侧;伺服电动缸Ⅰ(9)也固定在转盘(106)上方的右侧,其输出端与下滑板Ⅰ(21)连接;两个下滑板Ⅱ(23)都通过下导轨Ⅲ(22)安装在下滑板Ⅰ(21)上方;两个轴承座Ⅱ(25)分别固定在两个下滑板Ⅱ(23)上方;两个轴Ⅱ(24)通过轴承安装在两个轴承座Ⅱ(25)内;两个轴Ⅱ(24)的上方都安装有支撑辊(26);伺服电机Ⅲ(29)固定在下滑板Ⅰ(21)的下方,其输出端固定有齿轮Ⅰ(27);两根齿条Ⅰ(28)啮合分别固定在两个下滑板Ⅱ(23)上,同时与齿轮Ⅰ(27)啮合;支撑检测系统包括:下旋转板(31)安装在轴Ⅳ(100)的顶端;若干个垫块(42)通过下导轨Ⅴ(41)安装在下旋转板(31)上方的中心位置;且圆周方向均匀分布;若干根齿条Ⅲ(43)分别固定在垫块(42)上;若干个转环Ⅱ(45)通过固定轴(46)安装在各个垫块(42)顶端;伺服电机Ⅳ(30)固定在下旋转板(31)的下方中心位置,其输出端固定有齿轮Ⅲ(44);齿轮Ⅲ(44)与齿条Ⅲ(43)相啮合;下滑板Ⅲ(35)通过下导轨Ⅳ(33)安装在下旋转板(31)的上方;下导套Ⅱ(36)固定在下滑板Ⅲ(35)的上方;下导柱Ⅱ(37)与下导套Ⅱ(36)配合;支撑块(38)固定在下导柱Ⅱ(37)的顶端;伺服电动缸Ⅲ(34)固定在下滑板Ⅲ(35)的下方,其输出端与下导柱Ⅱ(37)的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轮矫形设备,由机架(1)、气缸Ⅰ(2)、下导柱Ⅰ(3)、下导套Ⅰ(4)、下固定板(5)、伺服电机Ⅰ(6)、下升降板(7)、转环Ⅰ(8)、伺服电动缸Ⅰ(9)、伺服电动缸Ⅱ(10)、下导轨Ⅰ(11)、滑台(12)、带轮Ⅰ(13)、同步带Ⅰ(14)、带轮Ⅱ(15)、伺服电机Ⅱ(16)、轴Ⅰ(17)、轴承座Ⅰ(18)、压辊(19)、下导轨Ⅱ(20)、下滑板Ⅰ(21)、下导轨Ⅲ(22)、下滑板Ⅱ(23)、轴Ⅱ(24)、轴承座Ⅱ(25)、支撑辊(26)、齿轮Ⅰ(27)、齿条Ⅰ(28)、伺服电机Ⅲ(29)、伺服电机Ⅳ(30)、下旋转板(31)、伺服电机Ⅴ(32)、下导轨Ⅳ(33)、伺服电动缸Ⅲ(34)、下滑板Ⅲ(35)、下导套Ⅱ(36)、下导柱Ⅱ(37)、支撑块(38)、齿条Ⅱ(39)、齿轮Ⅱ(40)、下导轨Ⅴ(41)、垫块(42)、齿条Ⅲ(43)、齿轮Ⅲ(44)、转环Ⅱ(45)、固定轴(46)、齿轮Ⅳ(47)、滑架(48)、下导轨Ⅵ(49)、升降架(50)、百分表(51)、齿条Ⅳ(52)、下导轨Ⅶ(53)、伺服电动缸Ⅳ(54)、伺服电机Ⅵ(55)、气缸Ⅱ(56)、上固定板(57)、齿条Ⅴ(58)、上导轨Ⅰ(59)、左滑板(60)、左轴承座(61)、左轴(62)、V型滚轮(63)、上压块(64)、上导柱Ⅰ(65)、上导套Ⅰ(66)、上导轨Ⅱ(67)、上滑板Ⅰ(68)、伺服电动缸Ⅴ(69)、伺服电动缸Ⅵ(70)、上导柱Ⅱ(71)、上导套Ⅱ(72)、伺服电机Ⅶ(73)、带轮Ⅲ(74)、同步带Ⅱ(75)、带轮Ⅳ(76)、轴Ⅲ(77)、气缸Ⅲ(78)、上升降板(79)、轴承座Ⅲ(80)、上旋转板Ⅰ(81)、卡爪(82)、齿轮Ⅵ(83)、齿条Ⅵ(84)、上旋转板Ⅱ(85)、上导轨Ⅲ(86)、上滑板Ⅱ(87)、伺服电机Ⅷ(88)、上导轨Ⅳ(89)、上滑板Ⅲ(90)、伺服电动缸Ⅶ(91)、上导柱Ⅲ(92)、上导套Ⅲ(93)、伺服电动缸Ⅷ(94)、齿轮Ⅴ(95)、右轴(96)、右轴承座(97)、右滑板(98)、伺服电机Ⅸ(99)、轴Ⅳ(100)、轴承座Ⅳ(101)、伺服电机Ⅹ(102)、带轮Ⅴ(103)、同步带Ⅲ(104)、下支撑板(105)、转盘(106)、带轮Ⅵ(107)、下导柱Ⅲ(108)、下导套Ⅲ(109)以及气缸Ⅳ(110)组成,其特征在于:下矫正系统包括:四个下导套Ⅰ(4)和两个气缸Ⅰ(2)都固定在下固定板(5)左侧的下方;与下导套Ⅰ(4)配合的四根下导柱Ⅰ(3)固定在下升降板(7)的下方;气缸Ⅰ(2)的输出端与下升降板(7)的下方铰接;转盘(106)通过转环Ⅰ(8)安装在下升降板(7)上方;伺服电机Ⅰ(6)固定在下升降板(7)的下方,其输出端与转盘(106)铰接;滑台(12)通过下导轨Ⅰ(11)安装在转盘(106)上方的左侧;伺服电动缸Ⅱ(10)固定在转盘(106)上方的左侧,其输出端与滑台(12)的下方连接;轴承座Ⅰ(18)固定在滑台(12)的上方;轴Ⅰ(17)通过轴承安装在轴承座Ⅰ(18)内部;压辊(19)固定在轴Ⅰ(17)的上端,带轮Ⅱ(15)固定在轴Ⅰ(17)的下端;伺服电机Ⅱ(16)固定在滑台(12)的上方,置于轴承座Ⅰ(18)的左侧;伺服电机Ⅱ(16)的输出端固定有带轮Ⅰ(13);带轮Ⅰ(13)和带轮Ⅱ(15)通过同步带Ⅰ(14)连接;下滑板Ⅰ(21)通过下导轨Ⅱ(20)安装在转盘(106)上方的右侧;伺服电动缸Ⅰ(9)也固定在转盘(106)上方的右侧,其输出端与下滑板Ⅰ(21)连接;两个下滑板Ⅱ(23)都通过下导轨Ⅲ(22)安装在下滑板Ⅰ(21)上方;两个轴承座Ⅱ(25)分别固定在两个下滑板Ⅱ(23)上方;两个轴Ⅱ(24)通过轴承安装在两个轴承座Ⅱ(25)内;两个轴Ⅱ(24)的上方都安装有支撑辊(26);伺服电机Ⅲ(29)固定在下滑板Ⅰ(21)的下方,其输出端固定有齿轮Ⅰ(27);两根齿条Ⅰ(28)啮合分别固定在两个下滑板Ⅱ(23)上,同时与齿轮Ⅰ(27)啮合;支撑检测系统包括:下旋转板(31)安装在轴Ⅳ(100)的顶端;若干个垫块(42)通过下导轨Ⅴ(41)安装在下旋转板(31)上方的中心位置;且圆周方向均匀分布;若干根齿条Ⅲ(43)分别固定在垫块(42)上;若干个转环Ⅱ(45)通过固定轴(46)安装在各个垫块(42)顶端;伺服电机Ⅳ(30)固定在下旋转板(31)的下方中心位置,其输出端固定有齿轮Ⅲ(44);齿轮Ⅲ(44)与齿条Ⅲ(43)相啮合;下滑板Ⅲ(35)通过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博文吴昊肖长存郭建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