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将轨道固定在基底上的张紧夹,导向板和固定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5381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7 01: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压制有轨车辆的轨道的张紧夹。张紧夹具有:中间区段(2),其具有两个臂(4,5);两个连接在中间区段(2)的臂(4,5)上的扭转区段(8,9),其侧向向外远离地延伸并且在其底侧具有支撑区域(10,11),张紧夹(1)在使用时借助该支撑区域支撑在承载其的部件上;以及连接在扭转区段(8,9)上的两个固定臂(12,13)。固定臂(12,13)向着张紧夹(1)的前侧(V)延伸并具有弹簧区段(14,15)以及具有支撑区域(10,11)的支撑区段(18,19),固定臂在使用时借助该支撑区域支撑在轨道的足部上。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使固定臂(12,13)的支撑区段(18,19)相对于张紧夹(1)的中间区段(2)侧向指向外侧,使得分别将固定臂(12,13)的支撑区域(20,21)的中心与对应于该固定臂(12,13)的扭转区段(8,9)的支撑区域(10,11)的中心(Z10,Z11)相连的直线(G1,G2)在位于张紧夹(1)后侧(R)的区域内相交,张紧夹的固有频率提高至位于实践中出现的激励频率以外。由此方式确保优化的耐久性。本发明专利技术也涉及一种导向板,其设计得使其保护安装在其上的张紧夹在出现其固有频率范围内的激励时不断裂,以及一种基于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张紧夹或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导向板的轨道固定点。

Tightening clamp, guide plate and fixing point for fixing track on ba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将轨道固定在基底上的张紧夹,导向板和固定点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固定有轨车辆的轨道的张紧夹和导向板。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固定点,有轨车辆的轨道在该固定点内固定在基底上。
技术介绍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固定点所安装于的基底通常涉及由坚固材料、例如混凝土或类似的制成的轨枕或板。但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固定点也可安装在传统的、用作基底的木制轨枕上。借助通过本专利技术改善的部件和固定点固定的轨道通常具有轨道足部,位于轨道足部上的轨道梁部以及由轨道梁部支撑的轨道头部。在此所述类型的固定点或包含在此所述部件的用于制造此种固定点的系统在很多变体中已知。在由申请人所公开的手册中描述了用于此类系统的示例,这例如在链接http://www.vossloh-fastening-systems.com/de/produkte_2015/anwendungsbereiche/conventional_rail/conventional_rail_1.html中提供用于下载。在此应提及的示例是手册“SystemW41U-HochelastischeSchienenbefestigung,HochelastischeSchienenbefestigungfürHochgeschwindigkeitundVollbahn-dieuniversellefürdenSchotteroberbaumitsickenloserBetonschwelle(系统W41U-高弹轨道固定装置,用于高速和标准轨距铁路的高弹轨道固定装置-用于具有无凹槽混凝土轨枕的碎石上部结构的通用方案)”,版本09/2014,或者手册“SystemW21-HochelastischeSchienenbefestigungfürHochgeschwindigkeitundVollbahn-diemodernefürdenSchotteroberbaumitBetonschwelle(系统W21-用于高速和标准轨距铁路的高弹轨道固定装置-用于具有混凝土轨枕的碎石上部结构的新型方案)”,版本02/2015。因此,已知的轨道固定系统(例如参见WO2006/005543A1和另外的下文所述的专利公开文件)以及由此制造的轨道固定点通常分别包括组成其的以下部件:导向板(例如参见WO2010/091725A1),其设置用于侧向引导轨道;用于放置在导向板上的W形张紧夹(例如参见WO2012/059374A1)和张紧元件(例如参见WO2014/029705A1),该张紧元件设置用于将张紧夹相对于基底拉紧(例如参见WO2006/005543A1)。还可以分别选择性地为轨道固定系统的这些基本组成件补充:垫板(例如参见WO2011/110456A1),其用于调节轨道在基底上的高度或者用于将有轨车辆驶经轨道时出现的应力大面积地分散;弹性夹层(例如参见WO2005/010277A1),其同样放置在轨道或系统的其他板型部件下方,从而确保分别由系统构成的固定点内的轨道沿着重力方向的特定挠性;以及绝缘元件(例如参见WO2015/051841A1),其通常放置在弹簧元件与待固定的轨道的足部之间,从而确保与基底最优的电绝缘。W或ω形的张紧夹通常一件式地并连贯地由弹簧钢丝弯曲而成。在此,其通常具有V形或U形的中间区段,该中间区段具有两个彼此平行的臂。该臂在其之间限定了空余空间,相应的张紧装置、通常为轨枕螺钉或螺栓穿过该空余空间,以其杆部插入基底。在其一个末端上,臂通常通过基础区段彼此相连,基础区段指向张紧夹的对应于轨道的前侧。在中间区段的臂的相应另一末端上,则通常分别成型有扭转区段,该扭转区段侧向向外地远离各自对应的中间区段的臂。在此,扭转区段如此向着张紧夹底侧的方向弯曲地成型,使得弹簧元件在使用时能够在扭转区段的区域中以构造在相应扭转区段上的支撑区域支撑在支撑面上,该支撑面构造在承载弹簧元件的部件、例如导向板的顶面上。扭转区段在其远离中间区段的末端上通常分别过渡为固定臂,该固定臂在侧向视角中观察通常向着张紧夹顶侧的方向弧形地拱起,并且在俯视图中观察指向待固定的轨道前侧的方向。在此,固定臂的自由末端区段通常指向中间区段的方向。借助该末端区段使张紧夹在使用时支撑在待固定轨道的足部上。在末端区段的底侧上构造支撑区域,借助该支撑区段使末端区段在使用时放置在轨道足部上。固定臂的支撑区域和扭转区段在由实践中已知的张紧夹中通常位于一条直线上,该直线基本平行于张紧夹的对称轴。通过固定臂的结构及其末端区段的形状和指向,弹性的挠性以及因此引起的通过固定臂施加到轨道上的压制力能够匹配于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的要求和负载。以相同的方式,张紧夹的弹簧表现可以通过扭转区段和中间区段的赋形、以及可能存在于中间区段与扭转区段之间以及扭转区段与固定臂之间的过渡区段的赋形所影响。导向板通常在其顶侧上具有造型元件,在该造型元件上如此引导待布置在相应导向板上的弹簧元件,使得其在使用时即便出现实践中的负载的条件下也保持其位置。例如,为此可以在导向板的顶面上构造槽状凹处或者中间梁,其中,在使用时弹簧元件的扭转区段插入该凹处中,或者中间搭环引导并支撑在该中间梁上。已经证实,张紧夹的寿命与其振动表现决定性地相关。在此已知,张紧夹通常具有多个固有频率。在实际应用中,如果列车驶经借助张紧夹压制的轨道,则激励张紧夹产生振动。轨道或有轨车辆的车轮上的周期性重复的错误可能在此导致起振。如果这接近于张紧夹的固有频率,则尤其在张紧夹的固定臂区域内产生振幅的急剧上升。结果是张紧夹由于断裂而过早地、突发地失效,该断裂通常在其扭转区段的区域内或在固定臂到扭转区段的过渡区域内发生。在期刊EI-DerEisenbahningenieur(铁路工程师),2016年8月,第25页开始所公开的MaximilianSteiger的文章中关于用于优化轨道固定装置的动力学表现的研究做出了报告。作为该研究的结果,提出了三种用于避免由于共振引起的轨道固定装置上的损伤的措施。提出的措施中的第一种在于在张紧夹上布置消除振动的附加元件。该例如盘状或管状的附加元件应尤其在固定臂的区域内布置。但是,该研究也表明,此种振动消除虽然高效,但是易受干扰,从而文章得出以下结论,此种消除件的实际可用性存在争议。作为第二措施,在该文章中提出扩大设置用于相应导向板上的张紧夹的支撑面积。因此,研究表明,通过扩大支撑面能够提高张紧夹的固有频率至以下程度,使其位于在实践中通常出现激励的范围之外。但是,在实践中表明为存在问题的是,在驶经由导向板侧向引导并且由张紧夹压制的轨道时,由于轨道在此不可避免的水平和垂直移动而强制实施的张紧夹和导向板的相对运动。通过该运动,在扩宽的支撑处范围内导致更严重的磨损,该磨损在整体上对提出的支撑处扩宽的可行性方面造成疑问。作为第三措施,在此文章中最后提出了改变张紧夹本身的几何形状。此种措施也旨在将张紧夹的固有频率提高至实践中出现的激励之外的范围内。在此,作为关键结构特征的有固定臂的形状以及固定臂到所谓的固定臂“倾覆轴”的距离。在此上下文中,将以下直线称作固定臂的倾覆轴,其将一个区域的中心与另一区域的中心彼此相连,其中,相应固定臂借助一个区域使其自由末端在使用时支撑在轨道足部上,并且相应固定臂在该另一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弹性压制有轨车辆的轨道的张紧夹,所述轨道具有足部、位于足部上的梁部以及由所述梁部承载的轨道头部,所述张紧夹:‑具有搭环形的中间区段(2,102),所述中间区段具有两个臂(4,5)和将所述臂(4,5)彼此相连的基础区段(3),其中,所述基础区段(3)的自由端侧指向前侧(V),所述中间区段(2)的自由顶侧指向所述张紧夹(1)的顶侧(O),并且中间区段的所述臂(4,5)以其背离所述基础区段(3)的末端指向所述张紧夹(1)的后侧(R),‑具有两个扭转区段(8,9),所述扭转区段中的每个分别连接在中间区段(2)的其中一个臂(4,5)的背离所述基础区段(3)的末端上,其中,所述扭转区段(8,9)从其分别对应的臂(4,5)开始分别侧向向外地远离延伸,并且在其底侧具有支撑区域(10,11),所述张紧夹(1)在使用时借助该支撑区域支撑在承载其的部件上,并且‑具有两个固定臂(12,13),所述固定臂中的每个分别连接在所述扭转区段(8,9)其中之一的背离所对应的中间区段(2)的臂(4,5)的末端上,其中,所述固定臂(12,13)向着张紧夹(1)的前侧(V)的方向延伸,并分别具有向着张紧夹(1)的顶侧(O)拱起的弹簧区段(14,15),以及连接在该弹簧区段上的、在所述固定臂(12,13)的自由末端处终止的支撑区段(18,19),所述支撑区段在其底侧具有支撑区域(10,11),涉及的固定臂在使用时借助该支撑区域支撑在待固定的轨道的足部上,其特征在于,固定臂(12,13)的所述支撑区段(18,19)分别相对于张紧夹(1)的中间区段(2)侧向指向外侧,从而在所述张紧夹(1)由上方的俯视图中观察,分别将固定臂(12,13)的支撑区域(20,21)的中心与对应于相应固定臂(12,13)的扭转区段(8,9)的支撑区域(10,11)的中心(Z10,Z11)相连的直线(G1,G2)在位于张紧夹(1)后侧(R)的区域内相交。...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11.16 DE 102016122062.0;2017.05.30 DE 10201711.用于弹性压制有轨车辆的轨道的张紧夹,所述轨道具有足部、位于足部上的梁部以及由所述梁部承载的轨道头部,所述张紧夹:-具有搭环形的中间区段(2,102),所述中间区段具有两个臂(4,5)和将所述臂(4,5)彼此相连的基础区段(3),其中,所述基础区段(3)的自由端侧指向前侧(V),所述中间区段(2)的自由顶侧指向所述张紧夹(1)的顶侧(O),并且中间区段的所述臂(4,5)以其背离所述基础区段(3)的末端指向所述张紧夹(1)的后侧(R),-具有两个扭转区段(8,9),所述扭转区段中的每个分别连接在中间区段(2)的其中一个臂(4,5)的背离所述基础区段(3)的末端上,其中,所述扭转区段(8,9)从其分别对应的臂(4,5)开始分别侧向向外地远离延伸,并且在其底侧具有支撑区域(10,11),所述张紧夹(1)在使用时借助该支撑区域支撑在承载其的部件上,并且-具有两个固定臂(12,13),所述固定臂中的每个分别连接在所述扭转区段(8,9)其中之一的背离所对应的中间区段(2)的臂(4,5)的末端上,其中,所述固定臂(12,13)向着张紧夹(1)的前侧(V)的方向延伸,并分别具有向着张紧夹(1)的顶侧(O)拱起的弹簧区段(14,15),以及连接在该弹簧区段上的、在所述固定臂(12,13)的自由末端处终止的支撑区段(18,19),所述支撑区段在其底侧具有支撑区域(10,11),涉及的固定臂在使用时借助该支撑区域支撑在待固定的轨道的足部上,其特征在于,固定臂(12,13)的所述支撑区段(18,19)分别相对于张紧夹(1)的中间区段(2)侧向指向外侧,从而在所述张紧夹(1)由上方的俯视图中观察,分别将固定臂(12,13)的支撑区域(20,21)的中心与对应于相应固定臂(12,13)的扭转区段(8,9)的支撑区域(10,11)的中心(Z10,Z11)相连的直线(G1,G2)在位于张紧夹(1)后侧(R)的区域内相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紧夹,其特征在于,在张紧夹(1)的俯视图中观察,在所述直线(G1,G2)之间构成至少60°、尤其至少90°的夹角(β2)。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张紧夹,其特征在于,在张紧夹(1)的俯视图中观察,在所述直线(G1,G2)之间构成的夹角(β2)为最大120°。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张紧夹,其特征在于,在张紧夹(1)的俯视图中观察,所述固定臂(12,13)从其对应的扭转区段(8,9)开始分别向外远离所述中间区段(2)地延伸。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张紧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臂(12,13)中,所述弹簧区段(14,15)分别以无突变的曲线轨迹过渡为对应的支撑区段(18,19)。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张紧夹,其特征在于,在张紧夹(1)的俯视图中观察,所述固定臂(12,13)的支撑区域(20,21)相对于所述中间区段(2)的基础区段(3)的自由端侧向着所述张紧夹(1)前侧(V)的方向伸出。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张紧夹,其特征在于,以下公式适用于固定臂(12,13)的支撑区域(20,21)的中心与所述直线(G1,G2)的交点之间的、平行于所述张紧夹(1)的对称轴(S)测得的距离AS,其中,该直线分别将固定臂(12,13)的支撑区域(20,21)的中心与对应于相应固定臂(12,13)的扭转区段(8,9)的支撑区域(10,11)的中心(Z10,Z11)相连,并且适用于同样平行于所述对称轴(S)测得的、固定臂的所述支撑区域(20,21)与所述扭转区段(8,9)的支撑区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弗里德·博斯特伦
申请(专利权)人:沃斯洛工厂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