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驱动器及便携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51578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6 23: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振动驱动器,能不使尺寸大型化地给用户带来充分的体感振动。该振动驱动器具有:具有线圈及磁铁的一方的固定体;具有线圈及磁铁的另一方的可动体;以及相对于固定体可动自如地支撑可动体的弹性支撑部,通过被供电的线圈与磁铁的协作,可动体相对于固定体在振动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磁铁以相对于线圈在该线圈的径向内侧离开的方式配置,弹性支撑部呈在可动体的侧方将一端侧固定于固定体且将另一端侧固定于可动体的板状,利用悬臂结构以能在振动方向上往复移动的方式支撑可动体。

Vibration Drivers and Portable Devic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振动驱动器及便携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振动驱动器及便携设备。
技术介绍
以往,在便携设备上安装作为振动产生源的振动驱动器,该振动产生源通过将振动传递到手指、手脚等来通知来信息或提高触摸面板的操作感触、游戏机的控制器等游戏装置的临场感。另外,便携设备除了便携电话、灵活电话机等便携通信终端、平板PC等便携信息终端、便携型游戏终端、放置型游戏机的控制器(游戏衬垫)之外,还包括安装于衣服、手腕等的穿戴式终端。专利文献1~3所公开的振动驱动器具备具有线圈的固定体和具有磁铁的可动体,通过利用由线圈和磁铁构成的音圈马达的驱动力,使可动体往复运动而产生振动。该振动驱动器是可动体沿轴进行直线移动的直线驱动器,以振动方向与便携设备的主面平行的方式安装。向与便携设备接触的用户的体表面传递沿体表面的方向的振动。另外,在专利文献4、5公开的振动马达中,可动体具有以相对于线圈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磁铁。可动体通过与上下方向平行地配置的板弹簧支撑弹簧的主面部,通过在线圈与磁铁之间产生的力在横向上振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9594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12013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4875133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6-226247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6-221495号公报具有振动功能的便携设备要求对用户带来充分的体感振动。但是,在专利文献1~5所公开的振动驱动器的情况下,由于是沿体表面的方向的振动,因此,存在无法带来充分的体感振动的情况。另外,如专利文献4、5,在使线圈和磁铁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地配置的结构中,为了给用户带来充分的体感振动,需要使用在上下方向具有预定厚度的线圈以及磁铁,存在无法使上下方向的厚度薄之类的问题。另外,在这些振动驱动器中,在将支撑可动体的弹簧安装于固定体的底板的情况下,安装时的加工痕迹残留在底板,在利用底板将振动驱动器安装于平面时,有可能妨碍其安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不使尺寸大型化地确保底面的平面性且能给用户带来充分的体感振动的振动驱动器以及便携设备。本专利技术的振动驱动器具有:具有线圈及磁铁的一方的固定体;具有上述线圈及上述磁铁的另一方的可动体;相对于上述固定体可动自如地支撑上述可动体的弹性支撑部,通过被供电的上述线圈与上述磁铁的协作,上述可动体相对于上述固定体在振动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上述磁铁相对于上述线圈在该线圈的径向内侧离开地配置,上述弹性支撑部呈在上述可动体的侧方将一端侧固定于上述固定体,并且在上述可动体上固定另一端侧的板状,以悬臂结构能在上述振动方向上往复移动地支撑上述可动体。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便携设备采用安装上述振动驱动器的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下。根据本专利技术,能提供不使尺寸大型化地确保底板的平面性且能给用户带来充分的体感振动的振动驱动器及便携设备。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一的振动驱动器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表示卸下了振动驱动器的罩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振动驱动器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振动驱动器的主要部分结构的纵剖视图。图5是表示卸下了振动驱动器的罩和FPC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在可动体中卸下了平衡块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结构的立体图。图7是从下侧观察图6的可动体的主要部分结构的立体图。图8是用于FPC、线圈支架与弹性支撑体的安装结构的说明的外观立体图。图9是表示振动驱动器的磁回路的图。图10是表示可动体的动作的纵剖视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二的振动驱动器的外观立体图。图12是表示卸下了该振动驱动器的罩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3是该振动驱动器的分解立体图。图14是表示该振动驱动器的主要部分结构的纵剖视图。图15是从下方观察卸下了基板的振动驱动器的图。图16是表示具有振动驱动器的便携设备的一例的图。图中:1、1A—驱动器,10、10A—固定体,11—磁铁,111—第一磁铁,112—第二磁铁,13、13A—基板,15—罩,20、20A—可动体,21—线圈,22、22A—线圈支架,226—基板插入部,23、23A—平衡块,28—加强部件,30、30A—弹性支撑体,31、31A—平衡块固定部,32、32A—支架安装部(可动体固定部),33、33A—板簧部(弹性支撑部),40、40A—FPC(挠性电路板),41—PFC主体,42—连接基板部,43—连结基板部,45—缓冲部件,111a、112a—凹部,131、131A—板主体,133、133A—侧端壁部,152、153—进深侧端部,222、222A—线圈收纳部,222a、281、321、321A—开口,222b、222Ab—基端面部,222c、222Ac—前端面部,222Aa—底面,223—槽部,224、224A—收纳部固定部,226—基板插入部,226A—连接部,228—平衡块被嵌合部,232、232A—弹性体固定部,238—平衡块嵌合部,322、322A—插入孔,331、331A—主面部,333、333A—主面固定部,3332—固定部上面部,3334—固定脚部,601—通信部,602—处理部,603—控制部,604—驱动部,605—接触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一>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一的振动驱动器1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表示卸下了振动驱动器1的罩15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振动驱动器1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振动驱动器1的主要部分结构的纵剖视图。图5是表示卸下了振动驱动器的罩和FPC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在可动体中卸下了平衡块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结构的立体图,图7是从下侧观察图6的可动体的主要部分结构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正交坐标系(X、Y、Z)进行说明。即使在后述的图(也包括用于实施方式二、三的说明的图)中也以共通的正交坐标系(X、Y、Z)表示。在以下中,振动驱动器1的宽度、进深、高度分别是X方向、Y方向、Z方向的长度。另外,将Z方向正侧作为“上侧”、将Z方向负侧作为“下侧”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可动体的侧方”表示以可动体为中心与Z方向正交的放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以可动体为中心的X方向、-X方向、Y方向。振动驱动器1作为振动产生源安装于灵活电话机等便携设备(参照图16A、图16B),实现便携设备的振动功能。振动驱动器1例如通过进行振动,在向用户通知来信息或给予了操作感、临场感的情况下进行驱动。振动驱动器1例如在便携设备中以与用户接触的振动传递面和XY面平行的方式安装。振动传递面例如在便携设备中,在灵活电话机、平板终端的情况下,是触摸面板面,在安装于用户的衣服、手腕等的终端中,是与衣服、手腕接触的外表面(在图16A中为内周面605)。如图1~图4所示,振动驱动器1具备固定体10、可动体20以及弹性支撑体30。固定体10以另一端侧将一端侧作为支点往复移动的方式通过弹性支撑体30与可动体20连结,并支撑可动体20。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体10具有磁铁11,可动体20具有线圈21。即,在振动驱动器1中,采用可动线圈方式的音圈马达(VCM:VoiceCoilMotor)。另外,在振动驱动器1中,也能应用固定体10基于线圈且可动体20具有磁铁的可动磁铁方式的音圈马达。[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振动驱动器,其具有:具有线圈及磁铁的一方的固定体;具有上述线圈及上述磁铁的另一方的可动体;以及相对于上述固定体可动自如地支撑上述可动体的弹性支撑部,通过被供电的上述线圈与上述磁铁的协作,上述可动体相对于上述固定体在振动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该振动驱动器的特征在于,上述磁铁以相对于上述线圈在该线圈的径向内侧离开的方式配置,上述弹性支撑部呈在上述可动体的侧方将一端侧固定于上述固定体且将另一端侧固定于上述可动体的板状,利用悬臂结构以能在上述振动方向上往复移动的方式支撑上述可动体。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2.28 JP 2017-2542181.一种振动驱动器,其具有:具有线圈及磁铁的一方的固定体;具有上述线圈及上述磁铁的另一方的可动体;以及相对于上述固定体可动自如地支撑上述可动体的弹性支撑部,通过被供电的上述线圈与上述磁铁的协作,上述可动体相对于上述固定体在振动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该振动驱动器的特征在于,上述磁铁以相对于上述线圈在该线圈的径向内侧离开的方式配置,上述弹性支撑部呈在上述可动体的侧方将一端侧固定于上述固定体且将另一端侧固定于上述可动体的板状,利用悬臂结构以能在上述振动方向上往复移动的方式支撑上述可动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驱动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体具有可动自如地收纳上述可动体的矩形的壳体,上述可动体在自由端侧具有缓冲部件,在进行往复移动时,该缓冲部件与上述壳体的顶面部以及底面部接触,对接触时的冲击进行缓和,并向上述顶面部以及上述底面部传递振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驱动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支撑部具有上述弹性支撑部在上述可动体中进行固定的固定端侧的基端面和板状的主面部,该主面部在与固定体的端面部之间,与振动方向相交并且沿上述壳体的长边方向配置,其中,该固定体的端面部与该基端面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桥勇树坂口和隆北村泰隆下村重幸荻原裕树
申请(专利权)人: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