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杜经纬专利>正文

活塞杆兼作储气罐的脚踏式气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5125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活塞杆兼作储气罐的脚踏式气筒新结构.该结构的特点是在活塞中间部位装上一只单向阀,并且加大了活塞杆直径与气缸直径的比例.利用活塞杆内孔空间作为储气之用,从而提高了充气压力.(*该技术在199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一种用来对各种车胎充气的脚动工具。现有的脚踏气筒主要有上架、底架、脚踏板、气缸、气缸盖、“O”型密封卷、储气罐、气筒胶管组成。当充气者给车胎充气时,用脚踩动脚踏板,上架就向下方移动,同时推动活塞杆、活塞沿气缸向下运动。由于“O”型密封圈的密封作用,气缸内气体压力增大,气体经过单向阀进入与气缸串联的储气罐内。不断地踩动脚踏板、储气罐内气压不断增高,压力气体通过与储气罐连接的气筒胶管进入被充气的车胎内。但有这样一个问题,脚踏式气筒的储气罐一般由底盘和圆筒组成,因此体积较大,并且加工比较费工费料。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取代储气罐,它不但性能与原储气罐相同,并且使脚踏式气筒体积减小,重量减轻,节约材料,成本降低。技术是这样实现的用管材加工成活塞杆,活塞杆一头采用M27×1外螺纹与活塞连接,并在活塞中间位置装上一只单向阀;活塞杆另一头采用M23×0.75内螺纹与活塞杆接头连接。这样就利用了活塞杆内孔空间作为储气之用。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纵向剖视图。图2、图3是局部放大图。下面结合图1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结构及工作情况。当充气者给车胎充气时,用脚向下踩动脚踏板〔7〕,由于脚踏板〔〔7〕与上架〔6〕连接,上架〔6〕就以轴〔2〕为圆心作顺时针圆弧运动。安装在上架〔6〕上的轴〔5〕受到一个以轴〔2〕为圆心的切向分力,通过活塞杆接头〔4〕上的台阶推动活塞杆〔8〕、活塞〔13〕沿气缸〔10〕内壁向下运动。由于气缸〔10〕底部是和气缸底板〔11〕焊接封闭的,所以气缸〔10〕右腔气压升高。此时“O”型密封圈〔16〕在气压作用下,向活塞〔13〕槽左侧移动,并与气缸〔10〕内壁紧贴,此时气缸〔10〕右腔形成一个封闭空间。当活塞〔13〕继续沿气缸〔10〕内壁向下运动,气缸〔10〕右腔容积减小,右腔内气体被压缩。当气压升高到大于弹簧〔14〕对钢珠〔12〕的预压紧力时,气体顶开钢珠〔12〕,由阀体〔15〕中心孔进入活塞杆〔8〕内腔。当活塞〔13〕右侧沿气缸〔10〕运动到和气缸底板〔11〕相碰时,充气者即停止对脚踏板〔7〕施力,并把脚向上抬起,这时上架〔6〕在弹簧〔3〕力作用下自然复位。在复位过程中,活塞〔13〕、活塞杆〔8〕沿气缸〔10〕内壁向左上方运动,此刻钢珠〔12〕在弹簧〔14〕力和活塞杆〔8〕内腔气体压力作用下,紧紧贴住阀体〔15〕上的锥孔,使活塞杆〔8〕内腔压力气体出不来,因而在右腔形成真空,此时外部空气就由气缸盖〔9〕与活塞杆〔8〕的配合间隙进入气缸〔10〕左腔,再由气缸〔10〕左腔通过活塞〔13〕与气缸〔10〕内壁的配合间隙及活塞〔13〕底面的4个φ3的孔进入右腔。当活塞〔13〕左侧面运动到与气缸盖〔9〕内壁相碰时,复位过程即完成。充气者再用脚踩脚踏板〔7〕沿逆时针方向运动,周而复始。这样活塞杆〔8〕内腔气压越来越高,高压气体通活塞杆接头〔4〕和活塞杆接头〔4〕以M5×1螺纹连接的气筒胶管(图中未画出)注入被充气的车胎内。本实例气缸有效工作容积为V气=R2πL=( 4/2 )2×3.14×10.5=131cm3储气罐容积为V储=R2πL=( 2.2/2 )2×3.14×12=45cm3V气V储=2.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活塞杆兼作储气罐的脚踏式气筒,其结构特征是:a 活塞杆〔8〕内孔空间作为储气之用,b 与活塞杆〔8〕连接的活塞〔13〕中间位置装有一只单向阀。

【技术特征摘要】
1.活塞杆兼作储气罐的脚踏式气筒,其结构特征是a活塞杆[8]内孔空间作为储气之用,b与活塞杆[8]连接的活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经纬
申请(专利权)人:杜经纬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