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保护电路
本技术属于工业电子领域,具体涉及工业机器人上伺服驱动器的保护技术。
技术介绍
在伺服电机控制技术中常采用电机驱动模块IPM对电机的运行进行控制。但是,当伺服电机在高速运转状态突然停车时,作为感性负载的电机将产生再生电压,并在IPM的电源P、N端之间形成高压,对IPM造成冲击。当再生电压过高时,将致使IPM损坏,从而失去控制能力。显然,现有技术伺服电机控制存在着电机驱动模块IPM易被再生电压损害,从而失去控制能力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保护电路。本技术包括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Q1、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Q2、第三N沟道场效应管Q3、MCU、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所述的MCU的第11脚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六电阻R6的一端连接,MCU上的第12脚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MCU上的第13脚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MCU上的第21脚与第三N沟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Q1)、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Q2)、第三N沟道场效应管(Q3)、MCU、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所述的MCU的第11脚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六电阻(R6)的一端连接,MCU上的第12脚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MCU上的第13脚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MCU上的第21脚与第三N沟道场效应管(Q3)栅极连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伺服电机驱动器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Q1)、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Q2)、第三N沟道场效应管(Q3)、MCU、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所述的MCU的第11脚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六电阻(R6)的一端连接,MCU上的第12脚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MCU上的第13脚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MCU上的第21脚与第三N沟道场效应管(Q3)栅极连接,MCU上的第22脚与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Q2)栅极连接,MCU上的第23脚与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Q1)栅极连接,MCU上的第14脚与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Q1)源极、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MCU上的第15脚与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Q2)源极、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MCU上的第16脚与第三N沟道场效应管(Q3)源极、第九电阻(R9)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一端接+5V电压,第二电阻(R2)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明煜,顾群,陈建冬,黄健,黄继业,何志伟,曾毓,吴占雄,李芸,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威尔曼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