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536316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6 18: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公开了发动机冷却装置,包括壳体、进液管和出液管,壳体内固定连接有通液管,通液管分为冷却部、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壳体的上端面开设有开口,壳体的上端面一侧铰接有L形的盖板,盖板包括水平段和与水平段铰接的竖向段,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卡槽,竖向段靠近壳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与第一卡槽配合的第一凸块,水平段远离壳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凸块,壳体上位于第一卡槽的相对面的侧壁开设有与第二凸块配合的第二卡槽;冷却部靠近水平段的端部开设有多个排液口,排液口上固定连接有冷却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降低了倒出冷却液的难度,可快速倒出冷却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冷却装置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具体涉及发动机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发动机作为工程机械的动力来源,是动力系统的主要部件,工程机械的冷却通常采用水冷的方式,水冷系统包括节温器、水泵、散热器、散热风扇以及冷却介质等,冷却介质在发动机和散热器之间循环,将发动机的热量带到散热器进行散热。目前,在整个冷却系统使用前,先要将冷却介质如冷却液注入到散热器中,对散热器内部进行检测,以便确保散热器安装在冷却系统内时正常工作。现有的散热器包括壳体、散热板、进液管、出液管和通液管,通液管的横截面呈S形结构。当检测工作完成时,需要将散热器内部的冷却液倒出,以便后期的存放和出售,但是现在冷却液一般通过进液管和出液管的端部流出,由于通液管内的结构弯曲复杂,不易倒出里面的冷却液,且倒出速度很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意在提供发动机冷却装置,降低了倒出冷却液的难度,可快速更换冷却液。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发动机冷却装置,包括壳体、进液管和出液管,壳体的一侧竖向设置有多组散热片,多组散热片之间等间距排列,进液管、出液管和散热片位于同一平面,进液管位于壳体的下侧,出液管位于壳体的上侧,进液管和出液管错开设置,壳体内固定连接有通液管,通液管分为冷却部、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冷却部包括呈U型结构的多组冷却单元,多组冷却单元固定连接,冷却部的出液端通过第一连接管与出液管连通,冷却部的进液端通过第二连接管与进液管连通;壳体的上端面开设有开口,壳体的上端面一侧铰接有L形的盖板,盖板包括水平段和与水平段铰接的竖向段,水平段与壳体的上端面贴合,竖向段与壳体的侧壁贴合,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卡槽,竖向段靠近壳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与第一卡槽配合的第一凸块,水平段远离壳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凸块,壳体上位于第一卡槽的相对面的侧壁开设有与第二凸块配合的第二卡槽;冷却部靠近水平段的端部开设有多个排液口,排液口上固定连接有冷却盖。有益效果:1、本技术中在壳体的上端面开设开口,并且在冷却部靠近壳体上端面开设排液口,当需要将冷却液倒出时,只需将整个壳体反过来,开口和排液口朝下,这样冷却液可以快速的从出液口和排液口中排出,增加了排出点,提高了冷却液倒出的速度。同时,排液口设置在冷却部靠近壳体上端面,当在操作过程中将整个壳体反过来时,排液口处于通液管的低端,利用了液体从高处向低处流的特性,多组冷却单元中的冷却液均可以从排液口处快速排出,降低了冷却液的排出难度。2、本技术中设置盖板,盖板的一端与壳体铰接,盖板的另一端与壳体卡接,便于打开和关闭。同时,在水平段上设置第二凸块,当整个壳体反过来时,通过第二凸块与第二卡槽配合对盖板进行固定,避免盖板下垂而影响操作,并且避免冷却液溅到盖板上。进一步,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内均固定连接有弹性垫,这样使得壳体与盖板之间的连接较牢靠,避免盖板脱开。进一步,排液口与冷却盖螺纹连接,通过两者螺纹连接,使得连接较牢靠,避免其在压力状态下脱开。进一步,壳体下部的横截面形状为倒梯形,壳体下部的拐角处固定连接有L形的固定板和加强板,固定板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加强板包括第三段和第四段,第一段与壳体的下部的拐角处连接,第二段与第三段相互贴合且固定连接,第四段与壳体的侧壁下端面连接,第二段和第三段上均开设有第一安装孔,壳体的侧壁开设有第二安装孔。由于该壳体内部为空心结构,直接在壳体的拐角处开设第一安装孔,降低了壳体拐角处的强度,当壳体搬运过程中,壳体的拐角处磕碰时,壳体的拐角处易出现凹陷或变形。为此,设置固定板和加强板,对壳体的拐角处进行保护,增强壳体拐角处的强度。进一步,水平段的长度大于竖向段的长度,避免盖板的竖向段过长,导致壳体的侧壁无法开设第二安装孔。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发动机冷却装置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全剖视图;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壳体1、散热片2、进液管3、出液管4、冷却部5、第一连接管6、第二连接管7、冷却盖8、水平段9、竖向段10、第一卡槽11、第一凸块12、第二凸块13、第二卡槽14、固定板15、加强板16、第一安装孔17、第二安装孔18。实施例如图1所示:发动机冷却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的形状为长方体,壳体1内部为空心结构,壳体1为金属材料制成,壳体1的前面竖向焊接有多组散热片2,多组散热片2之间等间距排列。壳体1的前面连通有进液管3和出液管4,进液管3位于壳体1前面的下侧右边,出液管4位于壳体1的上侧左边,进液管3和出液管4错开设置。如图2所示,壳体1内设有通液管,通液管分为冷却部5、第一连接管6和第二连接管7,冷却部5包括呈U型结构的两组冷却单元,两组冷却单元一体成型,冷却部5的出液端通过第一连接管6与出液管4连通,冷却部5的进液端通过第二连接管7与进液管3连通,冷却部5的上端开设有两个排液口,排液口上螺纹连接有冷却盖8。壳体1的上端面开设有开口,开口的上方设置有L形的盖板,盖板包括水平段9和竖向段10,水平段9的长度大于竖向段10的长度,水平段9的左端与壳体1铰接,水平段9的右端与竖向段10的上端铰接,水平段9与壳体1的上端面贴合,竖向段10与壳体1右侧的侧壁贴合。壳体1右侧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卡槽11,竖向段10的左侧焊接有第一凸块12,第一凸块12与第一卡槽11配合,水平段9的上端面焊接有第二凸块13,壳体1的左侧开设有第二卡槽14,第二凸块13与第二卡槽14配合,第一卡槽11和第二卡槽14内均粘接有弹性垫。如图1和图3所示,壳体1下部的横截面形状为倒梯形,壳体1下部的拐角处设有固定板15和加强板16,固定板15和加强板16均呈L形结构,固定板15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加强板16包括第三段和第四段,第一段的左端与壳体1的下部的拐角处连接,第二段的右侧与第三段的左侧相互贴合且焊接在一起,第四段与壳体1的侧壁下端面焊接,第二段和第三段上均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7。如图1所示,壳体1的侧壁开设有第二安装孔18。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当检测完成后,用手掰开竖向段10,使得第一凸块12与第一卡槽11分离,人为握住第二凸块13将盖板进行翻转,盖板的上端面与壳体1的左侧相贴合,第二凸块13卡在第二卡槽14内,从而对盖板进行固定。人为将冷却盖8从排液口处拆卸下来,将整个壳体1翻转过来,壳体1的开口朝下,通液管内的冷却液从排液口和出液管4处排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发动机冷却装置,包括壳体、进液管和出液管,壳体的一侧竖向设置有多组散热片,多组散热片之间等间距排列,进液管、出液管和散热片位于同一平面,进液管位于壳体的下侧,出液管位于壳体的上侧,进液管和出液管错开设置,壳体内固定连接有通液管,通液管分为冷却部、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冷却部包括呈U型结构的多组冷却单元,多组冷却单元固定连接,冷却部的出液端通过第一连接管与出液管连通,冷却部的进液端通过第二连接管与进液管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上端面开设有开口,壳体的上端面一侧铰接有L形的盖板,盖板包括水平段和与水平段铰接的竖向段,水平段与壳体的上端面贴合,竖向段与壳体的侧壁贴合,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卡槽,竖向段靠近壳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与第一卡槽配合的第一凸块,水平段远离壳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凸块,壳体上位于第一卡槽的相对面的侧壁开设有与第二凸块配合的第二卡槽;所述冷却部靠近水平段的端部开设有多个排液口,排液口上固定连接有冷却盖。

【技术特征摘要】
1.发动机冷却装置,包括壳体、进液管和出液管,壳体的一侧竖向设置有多组散热片,多组散热片之间等间距排列,进液管、出液管和散热片位于同一平面,进液管位于壳体的下侧,出液管位于壳体的上侧,进液管和出液管错开设置,壳体内固定连接有通液管,通液管分为冷却部、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冷却部包括呈U型结构的多组冷却单元,多组冷却单元固定连接,冷却部的出液端通过第一连接管与出液管连通,冷却部的进液端通过第二连接管与进液管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上端面开设有开口,壳体的上端面一侧铰接有L形的盖板,盖板包括水平段和与水平段铰接的竖向段,水平段与壳体的上端面贴合,竖向段与壳体的侧壁贴合,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卡槽,竖向段靠近壳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与第一卡槽配合的第一凸块,水平段远离壳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凸块,壳体上位于第一卡槽的相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辉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元韩汽车技术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