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33685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6 17: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生物滞留池包括:池本体,内设有土壤层和砾石层,池本体上设有出水口,砾石层位于土壤层的下方,出水口位于砾石层的下方;储水槽,在竖直方向上储水槽的内顶面的高度小于等于砾石层上表面的高度,储水槽与池本体构成U型连通器,砾石层具有厌氧状态和好氧状态且厌氧状态和好氧状态交替出现以去除水中的氮元素;引水件,一端设在土壤层内且另一端设在储水槽内以将储水槽内的水引导至土壤层内。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具有无需能源、无需维护、可靠性高等优点。

A biological detention tank with functions of infiltration, detention, storage, purification, utilization and draina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滞留设施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的生物滞留池,通过植物生长、基质设置和基质内的微生物菌落共同实现对水质的净化功能。但是,在雨季降水量较多时,生物滞留池易被淹没,在旱季降水量少时,植被无法得到充足的降水,这些都对生物滞留池中的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从而影响生物滞留池的设置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该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具有无需能源、无需维护、可靠性高等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所述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包括:池本体,所述池本体内设有土壤层和砾石层,所述池本体上设有出水口,所述土壤层适于种植植物,所述砾石层位于所述土壤层的下方,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砾石层的下方;储水槽,在竖直方向上所述储水槽的内顶面的高度小于等于所述砾石层上表面的高度,所述储水槽具有进水口和排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出水口相连,所述排水口与市政排水管相连,其中,所述储水槽与所述池本体构成U型连通器,所述砾石层具有厌氧状态和好氧状态且所述厌氧状态和所述好氧状态交替出现以去除水中的氮元素;引水件,所述引水件的一端设在所述土壤层内且另一端设在所述储水槽内以将所述储水槽内的水引导至所述土壤层内。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具有无需能源、无需维护、可靠性高等优点。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的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池本体与水平方向平行的截面面积由下至上逐渐增大,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池本体的最下端,在竖直方向上所述进水口的高度小于所述出水口的高度,所述排水口通过连管与所述市政排水管相连,所述连管由所述排水口至所述市政排水管向下倾斜延伸。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设所述储水槽的容积为W、所述池本体的汇水面积为F、平均降雨量为H、径流系数为Φ、单次最大降雨量占总降雨量的比例系数为K,则W=10ΦHFK。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引水件至少包括位于所述土壤层内的第一段、位于所述储水槽内的第三段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三段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成螺旋状盘绕在所述土壤层内,所述第三段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所述储水槽的内底面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引水件为包芯棉线绳。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池本体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过口,所述储水槽上表面设有第二过口,所述第一过口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过口的高度,所述第一过口与所述第二过口通过套管相连,所述引水件穿过所述第一过口、所述第二过口和所述套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还包括溢水管,所述溢水管的上端具有溢流口且下端与所述储水槽连通,所述池本体内设有吸水覆盖层,所述吸水覆盖层覆盖在所述土壤层的上方,所述溢水管的上端向上伸出所述吸水覆盖层。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池本体内还设有陶粒填料层,所述陶粒填料层位于所述土壤层与所述砾石层之间,所述陶粒填料层与所述土壤层之间设有第一土工布层,所述陶粒填料层与所述砾石层之间设有第二土工布层。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池本体内还设有铁板层,所述铁板层上设有漏水孔,所述铁板层位于所述砾石层的下方,所述铁板层与所述池本体的底壁间隔开以在两者之间形成出水腔,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出水腔连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储水槽内底面设有沉淀槽,所述沉淀槽位于所述溢流口的正下方。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的剖视图。附图标记:生物滞留池1、池本体100、土壤层110、砾石层120、出水口131、第一过口132、吸水覆盖层140、陶粒填料层150、第一土工布层161、第二土工布层162、铁板层170、出水腔180、储水槽200、进水口210、排水口220、连管230、第二过口240、沉淀槽250、引水件300、第一段310、第二段320、第三段330、溢水管400、溢流口410、套管500、市政排水管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1。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1包括池本体100、储水槽200和引水件300。池本体100内设有土壤层110和砾石层120,池本体100上设有出水口131,土壤层110适于种植植物,砾石层120位于土壤层110的下方(上下方向如图1中的箭头A所示),出水口131位于砾石层120的下方。在竖直方向上储水槽200的内顶面的高度小于等于砾石层120上表面的高度,储水槽200具有进水口210和排水口220,进水口210与出水口131相连,排水口220与市政排水管2相连。其中,储水槽200与池本体100构成U型连通器,砾石层120具有厌氧状态和好氧状态且所述厌氧状态和所述好氧状态交替出现以去除水中的氮元素。引水件300的一端设在土壤层110内且另一端设在储水槽200内以将储水槽200内的水引导至土壤层110内。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1,通过设置池本体100和储水槽200,使排水口220与市政排水管2相连。这样在降水量较多时可以利用池本体100对降水进行过滤净化,可以利用储水槽200对净化后的降水进行收集和储存,便于提高生物滞留池1的功能性和适用性,便于提高生物滞留池1的应用范围,便于提高生物滞留池1的工作性能。同时,在储水槽200储满水时,可以通过排水口220将水排放到市政排水管2内,避免生物滞留池1内存水过多而淹没生物滞留池1,便于对生物滞留池1进行保护,例如对生物滞留池1内的植物、微生物菌落进行保护,避免池本体100内的生态环境因浸水而遭到破坏,便于提高生物滞留池1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并且,通过在竖直方向上使储水槽200的内顶面的高度小于等于砾石层120上表面的高度,使储水槽200与池本体100构成U型连通器,砾石层120具有厌氧状态和好氧状态且所述厌氧状态和所述好氧状态交替出现以去除水中的氮元素。这样可以便于池本体100与储水槽200构成U型的连通器,在储水槽200内的储水量较多时可以淹没池本体100内的部分砾石层120,使砾石层120形成所述厌氧状态以便于降水中氮的去除,在储水槽200内的储水量较少时可以使部分砾石层120露出水面,使砾石层120处于所述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本体,所述池本体内设有土壤层和砾石层,所述池本体上设有出水口,所述土壤层适于种植植物,所述砾石层位于所述土壤层的下方,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砾石层的下方;储水槽,在竖直方向上所述储水槽的内顶面的高度小于等于所述砾石层上表面的高度,所述储水槽具有进水口和排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出水口相连,所述排水口与市政排水管相连,其中,所述储水槽与所述池本体构成U型连通器,所述砾石层具有厌氧状态和好氧状态且所述厌氧状态和所述好氧状态交替出现以去除水中的氮元素;引水件,所述引水件的一端设在所述土壤层内且另一端设在所述储水槽内以将所述储水槽内的水引导至所述土壤层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本体,所述池本体内设有土壤层和砾石层,所述池本体上设有出水口,所述土壤层适于种植植物,所述砾石层位于所述土壤层的下方,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砾石层的下方;储水槽,在竖直方向上所述储水槽的内顶面的高度小于等于所述砾石层上表面的高度,所述储水槽具有进水口和排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出水口相连,所述排水口与市政排水管相连,其中,所述储水槽与所述池本体构成U型连通器,所述砾石层具有厌氧状态和好氧状态且所述厌氧状态和所述好氧状态交替出现以去除水中的氮元素;引水件,所述引水件的一端设在所述土壤层内且另一端设在所述储水槽内以将所述储水槽内的水引导至所述土壤层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本体与水平方向平行的截面面积由下至上逐渐增大,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池本体的最下端,在竖直方向上所述进水口的高度小于所述出水口的高度,所述排水口通过连管与所述市政排水管相连,所述连管由所述排水口至所述市政排水管向下倾斜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设所述储水槽的容积为W、所述池本体的汇水面积为F、平均降雨量为H、径流系数为Φ、单次最大降雨量占总降雨量的比例系数为K,则W=10ΦHFK。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水件至少包括位于所述土壤层内的第一段、位于所述储水槽内的第三段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三段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成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海峰郭宏凯陈正侠刘滋菁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