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国庆专利>正文

一种下颈椎脱位前路复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523454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6 16: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提供了一种下颈椎脱位前路复位装置,包括:横杆;第一复位组件,其上端活动套设于所述横杆上,所述第一复组件下端设置有第一复位板,所述第一复位板一端固设有第一椎间固定板;第二复位组件,其活动纵向插设于所述横杆端部,所述第二复组件下端设置有第二复位板,所述第二复位板一端固设有第二椎间固定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第一复位板以及第二复位板设计,增加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撑开力度;通过设计着力点更接近关节脱位处,进而更容易纵向撑开绞索关节;通过齿轮移动控制,更能安全精确控制脱位椎体移动,降低复位过程中对脊髓的二次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颈椎脱位前路复位装置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下颈椎脱位前路复位装置。
技术介绍
颈椎前路手术在临床应用广泛,椎间撑开器是颈椎前路手术的必备工具,可以将狭窄的椎间隙撑开,便于切除突入至椎管内的椎间盘及骨赘。然而,目前临床使用的椎间撑开器只有纵向撑开椎间隙的作用,不具备纠正椎体间前后脱位的功能。实际上,颈椎外伤等原因所致的椎间关节脱位并不少见,手术中复位困难,有时不得不融合于畸形位,或者再行颈后路手术切除小关节以完成复位;此外,复位后有再脱位的趋势,常难以保持正常对位,在进行内固定的过程中常造成复位丢失。这些问题均与目前所使用的工具不具备复位及维持复位的功能有关。外伤性下颈椎脱位常伴单侧或双侧关节突绞锁、椎间盘破裂突出,脊髓或/和神经根受压损伤。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每种手术入路各有优缺点,至于哪种手术入路更好,尚存在争议。前路手术能够彻底减压,充分解除脊髓前方的压迫,恢复颈椎正常的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但前路手术对于后方关节突绞锁的复位能力较差。后路手术可以更好地解决关节突绞锁,但不能更好的处理突出椎间盘,解决脊髓压迫。前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颈椎脱位前路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杆;第一复位组件,其上端活动套设于所述横杆上,所述第一复组件下端设置有第一复位板,所述第一复位板一端固设有第一椎间固定板;第二复位组件,其活动纵向插设于所述横杆端部,所述第二复组件下端设置有第二复位板,所述第二复位板一端固设有第二椎间固定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颈椎脱位前路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杆;第一复位组件,其上端活动套设于所述横杆上,所述第一复组件下端设置有第一复位板,所述第一复位板一端固设有第一椎间固定板;第二复位组件,其活动纵向插设于所述横杆端部,所述第二复组件下端设置有第二复位板,所述第二复位板一端固设有第二椎间固定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颈椎脱位前路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复位组件包括:横向移动套,其活动套设于所述横杆上;第一复位杆,其上端固设于所述横向移动套侧端,所述第一复位板固设于所述第一复位杆下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颈椎脱位前路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述横杆一端固设有纵向移动套,所述第二复位组件包括第二复位杆,所述第二复位杆活动插设于所述纵向移动套内,所述第二复位板固设于所述第二复位杆下端。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下颈椎脱位前路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上端面上设置有第一移动齿,所述横向移动套上活动插设有第一转动齿轮,所述第一转动齿轮与所述第一移动齿相啮合。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下颈椎脱位前路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移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庆马维虎王扬
申请(专利权)人:李国庆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