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脱位前路复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77505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9 05: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传统颈椎双侧关节突关节脱位手术方法为采用后路开放复位、减压和内固定融合术,目前尚无适合的复位器械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颈椎脱位前路复位器,由椎体钉、撑开复位系统和附件组成,椎体钉(1)三枚,撑开复位系统由套筒(21)三个、撑开杆(22)、提拉杆(23)、涡轮(24)组成,附件由颈椎撑开钉螺丝刀、转换头和双螺钉套筒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颈椎脱位前路复位器,器械的设计与应用将避免后路复位技术所带来的并发症,降低复位过程中对脊髓二次打击伤的风险,使颈前路复位融合技术成为简单、安全、可靠易行的常规手术技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颈椎双侧关节突关节脱位行前路立体复位器械。
技术介绍
急性双侧关节突脱位是常见的脊柱损伤,其损伤特征是在屈曲损伤时后柱小关节出现跳跃后交锁脱位,并引起前方椎间盘破裂,上下位椎体间脱位。由于后方颈椎关节突呈 “背靠背”交锁畸形,使得复位非常困难。治疗首选方法是X线监测下持续颅骨牵引复位,尽可能恢复颈椎正常序列。但文献报道复位成功率仅约22 %,因此大部分患者仍需要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而且过度牵引可能导致脊髓损伤加重及软组织牵拉伤,后期颈椎仍遗留颈椎不稳症状。(Ikars W, Fazl M. Prediction of stability of cervical spine managed in the halo vest and indications for surgical intervention. Neurosurgl990 ;72 :426 432.)传统颈椎双侧关节突关节脱位手术方法为采用后路开放复位、减压和内固定融合术。术中可在直视下复位,如果复位困难,可将脱位交锁的上关节突作部分切除,用钝骨膜剥离器伸入小关节间隙,在牵引下缓慢撬拨使之复位。但双侧小关节脱位不仅后柱软组织损伤,而且往往伴有前纵韧带,后纵韧带以及椎间盘的损伤。因此后方手术入路复位可能导致已经损伤破裂的椎间盘突出,甚至脱入椎管内,产生脊髓二次打击损伤引起患者神经功能症状的恶化。文献报道双侧关节突关节脱位合并椎间盘突出再次挤压脊髓损伤的发生率约7% 42%。此外后路复位固定缺乏简单有效的固定手段,往往需要固定多个节段,小关节面面积小,融合后缺乏可靠的骨性融合,容易引起中远期颈椎后凸畸形,颈部僵硬不适等,部分患者合并前、中柱不稳,仍需实施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因此效果并不理想。前路切开复位治疗双侧关节突关节脱位与后路切开复位相比,它具有以下优点 术中先行切除脱位节段椎间盘,可以避免复位过程中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对脊髓造成二次打击伤;脱位节段椎体间融合可以获得更坚强可靠的骨性融合及提高融合率;手术仅需融合一个节段,可以明显减少对颈椎功能的远期影响;前路钢板可对前柱的有效固定支撑可以避免后凸畸形的发生。前路复位的优点显而易见,但由于复位困难主要由于后方小关节交锁引起,一直以来临床缺乏有效手段来实施后方小关节解锁。曾有人采用经前路复位,术中骨膜剥离器伸入椎间隙,以下位椎体作为杠杆支点,逐渐加大撬拔力量,用手指推压脱位的椎体使之复位。但此复位法操作过于盲目,可能对脊髓造成更严重的二次打击伤。近年来有许多临床工作者尝试使用Caspar撑开器进行前路复位。Caspar撑开器是颈前路常规用以撑开椎间隙器械,如图1所示,由两个椎体钉和撑开器组成,术中用椎体钉固定脱位节段椎体钉,利用椎体钉对椎体切实可靠的抓持作用,利用撑开杆对脱位间隙进行持续缓慢牵引,利用椎体钉末端成角使脊柱后柱获得牵张撑开力,使小关节逐渐获得” 解锁”后获得复位,同时由于撑开过程缓慢持续进行,大大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但由于复位时缺乏立体力量复位,若不能复位术中仍需要对上位节段椎体进行机械推挤或牵引头颅进行复位,增加了脊髓二次打击伤的风险,此外由于缺乏有效脊柱中柱撑开技术,使得脊柱后柱获得张开力有限从而限制交锁的小关节“解锁”,显著降低了手术复位成功的可能,此技术应用仍明显受到限制。目前尚无适用于颈椎双侧关节突关节脱位行前路立体复位器械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的、可靠的、适用于颈椎脱位前路的立体复位手术器械。本专利技术在传统Caspar撑开器的基础上,对椎体钉杆增加涡轮式关节,以达到对中后柱成角撑开,使后柱交锁小关节松解复位,达到颈椎脱位复位简单易行的目的;同时在实施脱位复位过程中,将所有机械力量均采用了螺纹旋转推进方式缓慢施加,避免了瞬间机械力量的冲击,以避免脊髓受到二次打击伤,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为增加复位时器械对椎体的抓持力,采用并行双钉设计,同时对相邻两节段椎体均进行固定。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颈椎脱位前路复位器,由椎体钉、撑开复位系统和附件组成,椎体钉共3枚,每个椎体钉头端带12mm 16mm长度螺纹,优选14mm长度螺纹,尾端带螺纹以固定锁定螺帽。撑开复位系统由套筒3个、撑开杆、提拉杆、涡轮组成。套筒一个直接连接于撑开杆末端,另两个套筒固定于提拉杆,然后将提拉杆固定于涡轮,涡轮连接到撑开杆。撑开复位系统还包括1个旋钮,通过该旋钮转动,将撑开杆缓慢撑开。附件由颈椎撑开钉螺丝刀、转换头和双螺钉套筒组成,颈椎撑开钉螺丝刀用以攻入椎体钉,连接转换头后可为内六角螺丝刀,用以转动提拉杆和涡轮。双螺钉套筒用于将一枚椎体钉垂直固定于再上一节段椎体并平行于上位椎体上的椎体钉。附件均与撑开复位系统设计配套使用。临床使用时,先用颈椎撑开钉螺丝刀将1枚椎体钉垂直固定于脱位节段下位椎体,另取1枚椎体钉垂直固定于上位椎体,使用附件中的双螺钉套筒将另一枚椎体钉垂直固定于再上一节段椎体并平行于上位椎体上的椎体钉。使用涡轮调节作用将撑开复位系统套入三枚椎体钉,螺钉末端使用锁定螺帽将撑开杆套筒固定于椎体钉。用套筒连接转换头, 转动涡轮并缓慢撑开至成角度固定的椎体钉接近于平行后透视,根据透视定位转动提拉杆将脱位上节段椎体复位至正常序列。本专利技术可按需制成不同规格型号。本专利技术的颈椎脱位前路复位器,器械的设计与应用将避免后路复位技术所带来的并发症,降低复位过程中对脊髓二次打击伤的风险,使颈前路复位融合技术成为简单、安全、可靠易行的常规手术技术。附图说明图1是Caspar撑开器撑开复位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复位器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复位器侧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带锁定螺帽椎体钉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颈椎撑开钉螺丝刀的结构示意图。4图6是本专利技术转换头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双螺钉套筒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符号说明1、椎体钉;撑开复位系统21、套筒,22、撑开杆,23、提拉杆、24、涡轮;3、锁定螺帽;4、旋钮。具体实施例方式现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并不仅限于此。实施例1 一种颈椎脱位前路复位器,如图2、3所示,包括三枚椎体钉及一个撑开复位系统组成,每个椎体钉1头端带14mm长度螺纹,尾端带螺纹以固定锁定螺帽3 (如图4所示)。 撑开复位系统由套筒21三个、撑开杆22、提拉杆23、涡轮M组成。套筒一个直接连接于撑开器末端,另两套筒固定于提拉杆,然后将提拉杆固定于涡轮,涡轮连接到撑开杆。通过旋钮4转动进行撑开杆缓慢撑开。附件如图5、6和7所示,由颈椎撑开钉螺丝刀,转换头,双螺钉套筒组成。颈椎撑开钉螺丝刀用以攻入椎体钉,连接转换头后可为内六角螺丝刀,用以转动提拉杆和涡轮。使用时用颈椎撑开钉螺丝刀将1枚椎体钉垂直固定于脱位节段下位椎体,另取1 枚椎体钉垂直固定于上位椎体,使用附件中的双螺钉套筒将另一枚椎体钉垂直固定于再上一节段椎体并平行于上位椎体上的椎体钉。使用涡轮调节作用将撑开复位系统套入三枚椎体钉,螺钉末端使用锁定螺帽将撑开杆套筒固定于椎体钉。用套筒连接转换头,转动涡轮并缓慢撑开至成角度固定的椎体钉接近于平行后透视,根据透视定位转动提拉杆将脱位上节段椎体复位至正常序列。实施例2 如患者为体型高大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海龙叶晓健袁文谭俊铭洪正华李家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