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泵的喷墨记录装置及用于该装置的泵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51782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装有泵驱动扭矩小、管寿命长的管式泵的高可靠性喷墨记录装置。喷墨记录装置所设的泵15装有带挠性的管103和架载管预定部分的导轨106。挤压管103使之变形的至少一个辊105、当辊正向旋转时挤压管、当辊反向旋转时由杆107支撑而使挤压得以缓和。杆107由弹簧108的作用使辊压接在挤压管的方向上。(*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从喷嘴喷出油墨并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喷墨记录装置,特别是涉及设置在将油墨供给到喷嘴的油墨供给通道或从喷嘴排出油墨的油墨排出通道的一部分上的泵的结构。以往,提出了很多恢复装置,它是用来在喷墨记录装置中,当喷嘴附近油墨粘度增大、或者喷嘴内混入气泡时,使喷墨头恢复正常状态的。已知方案是在这样的恢复装置中设置这种机构,即,用一个帽盖住喷嘴,驱动设置在与帽连通的油墨排出通道中的泵,利用泵产生的压力(负压),从喷嘴吸入、排出油墨。另外,为了从油墨槽将油墨供给到喷嘴中,在连接油墨槽和喷嘴的油墨供给通道中设置一个泵,利用泵产生的压力供给油墨的供给装置也是公知的。一种用于这样的恢复装置、供给装置中的泵,它设有沿导轨被安装成圆弧状的挠性管、支撑向上述挠性管加压的辊的旋转体,也曾提出过利用管道的变形产生压力的管式泵。借助在这样的管式泵中转动旋转体,使辊一边顺次挤压挠性管,一边移动,从而使管内产生压力。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6-286158号中公开了正向转动旋转体时辊压紧管,逆向转动旋转体时辊对管挤压的力减弱的管式泵。该管式泵的辊轴嵌入在被设置在旋转体上的长孔里,根据旋转体的旋转方向决定辊轴的位置向旋转体的哪个端部移动。由于从该长孔的各端部到旋转体的中心的距离不同,因而形成辊每次改变旋转方向地进退。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4-261864号中公开了一种通过弹簧将辊弹压到管上,管由于该弹簧的压力而变形、并由此产生压力的管式泵。但是,上述的管式泵会产生下列问题(1)在特开平6-286158号公报所展示的泵中,辊挤压管的量(侵入量)会对从旋转体中心到长孔一端的辊轴的距离、辊外径、放置管所用圆弧形导轨的形状以及管的壁厚以至上述构件的安装精度产生影响。因此,要考虑到上述构件的尺寸精度和组装精度,即使采用公差不是最好的构件也必须在辊挤压部分的管内不产生空间(将管完全压紧)。为此,选用功率大的大型电动机,以便根据构件精度和安装精度所形成的辊侵入量误差,使得即使在侵入量向大的一侧偏移时也不会造成驱动旋转体的电动机扭矩不够。因此,不仅从成本看,从印字机的小型化来看也是不利的。(2)特开平4-261864号公报所展示的管式泵由于它的结构是用弹簧压接挤压管的辊,因而可防止驱动泵的扭矩增大。但由于这种管式泵的辊经常压接弹簧,挤压在管上,这就产生了下述问题。即当辊挤压到正处于圆弧形导轨上的管时,经常会对管加压而使管处于变形状态。在此状态下辊长时间放置时管要产生塑性变形或管劣化破损等问题。因此,有必要让泵在非动作时使辊停在离开导轨上的管的位置。所以,为把握好辊的位置(泵的相位),有必要设置例如光电传感器之类的检测器。辊和光电传感器等检测机构的增加又会带来成本的上升和泵尺寸的增大。本专利技术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不管管和泵的其他构件在零件精度或安装精度上有某些误差都能使驱动泵的力较小,因此驱动泵的电动机扭矩也能较小,而且管的寿命也长的管式泵。进而,提供一种装备有这种管式泵的高可靠性喷墨记录装置,其可达到体积小而产生的负压高,可使记录头可靠地恢复位置。本专利技术的喷墨记录装置,它具有设置在向喷嘴供给油墨的供墨通路或者从喷嘴排出油墨的排墨通路上的、由旋转体上装配的辊顺次挤压挠性管而使之变形产生压力的泵。此种泵具有以下特征。即挠性管的一部分放置在圆弧形导轨上,由导轨和辊相挟而使挠性管变形。辊由支持旋转体转动的杆来支持其移动,例如在杆上设有槽使辊轴插入这个槽中,辊就可沿着槽在槽的两端之间移动。由于槽在旋转体的圆周方向上呈倾斜状,所以使辊可沿旋转方向相当于放置在导轨上的管而进退。这就使说,旋转体沿正向旋转时辊处于挤压管的第一位置;旋转体沿反向旋转时辊移动到对管的挤压力较缓和的第二位置。由于采用了例如螺旋弹簧压接机构,杆可压接到导轨一侧,因而管可由弹簧的弹力而被处于第一位置的辊所挤压。这样,由于辊挤压管的量(侵入量)由弹簧的弹力所决定,因而可防止因构件精度或安装精度的误差而造成泵驱动扭矩的增大、成为低驱动扭矩泵。旋转体沿正向转动时,辊移动到第一位置,顺次挤压管而使管内产生压力。停泵时在旋转体停下来后,使之沿反向旋转一定量地使辊移动到第二位置。辊处于第二位置时,采用杆抑制机构使弹簧压接的杆不再过多转动。这样就可解除辊对管的挤压力,辊处于轻微接触管的状态,由此解决了管的塑性变形和劣化破损的问题。而且没必要为了解决此类问题而设置把握辊位置的检测器。设有2个以上辊,而且设有支撑各辊用的多个杆,至少有一个辊经常处于圆弧形导轨的前面,这样产生的压力会积累,因而从泵效率的观点看是好的,由于辊顺次挤压管而产生的压力不会因辊离开一端的管而返回大气压,可直接增压。但是,如果设有辊处于在离开导轨上的管时可使管闭合的阀,那么即使只有一个辊也可使泵具有良好的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适合使用本专利技术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概略构成的斜视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喷墨记录装置中的管式泵的一个实施例构成的分解斜视图。图3是表示图2实施例中的管式泵主要部分的斜视图。图4是图2所示管式泵的杆107的部分剖面图,辊105处于待避位置,且离开导轨106A处于停止状态。图5是图2所示管式泵的杆107的部分剖面图,表示泵在产生负压的方向上处于旋转状态。图6是图2所示管式泵的杆107的部分剖面图,表示泵在产生负压的方向上处于旋转状态。图7是图2所示管式泵的杆107的部分剖面图,表示泵处于反转状态。图8是图2所示管式泵的杆107的部分剖面图,表示泵处于反转状态。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管式泵15动作的概略说明图。图10是图2所示管式泵15的阀110从安装面所看到的顶视图,表示辊105处于圆弧形导轨106A的顶部X-后部Y之间的状态。图11是图2所示管式泵15的阀110从安装面所看到的顶视图,表示辊105处于导轨106A的后部Y的状态。图12是图2所示管式泵15的阀110从安装面所看到的顶视图,表示辊105处于离开导轨106A的状态。图13是表示图2所示管式泵的旋转与辊以及阀动作关系的时间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其他实施例中管式泵从侧面所看到的剖面图。图15是图14的AA剖面图,表示辊205处于动作位置的状态。图16是图14的AA剖面图,表示辊205处于待避位置的状态。(对装置的概略说明)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先参照图1到图3以及图9,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的喷墨记录装置进行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概略图。记录头11(示于图9)搭载在托架12上,在导轨轴14引导下由托架电动机13通过传送带带动使之移动。帽17是为了进行记录头11的喷嘴11A(示于图9)的压顶的。帽17与作为管式泵15的构成组件的挠性管103相接。管式泵15由泵电动机18驱动。图9为表示管式泵15动作的概略说明图。管103形成排墨通路,其一端与帽17相接;另一端与废墨罐30相接。借助使旋转板104以轴104A为中心沿箭头a方向旋转,带动辊105沿b方向旋转,同时对托在圆弧形导轨106A上的管103顺次加压。这样管就变形,由管103内产生的负压通过帽来抽吸喷嘴11A中的油墨,不用的油墨被排到废墨罐中。虽然在本实施例中还说明了在一个排墨通路的一部分上设置泵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对连接供墨罐和记录头11的供墨通路所设的泵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喷墨记录装置,它具有设置在向喷嘴供油墨的供墨通路或者从喷嘴排出油墨的部分排墨通路、由旋转体上装配的辊顺次挤压挠性管而使之变形产生压力的泵,其特征在于:设有带有如下构件的泵,即 装载部分挠性管的圆弧形导轨, 在沿上述旋转体的旋转方向、挤压上述管的第一位置和将加在上述管上的挤压力缓和下来的第二位置,将上述辊可移动地支撑同时可旋转地安装在上述旋转体上的杆, 将上述杆压接在上述导轨一侧的压接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冈笃
申请(专利权)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