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针刺装置及带有该防针刺装置的穿刺针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501906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3 04: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针刺装置及带有该防针刺装置的穿刺针,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管暴露引起的污染、感染及扎伤的问题,具有安装方便、操作简单、可有效避免针尖刺伤医护人员或他人、减少针尖暴露所带来污染和感染的效果;其技术方案为:包括软管、针柄、针管、内圆锥针管、接头保护套、止流夹和防针刺装置,所述防针刺装置包括十字型的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所述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相互扣合且内部形成中空的容纳腔,扣合之后的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两侧留有缝隙;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的一端通过锁扣相连。

An anti-needling device and a puncture needle with the anti-needl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针刺装置及带有该防针刺装置的穿刺针
本技术产品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针刺装置及带有该防针刺装置的穿刺针。
技术介绍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医院患有血液传染疾病的患者未隔离治疗,而是与普通患者同一病房。临床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穿刺或血液透析输血穿刺操作时,只是进行简单常规的自我防护如戴手套,并且输液或输血结束后拔针,针头暴露在外,或者直接插入输液袋中,不符合感控要求,造成污染。由于缺乏科学安全的防护设施,临床医护人员在处理拔针或进行清理时容易被针头刺伤,影响医务人员或其他人员的身心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记载,平均每30秒会有一位医护工作者被污染的针头扎伤,每年将近有100万次的针扎伤事故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针刺装置及带有该防针刺装置的穿刺针,具有安装方便、操作简单的效果,可有效解决针管暴露引起的污染、感染及扎伤等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针刺装置,包括十字型的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所述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相互扣合且内部形成中空的容纳腔,扣合之后的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两侧留有缝隙;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的一端通过锁扣相连。进一步的,所述锁扣包括设于上夹持部两侧的挂钩孔和设于下夹持部两侧的挂钩。或者,所述锁扣包括设于上夹持部两侧的挂钩和设于下夹持部两侧的挂钩孔。进一步的,所述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的内侧分别包括相互垂直的横槽和纵槽,横槽和纵槽的截面均呈弧形。进一步的,所述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两侧缝隙呈T型。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穿刺针,包括软管,软管一端通过针柄连接针管,软管另一端连接内圆锥针管,软管上介于针柄与内圆锥针管之间设有止流夹,止流夹与针柄之间安装防针刺装置;所述防针刺装置可沿软管移动。进一步的,所述内圆锥针管端部设有接头保护套。进一步的,所述防针刺装置的容纳腔尺寸与软管相适配。进一步的,所述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两侧的缝隙大于针柄的厚度。进一步的,所述横槽长度大于针柄的横向长度,所述纵槽与横槽相交的其中一端长度大于针管的长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的防针刺装置包括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二者通过锁扣即可快速扣合或打开,安装方便、操作简单,适用于大多数的穿刺针;(2)本技术的防针刺装置在正常穿刺输液或输血时,不需使用,设于止流夹与针柄之间,待穿刺输液或输血结束后,将防针刺装置沿着软管推向前部的针管和针柄,针柄将沿着缝隙进入横槽内卡住,针管便隐藏在防针刺装置内,可有效的避免针尖刺伤医护人员或他人,减少针尖暴露所带来污染和感染,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图1为本技术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防针刺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上夹持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下夹持部结构示意图;其中,1、针管,2、针柄,3、防针刺装置,3-1、上夹持部,3-2、下夹持部,3-3、横槽,3-4、挂钩孔,3-5、挂钩,4、止流夹,5、软管,6、内圆锥针管,7、接头保护套。具体实施方式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正如
技术介绍
所介绍的,现有技术中存在针管暴露引起的污染、感染及扎伤的不足,为了解决如上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防针刺装置及带有该防针刺装置的穿刺针。本申请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图5所示,提供了一种防针刺装置,包括上夹持部3-1和下夹持部3-2,上夹持部3-1和下夹持部3-2均呈十字型。上夹持部3-1和下夹持部3-2扣合在一起,二者内部形成横、纵交叉的容纳腔,容纳腔的横向腔室和纵向腔室的横截面均呈圆形。上夹持部3-1和下夹持部3-2结构相同,二者内侧(靠近彼此一侧)分别包括横槽3-3和纵槽,即横槽3-3之间形成横向腔室,纵槽之间形成纵向腔室。横槽3-3其中一侧的纵槽段长于其另一侧纵槽段。所述上夹持部3-1较短的纵槽段外侧设有挂钩孔3-4,下夹持部3-2较短的纵槽段外侧设有挂钩3-5,通过挂钩3-5插入挂钩孔3-4形成锁扣结构,使上夹持部3-1与下夹持部3-2扣合在一起。扣合在一起的上夹持部3-1与下夹持部3-2位于较长的纵槽段两侧具有缝隙,与此纵槽段相接的横槽侧面也具有缝隙,形成T型结构;横槽3-3另一侧不具有缝隙。或者,设于上夹持部3-1两侧的挂钩和设于下夹持部3-2两侧的挂钩孔3-4形成锁扣结构。本申请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穿刺针,包括软管5、针柄2、针管1、内圆锥针管6、接头保护套7、止流夹4和防针刺装置3。其中,软管5一端通过针柄2连接针管1,软管5另一端连接内圆锥针管6,所述内圆锥针管6端部设有接头保护套7。软管5上介于针柄2与内圆锥针管6之间的设定位置设有止流夹4。正常穿刺输液或输血时,防针刺装置3不需使用,防针刺装置3设于止流夹4与针柄2之间,防针刺装置3采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所述防针刺装置3的上夹持部3-1和下夹持部3-2关于软管5对称安装,并通过锁扣固定。上夹持部3-1和下夹持部3-2内部容纳腔的纵向腔室与软管5尺寸相匹配,纵向腔室相比软管5直径不能过大,过大时防针刺装置3会在软管5上自由滑动,影响正常使用;过小时会影响液体的流动;因此,要求纵向腔室与软管5直径相等或略大于软管5直径,手动推动防针刺装置3时才会移动。所述上夹持部3-1和下夹持部3-2两侧的缝隙大于针柄2的厚度,所述横槽3-3轴向长度大于针柄2的横向长度,横槽3-3内径略大于针柄2最大宽度;上夹持部3-1和下夹持部3-2中较长的纵槽段长度大于针管1的长度。待穿刺输液或输血结束后,将防针刺装置3沿着软管5推向前部的针管1和针柄2,针柄2将沿着缝隙进入横槽3-3内卡住,针管1便隐藏在防针刺装置3内,可有效的避免针尖刺伤医护人员或他人,减少针尖暴露所带来污染和感染,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针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十字型的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所述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相互扣合且内部形成中空的容纳腔,扣合之后的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两侧留有缝隙;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的一端通过锁扣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针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十字型的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所述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相互扣合且内部形成中空的容纳腔,扣合之后的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两侧留有缝隙;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的一端通过锁扣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针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包括设于上夹持部两侧的挂钩孔和设于下夹持部两侧的挂钩。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针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包括设于上夹持部两侧的挂钩和设于下夹持部两侧的挂钩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针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的内侧分别包括相互垂直的横槽和纵槽,横槽和纵槽的截面均呈弧形。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康张建勇李洁刘欣刘月曼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普瑞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