焙烧窑煤气燃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49360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9 1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焙烧窑煤气燃烧系统,包括燃烧器机构、保护机构和底座套筒A,所述底座套筒A的上表面设置有底座套筒B,且底座套筒B与燃烧器外壳固定连接,所述底座套筒A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调节枝杆,且调节枝杆与底座套筒B转动连接,所述调节枝杆的内侧转动连接有调节液压杆;通过设计了安装在燃烧器外壳下表面的底座套筒B、底座套筒A以及底座套筒A内部的调节枝杆便于调节燃烧器外壳的高度,解决了现有的焙烧窑煤气燃烧系统在安装时,由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重量,从而导致安装十分不便,在长期使用之后还易发生脱落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焙烧窑煤气燃烧系统
本技术属于石墨制品制备
,具体涉及焙烧窑煤气燃烧系统。
技术介绍
二次焙烧是指焙烧品浸渍后进行再次焙烧,使浸入焙烧品空隙中的沥青炭化的工艺过程。二次浸渍或三次浸渍后的焙烧也可称为再焙烧。生产体积密度要求较高的石墨电极或接头坯料,生坯焙烧后要用煤沥青或石油沥青进行浸渍及二次焙烧,然后再装入石墨化炉,浸渍后半成品经过二次焙烧再装入石墨化炉的优点是:提高石墨化工序的成品率;降低石墨化工序的电力消耗;大量减少石墨化过程中排出的有害气体,改善生产环境;有利于增加沥青结焦值,提高成品的体积密度。现有的焙烧窑煤气燃烧系统在安装时,由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重量,从而导致安装十分不便,在长期使用之后还易发生脱落,且现有的焙烧窑煤气燃烧系统在不使用时,其燃烧头易受到磕碰损坏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焙烧窑煤气燃烧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焙烧窑煤气燃烧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现有的焙烧窑煤气燃烧系统在安装时,由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重量,从而导致安装十分不便,在长期使用之后还易发生脱落,且现有的焙烧窑煤气燃烧系统在不使用时,其燃烧头易受到磕碰损坏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焙烧窑煤气燃烧系统,包括燃烧器机构、保护机构和底座套筒A,所述底座套筒A的上表面设置有底座套筒B,且底座套筒B与燃烧器外壳固定连接,所述底座套筒A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调节枝杆,且调节枝杆与底座套筒B转动连接,所述调节枝杆的内侧转动连接有调节液压杆。优选的,所述燃烧器机构包括燃烧头、连接法兰、燃烧器外壳和助燃电机,且燃烧头与连接法兰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法兰与燃烧器外壳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所述燃烧器外壳与助燃电机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保护机构包括保护套筒A、保护遮片、保护套筒B和遮片连杆,且保护遮片与保护套筒A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所述遮片连杆与保护套筒B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所述保护遮片与遮片连杆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且保护套筒B套合在保护套筒A的内部,保护套筒B与保护套筒A通过遮片连杆和保护遮片转动连接。优选的,所述底座套筒B与底座套筒A的形状均为半中空圆柱体,且底座套筒B的外径等于底座套筒A内径的零点九倍。优选的,所述保护套筒A的形状为半中空圆柱体,且保护套筒A的一侧设置有圆形孔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设计了安装在燃烧器外壳下表面的底座套筒B、底座套筒A以及底座套筒A内部的调节枝杆便于调节燃烧器外壳的高度,解决了现有的焙烧窑煤气燃烧系统在安装时,由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重量,从而导致安装十分不便,在长期使用之后还易发生脱落的问题。(2)通过设计了安装在燃烧头一侧的保护套筒A以及保护套筒A一侧的保护遮片便于遮盖保护燃烧头,解决了现有的焙烧窑煤气燃烧系统在不使用时,其燃烧头易受到磕碰损坏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底座套筒A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保护套筒A部分侧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保护套筒A;2、燃烧头;3、连接法兰;4、燃烧器外壳;5、助燃电机;6、底座套筒B;7、底座套筒A;8、调节枝杆;9、调节液压杆;10、保护遮片;11、保护套筒B;12、遮片连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焙烧窑煤气燃烧系统,包括燃烧器机构、保护机构和底座套筒A7,底座套筒A7的上表面设置有底座套筒B6,且底座套筒B6与燃烧器外壳4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底座套筒A7的内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调节枝杆8,且调节枝杆8与底座套筒B6通过转轴转动连接,调节枝杆8的内侧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调节液压杆9。为了便于使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燃烧器机构包括燃烧头2、连接法兰3、燃烧器外壳4和助燃电机5,且燃烧头2与连接法兰3通过焊接固定连接,连接法兰3与燃烧器外壳4通过焊接固定连接,燃烧器外壳4与助燃电机5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为了便于提供保护,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保护机构包括保护套筒A1、保护遮片10、保护套筒B11和遮片连杆12,且保护遮片10与保护套筒A1通过转轴转动连接,遮片连杆12与保护套筒B11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保护遮片10与遮片连杆12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且保护套筒B11套合在保护套筒A1的内部,保护套筒B11与保护套筒A1通过遮片连杆12和保护遮片10转动连接。为了便于收缩,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底座套筒B6与底座套筒A7的形状均为半中空圆柱体,且底座套筒B6的外径等于底座套筒A7内径的零点九倍。为了便于提供保护,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保护套筒A1的形状为半中空圆柱体,且保护套筒A1的一侧设置有圆形孔洞。实施例2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焙烧窑煤气燃烧系统,包括燃烧器机构、保护机构和底座套筒A7,底座套筒A7的上表面设置有底座套筒B6,且底座套筒B6与燃烧器外壳4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底座套筒A7的内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调节枝杆8,且调节枝杆8与底座套筒B6通过转轴转动连接,调节枝杆8的内侧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调节液压杆9。为了便于使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燃烧器机构包括燃烧头2、连接法兰3、燃烧器外壳4和助燃电机5,且燃烧头2与连接法兰3通过焊接固定连接,连接法兰3与燃烧器外壳4通过焊接固定连接,燃烧器外壳4与助燃电机5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为了便于提供保护,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保护机构包括保护套筒A1、保护遮片10、保护套筒B11和遮片连杆12,且保护遮片10与保护套筒A1通过转轴转动连接,遮片连杆12与保护套筒B11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保护遮片10与遮片连杆12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且保护套筒B11套合在保护套筒A1的内部,保护套筒B11与保护套筒A1通过遮片连杆12和保护遮片10转动连接。为了便于收缩,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底座套筒B6与底座套筒A7的形状均为半中空圆柱体,且底座套筒B6的外径等于底座套筒A7内径的零点九五倍。为了便于提供保护,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保护套筒A1的形状为半中空圆柱体,且保护套筒A1的一侧设置有圆形孔洞。本技术中的调节液压杆9的型号为QD,其工作原理为液压杆的工作主要依靠机油压力、挺柱体与座孔间隙、气门杆与挺柱间隙及挺柱内止回球阀。液压挺柱刚开始工作时,由于腔内无油压,故挺柱柱塞处在最底部,挺柱与气门间隙较大,气门产生短时异响。随着发动机的运转,在机油压力的作用下,挺柱内柱塞腔内充注油液,柱塞下行,挺柱有效工作长度增加,气门间隙减小。由于挺柱内柱塞所产生的力较小,不能产生压缩气门弹簧的力量,所以当挺柱与气门间隙达到很小时,挺柱不再运动。同时又因挺柱内止回球阀的作用,挺柱柱塞腔内的油压不能迅速排出,使得柱塞保持在原位不动并维持原有长度形成刚性,从而推动气门打开。随着发动机的运转,气门间隙保持一定间隙。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该装置安装完成后,旋转保护套筒A1,由于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焙烧窑煤气燃烧系统,包括燃烧器机构、保护机构和底座套筒A(7),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套筒A(7)的上表面设置有底座套筒B(6),且底座套筒B(6)与燃烧器外壳(4)固定连接,所述底座套筒A(7)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调节枝杆(8),且调节枝杆(8)与底座套筒B(6)转动连接,所述调节枝杆(8)的内侧转动连接有调节液压杆(9)。

【技术特征摘要】
1.焙烧窑煤气燃烧系统,包括燃烧器机构、保护机构和底座套筒A(7),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套筒A(7)的上表面设置有底座套筒B(6),且底座套筒B(6)与燃烧器外壳(4)固定连接,所述底座套筒A(7)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调节枝杆(8),且调节枝杆(8)与底座套筒B(6)转动连接,所述调节枝杆(8)的内侧转动连接有调节液压杆(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焙烧窑煤气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机构包括燃烧头(2)、连接法兰(3)、燃烧器外壳(4)和助燃电机(5),且燃烧头(2)与连接法兰(3)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法兰(3)与燃烧器外壳(4)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所述燃烧器外壳(4)与助燃电机(5)通过螺栓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焙烧窑煤气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机构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秋民纪少飞陈冠兵
申请(专利权)人:平顶山东方碳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