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87000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9 07: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不会导致螺栓的头部以下的长度增大而更有效地防止由歪斜地组装螺栓引起的烧结的螺栓,引导部(12)形成在槽部(14)与锥面(11)的基端侧的面结束位置之间,所述槽部(14)存在于与螺纹部(13)的螺纹槽(13B)相同的螺旋线的延长线上,且以径向的深度比螺纹槽(13B)深的方式形成在螺纹部(13)的前端部,引导部(12)的形状为如下形状,即:以锥面(11)的基端侧的面结束位置与基于槽部(14)的螺旋线的交点为起始端部(12a),从起始端部(12a)向终端部(12b)沿绕螺栓的轴的方向延伸,并且随着从起始端部(12a)向终端部(12b)转移而沿螺栓的轴向扩张,引导部(12)和螺纹部(13)通过使螺纹部(13)的前端部与引导部(12)的终端部(12b)重叠而连续地形成,引导部(12)的区域被设定在从起始端部(12a)起绕螺栓的轴的方向的角度为90~360°的范围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螺栓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汽车部件等的紧固中使用的螺栓。
技术介绍
以往,在将螺栓与螺母等的内螺纹拧紧时,存在由于歪斜地组装螺栓而产生烧结的情况。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了专利文献1所示的那样的螺栓。专利文献1的螺栓在设置有螺纹的轴部的前端突出地形成有引导凸台部。并且,如果该螺栓在进行拧紧时产生倾斜,则利用引导凸台部对倾斜进行修正,因此,能够防止烧结的产生。但是,对于专利文献1的螺栓而言,为了发挥引导凸台部的功能,除了紧固所需的螺纹长度之外,还需要使引导凸台部的长度为公称直径的一半以上,因此,存在螺栓的头部以下的长度增加的倾向。对于该倾向而言,从轻量化的观点、空间的制约来看,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优选的状态。为了解决专利文献1的螺栓的问题,提出了专利文献2所示的那样的螺栓。在专利文献2的螺栓中,设置于轴部的螺纹部的完整螺纹牙的起始端部被设置成以前端螺纹牙的顶点为分界而外侧向前弯曲且内侧向后弯曲的切口形状。该螺栓通过使被设置成切口形状的完整螺纹牙的起始端部捕捉内螺纹,从而对倾斜进行修正,因此,能够防止烧结,而不用增加螺栓的头部以下的长度。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0824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螺栓,从前端侧依次具备锥面、引导部、螺纹部,所述螺栓的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形成在槽部与所述锥面的基端侧的面结束位置之间,所述槽部存在于与所述螺纹部的螺纹槽相同的螺旋线的延长线上,且以径向的深度比所述螺纹槽深的方式形成于所述螺纹部的前端部,所述引导部的形状为如下形状,即:以所述锥面的基端侧的面结束位置与基于所述槽部的螺旋线的交点为起始端部,从所述起始端部向终端部沿绕所述螺栓的轴的方向延伸,并且随着从所述起始端部向所述终端部转移而沿所述螺栓的轴向扩张,所述引导部和所述螺纹部通过使所述螺纹部的前端部与所述引导部的终端部重叠而连续地形成,所述引导部的区域被设定在从所述起始端部起绕所述螺栓的轴的...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11.11 JP 2016-2334691.一种螺栓,从前端侧依次具备锥面、引导部、螺纹部,所述螺栓的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形成在槽部与所述锥面的基端侧的面结束位置之间,所述槽部存在于与所述螺纹部的螺纹槽相同的螺旋线的延长线上,且以径向的深度比所述螺纹槽深的方式形成于所述螺纹部的前端部,所述引导部的形状为如下形状,即:以所述锥面的基端侧的面结束位置与基于所述槽部的螺旋线的交点为起始端部,从所述起始端部向终端部沿绕所述螺栓的轴的方向延伸,并且随着从所述起始端部向所述终端部转移而沿所述螺栓的轴向扩张,所述引导部和所述螺纹部通过使所述螺纹部的前端部与所述引导部的终端部重叠而连续地形成,所述引导部的区域被设定在从所述起始端部起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牧野浩司近藤政孝武居克英二村晃弘西村骏牧骏吾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明道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相关技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