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厦门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协同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设计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475163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9 03: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协同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设计方法及装置,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盖板、基板;盖板面向基板的一面设置有第一容置凹槽,基板面向盖板的一面设置有第二容置凹槽;第一容置凹槽的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一引流件;第二容置凹槽的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二引流件;固定长条的两侧面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三引流件及第四引流件;第一引流件与第二引流件之间成第一角度设置,第三引流件与第四引流件之间成第二角度设置。第一引流件及第三引流件与流体来流方向所成攻角相同;第二引流件及第四引流件与流体来流方向所成攻角相同。应用本技术方案可实现在强化微通道换热性能的同时,具有流动阻力小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协同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设计方法及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通道换热器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协同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设计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微通道换热器具有体积小,换热效果好等优点,特别适用于精密电子设备的换热要求。从几何尺寸上分类,微通道有高深宽比型,扁平型以及横截面宽度和高度相差不大的微通道类型。在高深宽比和扁平型这两种微通道中,底部及侧壁面法线方向的温度梯度分别远大于主流方向的温度梯度。在高度和宽度尺寸相差不大的微通道中,底部和侧壁面法线方向的温度梯度都远大于主流方向的温度梯度。由于微通道内壁面法线方向上的速度分量几乎为零,导致其在整个横截面上的场协同换热同性能较差。因此可以考虑通过在微通道内引入径向、横向流动的方式来增加壁面法线方向上的速度分量,进而提升微通道内对流换热的场协同性能,增大其换热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协同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设计方法及装置,在强化微通道换热性能的同时,具有流动阻力小的优点。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协同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设计方法及装置,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协同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设计方法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盖板、基板;所述盖板面向所述基板的一面设置有第一容置凹槽,所述基板面向所述盖板的一面设置有第二容置凹槽;所述第一容置凹槽的底部设置有多排相互平行的第一引流排,所述的第一引流排由多个第一引流件并排设置;所述第二容置凹槽的底部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引流排相互平行的固定长条;每个所述固定长条之间的间隔处设置有一个第二引流排;所述第二引流排由多个第二引流件并排设置;所述固定长条的两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三引流排、第四引流排;所述第三引流排及第四引流排分别由多个第三引流件及第四引流件并排设置;所述第一引流件与第二引流件之间为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协同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设计方法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盖板、基板;所述盖板面向所述基板的一面设置有第一容置凹槽,所述基板面向所述盖板的一面设置有第二容置凹槽;所述第一容置凹槽的底部设置有多排相互平行的第一引流排,所述的第一引流排由多个第一引流件并排设置;所述第二容置凹槽的底部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引流排相互平行的固定长条;每个所述固定长条之间的间隔处设置有一个第二引流排;所述第二引流排由多个第二引流件并排设置;所述固定长条的两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三引流排、第四引流排;所述第三引流排及第四引流排分别由多个第三引流件及第四引流件并排设置;所述第一引流件与第二引流件之间为第一角度设置,所述第三引流件与第四引流件之间的夹角为第二角度设置;所述第一引流件及第三引流件与流体来流方向所成攻角相同;第二引流件及第四引流件与流体来流方向所成攻角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协同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设计方法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件在其长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引流件在其长度方向上形成第一角度;所述第三引流件在其长度方向上与所述第四引流件在其长度方向上形成第二角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协同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设计方法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度及第二角度的取值范围为25°至9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协同增强换热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设计方法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件和第三引流件与流体来流方向所成攻角在0°~90°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协同增强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伟袁丁郑天清褚旭阳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