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机的着陆吸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470916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9 02:1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无人机的着陆吸能装置包括滑撬组件、斜撑杆组件、减震器装组件,滑撬组件作为缓冲和支撑结构,由滑管或者滑管下方的防磨板接触地面,在落地后由滑撬实现在地面的滑行;斜撑杆组件连接滑撬组件和机身结构,与机身、减震器组件构成三角形;减震器装组件作为主要吸能装置,通过连接角盒与机身壁板连接,将落地惯性载荷传播至机身隔框,主要依靠压缩空气受压时的变形来吸收撞击能量,并通过油液高速流过小孔产生的摩擦发热来消耗动能,因此吸能动能大而反跳较小。本发明专利技术使用快卸销连接,突破传统钻孔、螺旋、拧紧等复杂工艺,将着陆装置安装于机身结构,并能有效传递着陆装置带来的载荷,也能实现快装快卸,便于更换,提高作战机动性。

A Landing Energy Absorption Device for UAV

The landing energy absorbing device of the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includes a skid assembly, a brace assembly and a shock absorber assembly. The skid assembly acts as a buffer and support structure. The skid assembly contacts the ground by the anti-friction plate under the slide tube or the slide tube, and slides on the ground by the skid after landing; the brace assembly connects the skid assembly and the fuselage structure. As the main energy absorption device, the shock absorber assembly connects with the fuselage panel through the connecting angle box, and transmits the landing inertia load to the fuselage partition frame. It mainly relies on the deformation of compressed air to absorb the impact energy, and through the friction generated by the high-speed flow of oil through the orifice. Heat consumes kinetic energy, so the kinetic energy absorbed is large and the rebound is small. The invention uses fast unloading pin connection, breaks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drilling, screw, tightening and other complex processes, installs the landing device in the fuselage structure, can effectively transfer the load brought by the landing device, can also realize fast loading and unloading, is easy to replace, and improves the operational mobi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人机的着陆吸能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无人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人机可实现快速拆装的着陆吸能装置。
技术介绍
无人机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战役及战略侦察、监视、目标定位、目标毁伤评估、电子对抗、通信中继等诸多领域。由于无人机成本低,突防能力好等优点及其在实践中的突出表现,部队也迫切需要使用各种性能优良的无人机,所以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使用要求是对无人机设计的最大挑战。现在的无人机有多种回收方式,伞降回收系统由于操作简单、对场地要求低、无需跑道、适用于野外条件的特点,是目前多款无人机较为常用的回收方式。在回收降落伞的作用下,飞机的竖直方向会有20G左右的过载。飞机利用着陆吸能装置来缓释着陆带来的冲击能量,降低着陆过载从而避免损失。无人机伞降回收系统的着陆缓冲方式主要包括三种:滑撬减震器式、结构破损式、气囊减震式。在我国无人机领域较为成熟,使用较多的是滑撬减震器式减震方法。并且当前对无人机的机动性,便捷性提出更高要求,快装快卸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利用快卸销装卸可以大大提高使用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在伞降飞机落地瞬间有效保护飞机部件,着陆装置吸收落地产生的能量,避免飞机落地瞬间对飞机结构产生破坏,并且能够提高拆装效率,使其更加便捷有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吸能效果好、拆装快速的无人机着陆装置吸能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人机的着陆吸能装置,包括滑撬组件,滑撬组件包括滑管和滑管下方安装的防磨板,用于无人机的缓冲和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斜撑杆组件和减震器组件;所述斜撑杆组件一端与所述滑撬组件连接,另一端与无人机机身通过快卸销连接,所述斜撑杆组件与无人机的对称平面的安装夹角为58°,用于限制滑撬组件的运动角度;所述减震器组件与无人机的对称平面的安装夹角为11°,一端通过连接角盒、快卸销与无人机机身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滑撬组件连接;所述斜撑杆组件、减震器组件和机身构成三角形结构,能够相互限制各部件的无限运动。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滑撬组件通过滑橇十字接头和快卸销安装于无人机机身。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减震器装组件选用油气式减震器,包括外筒、活塞、活塞杆、限制活门和密封装置,其压缩长度为142.5mm。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结构简单,吸能效果好:通过滑撬组件、斜撑杆组件、减震器装组件三大结构与机身连接,通过保证三者的安装位置和安装角度,实现滑撬在落地时对机体结构的支撑和保护作用,斜撑杆用于固定滑撬和减震器装组件,对它们各自的绕轴转动自由度进行约束,减震器通过压缩空气,实现将落地动能逐步转化为热能进行能力消耗,压缩过程滑橇随之转动,在减震器最大压缩量时仍能保证滑橇对机腹的有效保护。2、连接可靠性高,方便快装快卸:使用快卸销BRM8-25和BRM6-25,突破传统钻孔、螺旋、拧紧等复杂工艺方式,将着陆装置安装于机身结构,并能有效传递着陆装置带来的载荷,也能实现快装快卸,便于更换,提高作战机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结构型式的侧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结构型式的正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减震器装组件结构型式;附图标记说明:1—滑橇组件,2—减震器装组件,3—快卸销BRM8-25,4—快卸销BRM8-25,5—斜撑杆组件,6—滑橇十字接头,7—快卸销BRM6-2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专利技术一种无人机的着陆吸能装置包括滑撬组件1、斜撑杆组件5、减震器装组件2。滑撬组件1作为缓冲和支撑结构,由滑管或者滑管下方的防磨板接触地面,在落地后由滑撬实现在地面的滑行。并能有效保护机身结构在落地时不因姿态问题发生触地损失结构。斜撑杆组件5连接滑撬组件1和机身结构,与机身、减震器组件2构成三角形,斜撑杆组件5与飞机对称平面夹角58°,控制滑撬向外的张开程度,防止变形过大机腹触地发生损伤。减震器装组件2作为主要吸能装置,与飞机对称平面夹角11°,可压缩长度为142.5mm,通过连接角盒、快卸销与机身壁板连接,将落地惯性载荷传播至机身隔框,主要依靠压缩空气受压时的变形来吸收撞击能量,并通过油液高速流过小孔产生的摩擦发热来消耗动能,因此吸能动能大而反跳较小。滑撬组件1与机身结构的连接突破传统螺钉连接,采用快卸销,既能有效传递着陆装置带来的能量,也能实现快装快卸,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本专利技术的着陆吸能装置相对于无人机的对称平面对称设置于无人机的两侧,飞机落地瞬间,如图2所示,两侧的滑撬组件、斜撑杆组件、减震器装组件均可绕如图2所示的面法向方向旋转。除此之外,减震器装组件可做轴向伸缩运动,滑橇可做绕滑橇十字接头的图1所示的上下运动。三者通过连接,限制了彼此的无限运动,通过小幅运动有效吸收能量。减震器装组件选用油气式减震器,主要由外筒、活塞、活塞杆、限制活门、密封装置等部件组成,如图3所示。当飞机着陆与地面发生撞击时,飞机继续下沉而压缩减震器使活塞杆上移,这是压缩行程。活塞上面,外筒中的油液被迫冲开制动活门向下以高速流过几个小孔。油液与小孔发生剧烈摩擦所产生的热量经过活塞杆和外筒而消散。同时,外筒中的油液被压缩而升高,使得冷气的体积缩小,吸收了撞击能量。当冷气被压缩至最小体积,活塞上升至顶点时,飞机便停止下沉而向上运动。冷气作为弹性体开始膨胀,活塞杆向下滑动,这叫伸展行程。这时活塞中的油液将制动活门关闭,油液以更高速度通过小孔向上流动。油液与小孔发生更剧烈的摩擦,消散了更多的动能。这样一正一反两个行程,完成了一个循环。经过若干个循环就可将全部撞击动能逐步转化为热能而消散,使飞机平稳下来。本专利技术着陆装置与机身的固定是通过滑撬组件、斜撑杆组件、减震器装组件分别与机身连接。而这三者都通过快卸销与机身连接,既能有效传递载荷,又能实现快装快卸,提高工作效率。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人机的着陆吸能装置,包括滑撬组件,滑撬组件包括滑管和滑管下方安装的防磨板,用于无人机的缓冲和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斜撑杆组件和减震器组件;所述斜撑杆组件一端与所述滑撬组件连接,另一端与无人机机身通过快卸销连接,所述斜撑杆组件与无人机的对称平面的安装夹角为58°,用于限制滑撬组件的运动角度;所述减震器组件与无人机的对称平面的安装夹角为11°,一端通过连接角盒、快卸销与无人机机身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滑撬组件连接;所述斜撑杆组件、减震器组件和机身构成三角形结构,能够相互限制各部件的无限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人机的着陆吸能装置,包括滑撬组件,滑撬组件包括滑管和滑管下方安装的防磨板,用于无人机的缓冲和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斜撑杆组件和减震器组件;所述斜撑杆组件一端与所述滑撬组件连接,另一端与无人机机身通过快卸销连接,所述斜撑杆组件与无人机的对称平面的安装夹角为58°,用于限制滑撬组件的运动角度;所述减震器组件与无人机的对称平面的安装夹角为11°,一端通过连接角盒、快卸销与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冰杨会涛马春浩张强王帅培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爱生技术集团公司西北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