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及其保护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98132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5 00: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保护架,包括用于与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机身连接的连接架和与连接架固定连接的保护梁,保护梁包括两个纵向杆和两个横向杆,且横向杆和纵向杆呈井字形分布。本申请提供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保护架采用井字形分布的纵向杆和横向杆,能够避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前翻和侧翻,对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保护性能较高,使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能够在复杂的地面平稳降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不易在着陆时发生侧翻。

A Cross-Rotor Unmanned Helicopter and Its Protective Fram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protective frame of a cross-twin-rotor unmanned helicopter, which comprises a connecting frame for connecting the fuselage of the cross-twin-rotor unmanned helicopter and a protective beam fixed to the connecting frame. The protective beam comprises two longitudinal and two lateral poles, and the horizontal and longitudinal poles are well-shaped. The protection frame of the cross-twin-rotor unmanned helicopter provided in this application adopts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rods with well-shaped distribution, which can avoid the forward and rollover of the cross-twin-rotor unmanned helicopter, and has high protection performance for the cross-twin-rotor unmanned helicopter, so that the cross-twin-rotor unmanned helicopter can land smoothly on complex ground. The utility model also discloses a cross-twin-rotor unmanned helicopter, which has strong adaptability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s not easy to roll over when lan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及其保护架
本技术涉及直升机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保护架。此外,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保护架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
技术介绍
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在降落时容易由于重心偏移而发生着陆不稳的情况,为了提高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落地时的平稳性,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通常会配备有保护架。传统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保护架大多采用滑撬式结构,然而,在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着陆时,尤其是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处于复杂地面的情况下,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机身在各个方向上均存在倾斜的风险,而滑撬式的保护架仅能够避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前翻,当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重心向侧方倾斜时,保护架无法使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平稳着陆。综上所述,如何提高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着陆时的平稳性,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保护架,能够提高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避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在着陆时发生侧翻现象。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保护架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保护架,包括用于与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机身连接的连接架和与所述连接架固定连接的保护梁,所述保护梁包括两个纵向杆和两个横向杆,且所述横向杆和所述纵向杆呈井字形分布。优选的,所述连接架包括设于所述保护梁上方的弓形梁,所述弓形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保护梁固定连接,所述弓形梁的中部设有能够与所述机身连接的减震器上。优选的,所述弓形梁包括前弓形梁和后弓形梁,所述前弓形梁和所述后弓形梁沿所述纵向杆的长度方向并排分布;所述减震器设于所述前弓形梁。优选的,所述后弓形梁设有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管件,所述管件远离所述弓形梁的端部设有用于与所述机身连接的第一管卡。优选的,所述连接架还包括连接环、连接杆和用于与所述机身连接的第二管卡,所述连接环套设固定于所述管件的外周,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环的侧壁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卡铰接。优选的,所述前弓形梁和所述后弓形梁之间设有连接二者的上杆。优选的,所述横向杆和所述纵向杆的搭接处设有两个第三管卡和两个第四管卡,所述第三管卡均套设固定于所述横向杆的外周,所述第四管卡均套设固定于所述纵向杆的外周,所述第三管卡与所述第四管卡一一对应连接。优选的,所述保护梁的端部具有向上方折弯的弧形结构;或,所述纵向杆固定连接有轮架,且所述轮架上设有滑轮;或,所述后弓形梁设有两个所述管件,且两个所述管件通过十字支撑架连接。优选的,所述保护梁为碳纤维结构件。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固定连接有上述任意一种保护架。本技术提供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保护架包括连接架和保护梁,保护梁通过连接架与机身固定,保护梁包括两个纵向杆和两个横向杆,且横向杆和纵向杆呈井字形分布。由于保护梁呈成井字形分布,当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着陆时,纵向梁能够避免机身沿航行方向发生倾翻;而当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重心发生侧向(即垂直航行方向)偏移时,横向杆的端部与地面接触,且随着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下落横向杆与地面的倾角会逐渐减小。横向杆能够在着陆过程中对机身进行缓冲,从而避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发生侧翻。特别的,采用了两个横向杆对机身进行缓冲,在着陆时每个横向杆均能够与地面接触,形成两个接触点,两个接触点形成直线型的缓冲结构,保障横向杆的缓冲效果。本申请提供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保护架设置有成井字形分布的纵向杆和横向杆,起到了避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前翻和侧翻的作用。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不易在着陆时发生侧翻。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保护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第一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中的第二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1中的第三局部放大图。图1~4中的附图标记为:连接管卡1、第一管卡2、第二管卡3、十字支撑架4、减震器5、上杆6、缓冲器安装架7、弓形梁8、下接头9、纵向杆10、横向杆11、第三管卡12、轮架13、管件14、连接杆1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保护架,能够提高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增强对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保护性,避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在着陆时发生侧翻。本技术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保护架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请参考图1~4,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保护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第一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中的第二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1中的第三局部放大图。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保护架,包括用于与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机身连接的连接架和与连接架固定连接的保护梁,保护梁包括两个纵向杆10和两个横向杆11,且横向杆11和纵向杆10呈井字形分布。具体的,连接架用于使保护梁和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机身保持连接;保护梁用于在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降落时与地面接触缓冲,提升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着陆时的平稳性。在装配过程中,纵向杆10沿机身的长度方向(即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航行方向)延伸,横向杆11和纵向杆10大体垂直分布,并形成井字形结构。在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着陆过程中,若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沿航行方向降落,则纵向杆10能够避免机身前翻;而当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重心向垂直航行的方向偏移时,横向杆11的端部与地面接触,且随着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下落横向杆11与地面的倾角会逐渐减小,横向杆11能够在着陆时对机身进行缓冲,避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发生侧翻。另外,本申请的保护架并排设置了两个横向杆11,当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重心侧移时,两个横向杆11均能够与地面接触,形成两个接触点,两个接触点形成直线型的缓冲结构,从而保障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稳定着陆。本申请提供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保护架设置有呈井字形分布的纵向杆10和横向杆11,起到了避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前翻和侧翻的作用,提高了保护架对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保护性能,降低了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在着陆时对地面情况的要求,使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能够在复杂的地面平稳降落。可选的,为了避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着陆对机身和保护架造成较大冲击,本实施例中,连接架包括设于保护梁上方的弓形梁8,弓形梁8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保护梁固定连接,弓形梁8的中部设有能够与机身连接的减震器5。具体的,弓形梁8的开口端部与保护梁固定,弓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保护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与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机身连接的连接架和与所述连接架固定连接的保护梁,所述保护梁包括两个纵向杆(10)和两个横向杆(11),且所述横向杆(11)和所述纵向杆(10)呈井字形分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保护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与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机身连接的连接架和与所述连接架固定连接的保护梁,所述保护梁包括两个纵向杆(10)和两个横向杆(11),且所述横向杆(11)和所述纵向杆(10)呈井字形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保护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包括设于所述保护梁上方的弓形梁(8),所述弓形梁(8)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保护梁固定连接,所述弓形梁(8)的中部设有能够与所述机身连接的减震器(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保护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弓形梁(8)包括前弓形梁和后弓形梁,所述前弓形梁和所述后弓形梁沿所述纵向杆(10)的长度方向并排分布;所述减震器(5)设于所述前弓形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保护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弓形梁设有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管件(14),所述管件(14)远离所述弓形梁(8)的端部设有用于与所述机身连接的第一管卡(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保护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还包括连接环、连接杆(15)和用于与所述机身连接的第二管卡(3),所述连接环套设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海日汗赵鹏博印明威包长春李京阳王贤宇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清航紫荆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