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框架结构与预制楼板穿插施工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45000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6 03: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现浇框架结构与预制楼板穿插施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生产标准化预制叠合板;(2)搭设现浇梁模板支撑架体以及叠合板模板支撑架体;(3)支设现浇梁模板以及叠合板板带模板;(4)绑扎现浇框架结构内同侧相邻两条主现浇梁的钢筋笼;(5)作为预制楼板的叠合板吊装就位;(6)绑扎现浇框架结构内另外两条主现浇梁的钢筋笼;(7)铺设板面层钢筋并安装机电管线;(8)浇筑混凝土。解决了现浇框架梁钢筋笼与预制叠合板外伸锚固钢筋在安装过程中的交叉、碰撞问题,提高了施工效率,为后续类似工程项目施工提供了可靠经验,提升了装配式建筑结构的施工水平。取得了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现浇框架结构与预制楼板穿插施工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现浇框架结构与预制楼板穿插施工的方法。
技术介绍
装配式建筑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装配率,不同的预制构件类型,在初期尝试阶段不乏部分采用预制构件的项目,因此需要解决预制构件与现浇结构大面积穿插的技术问题,尤其是在采用单一预制构件的情况下,如何制定高效合理的施工工序,确保预制构件吊装和现浇结构施工能够顺利穿插施工是该类装配式建筑施工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大型装配式公建项目,框架柱以及梁均为现浇结构,楼板采用预制叠合楼板,由于预制构件类型单一,与周围现浇结构存在大量交叉连接,因此需要解决现浇框架梁钢筋笼与预制叠合板外伸锚固钢筋在安装过程中的交叉、碰撞问题,以此提高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现浇框架结构与预制楼板穿插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预制构件与现浇结构间的交叉、碰撞等施工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现浇框架结构与预制楼板穿插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生产标准化预制叠合板;(2)搭设现浇梁模板支撑架体以及叠合板模板支撑架体;(3)支设现浇梁模板以及叠合板板带模板;(4)绑扎现浇框架结构内同侧相邻两条主现浇梁的钢筋笼;(5)作为预制楼板的叠合板吊装就位;(6)绑扎现浇框架结构内另外两条主现浇梁的钢筋笼;(7)铺设板面层钢筋并安装机电管线;(8)浇筑混凝土。本专利技术协调了现浇梁的钢筋笼与叠合板二者的施工顺序,实现了施工效率最优化。本专利技术现浇框架结构与预制楼板穿插施工的方法替代了传统现浇结构施工方法,由此确保了预制楼板的精确吊装。进一步地,在步骤(3)支设现浇梁模板以及叠合板板带模板之前先对步骤(2)中现浇梁模板支撑架体标高以及叠合板模板支撑架体标高进行校核调整。进一步地,模板支设时先支设底模板,并弹出梁中心线对现浇梁位置进行校核,位置偏差控制在±3mm以内,之后固定底模板,最后支设现浇梁侧模板。进一步地,在步骤(3)支设现浇板带模板时,对板带进行定位,并在板带模板上弹出两侧叠合板搁置线,并贴上海绵条。进一步地,在步骤(4)中根据叠合板的尺寸设计适合叠合板吊装的模数化组合吊架,叠合板吊装前再次对支撑架体标高进行校核。进一步地,叠合板吊装就位具体步骤包括,先将叠合板偏向一侧并将叠合板该侧的锚固钢筋伸入该侧的现浇梁钢筋笼内;之后将叠合板另一侧的锚固钢筋伸入另一侧的的现浇梁钢筋笼内;在吊装分离之前,对叠合板位置进行微调,之后重复上述叠合板吊装操作进行下一块叠合板吊装。由此确保叠合板的吊装安全和平稳。进一步地,在叠合板吊装就位之前,先将叠合板吊至作业面上方500mm,之后暂停下落,手动扶住叠合板缓慢下落,直至叠合板吊装就位。由此确保叠合板的吊装安全和平稳。进一步地,叠合板吊装过程中利用塔吊和工具式组合吊装架对叠合板进行吊装。由此确保叠合板的吊装安全和平稳。进一步地,叠合板采用4/6/8点吊装的形式进行预制叠合板的吊装。由此确保叠合板的吊装安全和平稳。可见,本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浇框架梁钢筋笼与预制叠合板外伸锚固钢筋在安装过程中的交叉、碰撞问题,提高了施工效率,为后续类似工程项目施工提供了可靠经验,提升了装配式建筑结构的施工水平。本专利技术现浇框架结构与预制楼板穿插施工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节约能耗,施工现场更加整洁有序,更加体现绿色环保的施工理念。本专利技术主要适用于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或剪力墙结构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本专利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辅助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附图中所提供的内容及其在本专利技术中有关的说明可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现浇框架结构与预制楼板穿插施工方法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专利技术。在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专利技术中在包括下述说明在内的各部分中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此外,下述说明中涉及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通常仅是本专利技术一分部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关于本专利技术中术语和单位。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有关的部分中的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现浇框架结构与预制楼板穿插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1)生产标准化预制叠合板;S2:(2)搭设现浇梁模板支撑架体以及叠合板模板支撑架体;S3:(3)支设现浇梁模板以及叠合板板带模板;S4:(4)绑扎现浇框架结构内同侧相邻两条主现浇梁的钢筋笼;S5:(5)作为预制楼板的叠合板吊装就位;S6:(6)绑扎现浇框架结构内另外两条主现浇梁的钢筋笼;S7:(7)铺设板面层钢筋并安装机电管线;S8:(8)浇筑混凝土。本专利技术协调了现浇梁的钢筋笼与叠合板二者的施工顺序,实现了施工效率最优化。本专利技术现浇框架结构与预制楼板穿插施工的方法替代了传统现浇结构施工方法,由此确保了预制楼板的精确吊装在步骤(3)支设现浇梁模板以及叠合板板带模板之前先对步骤(2)中现浇梁模板支撑架体标高以及叠合板模板支撑架体标高进行校核调整。模板支设时先支设底模板,并弹出梁中心线对现浇梁位置进行校核,位置偏差控制在±3mm以内,之后固定底模板,最后支设现浇梁侧模板。在步骤(3)支设现浇板带模板时,对板带进行定位,并在板带模板上弹出两侧叠合板搁置线,并贴上海绵条。在步骤(4)中根据叠合板的尺寸设计适合叠合板吊装的模数化组合吊架,叠合板吊装前再次对支撑架体标高进行校核。叠合板吊装就位具体步骤包括,先将叠合板偏向一侧并将叠合板该侧的锚固钢筋伸入该侧的现浇梁钢筋笼内;之后将叠合板另一侧的锚固钢筋伸入另一侧的的现浇梁钢筋笼内;在吊装分离之前,对叠合板位置进行微调,之后重复上述叠合板吊装操作进行下一块叠合板吊装。由此确保叠合板的吊装安全和平稳。在叠合板吊装就位之前,先将叠合板吊至作业面上方500mm,之后暂停下落,手动扶住叠合板缓慢下落,直至叠合板吊装就位。由此确保叠合板的吊装安全和平稳。叠合板吊装过程中利用塔吊和工具式组合吊装架对叠合板进行吊装。由此确保叠合板的吊装安全和平稳。叠合板采用4/6/8点吊装的形式进行预制叠合板的吊装。由此确保叠合板的吊装安全和平稳。以下通过本专利技术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将本专利技术现浇框架结构与预制楼板穿插施工方法应用于楼结构形式为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第一个应用实例为新兴工业园服务中心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为90401㎡,地上塔楼11层,裙楼2层,地下1层,从3层开始装配,装配率为20%左右,每层叠合板的数量为264块。采用上述本专利技术现浇框架结构与预制楼板穿插施工方法,施工完成之后经检验预制柱垂直合格率100%、轴线偏差均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每道工序检查合格,施工全过程处于安全、稳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现浇框架结构与预制楼板穿插施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生产标准化预制叠合板;(2)搭设现浇梁模板支撑架体以及叠合板模板支撑架体;(3)支设现浇梁模板以及叠合板板带模板;(4)绑扎现浇框架结构内同侧相邻两条主现浇梁的钢筋笼;(5)作为预制楼板的叠合板吊装就位;(6)绑扎现浇框架结构内另外两条主现浇梁的钢筋笼;(7)铺设板面层钢筋并安装机电管线;(8)浇筑混凝土。

【技术特征摘要】
1.现浇框架结构与预制楼板穿插施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生产标准化预制叠合板;(2)搭设现浇梁模板支撑架体以及叠合板模板支撑架体;(3)支设现浇梁模板以及叠合板板带模板;(4)绑扎现浇框架结构内同侧相邻两条主现浇梁的钢筋笼;(5)作为预制楼板的叠合板吊装就位;(6)绑扎现浇框架结构内另外两条主现浇梁的钢筋笼;(7)铺设板面层钢筋并安装机电管线;(8)浇筑混凝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框架结构与预制楼板穿插施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支设现浇梁模板以及叠合板板带模板之前先对步骤(2)中现浇梁模板支撑架体标高以及叠合板模板支撑架体标高进行校核调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框架结构与预制楼板穿插施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模板支设时先支设底模板,并弹出梁中心线对现浇梁位置进行校核,位置偏差控制在±3mm以内,之后固定底模板,最后支设现浇梁侧模板。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框架结构与预制楼板穿插施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支设现浇板带模板时,对板带进行定位,并在板带模板上弹出两侧叠合板搁置线,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庆文田泽辉王永斌刘刚林裕王文珏文俊杰石伟张敏尹超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建工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