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硅胶管路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44869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6 0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硅胶管路固定装置,包括固定装置本体,固定装置本体由挂耳、长度调节扣、防滑纹、硅胶软管主体、管路固定机构和管路固定卡槽组成,硅胶软管主体的两端分别通过长度调节扣与两个挂耳连接,硅胶软管主体的侧面中央开设有两个管路固定卡槽,管路固定卡槽中设置有管路固定机构,管路固定机构由硬质壳体、工作腔、复位弹簧、滑槽、第一通孔、压板、导杆、推板、第二通孔、缓冲弹簧、推杆、软塞和连接板组成,工作腔设置在硅胶软管主体的内部,且位于两个管路固定卡槽之间,工作腔的内部安装有硬质壳体,该装置,即可妥善固定胃管,便于操作,方便实用又不易造成皮肤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硅胶管路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临床医疗用品
,具体为一种硅胶管路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留置胃管是临床上用的一项护理技术,常规的胃管固定方法是鼻翼两侧及面颊部用胶布或鼻贴交叉固定,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因胶布与皮肤之间的缝隙,随着病人翻身或活动时,固定效果不理想,容易导致胃管滑出,而且面部多次用胶布固定,胶布痕迹影响了患者的面部形象,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频繁更换胶布,易造成局部皮肤破溃,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且更换胶布时由于胶布脱胶还需要使用除胶剂,除胶剂会刺激病人皮肤,造成过敏及皮肤表面损伤,因此,为了减少胃管脱出率和并发症的发生,需要一种设计硅胶管路固定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硅胶管路固定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硅胶管路固定装置,包括固定装置本体,所述固定装置本体由挂耳、长度调节扣、防滑纹、硅胶软管主体、管路固定机构和管路固定卡槽组成,所述硅胶软管主体的两端分别通过长度调节扣与两个挂耳连接,所述硅胶软管主体的侧面中央开设有两个管路固定卡槽,所述管路固定卡槽中设置有管路固定机构,所述管路固定机构由硬质壳体、工作腔、复位弹簧、滑槽、第一通孔、压板、导杆、推板、第二通孔、缓冲弹簧、推杆、软塞和连接板组成,所述工作腔设置在硅胶软管主体的内部,且位于两个管路固定卡槽之间,所述工作腔的内部安装有硬质壳体,所述硬质壳体的顶部和底部两侧对应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分别配合安装有推板,所述推板靠近管路固定卡槽的一侧对应设置有两根导杆,所述导杆穿过第二通孔与压板连接,所述第二通孔对应开设于硬质壳体的两侧,且与管路固定卡槽连通,所述推板的内侧分别与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安装,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均与推杆的侧面顶部对应连接固定,所述推杆通过第一通孔与外界连接,所述第一通孔开设于硅胶软管主体和硬质壳体的底部,所述推杆的底部与连接板连接,所述连接板的顶部两侧通过强力胶对应粘接有软塞。进一步的,所述挂耳和硅胶软管主体的表面均设置有防滑纹。进一步的,所述管路固定卡槽的竖截面为等腰梯形。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孔内壁位于推杆与硬质壳体的连接处嵌入安装有轴承。进一步的,所述推杆的顶部中央固定连接有缓冲弹簧,所述推杆的长度等于硅胶软管主体的厚度的两倍。进一步的,所述软塞的最小直径等于管路固定卡槽的最小直径与压板的厚度之差,且两个软塞之间的最大距离等于两个管路固定卡槽之间的最大距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硅胶管路固定装置,挂耳和硅胶软管主体均为扁圆的细软硅胶材质,佩戴舒适且不易造成皮肤压伤,利用长度调节扣也为硅胶材质,扁平形状,可以调节挂耳的长度以适应不同大小形状的脸,通过将连接板向外拉出,带动推杆和软塞向外运动,通过软塞可以避免闲置时管路固定卡槽内壁有灰尘,使得软塞脱离管路固定卡槽,再通过旋转推杆将软塞与管路固定卡槽错位,将旋转推杆向内按压,通过两侧的复位弹簧拉动推板沿着滑槽向内滑动,利用导杆拉动压板相互靠近,同时,将胃管插入管路固定卡槽,调整好长度后松开推杆,在复位弹簧的弹性作用力下最终带动压板挤压胃管,使其固定,方便使用,快捷实用。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管路固定机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A区域结构示意图;图中:1、固定装置本体;2、挂耳;3、长度调节扣;4、防滑纹;5、硅胶软管主体;6、管路固定机构;7、管路固定卡槽;8、硬质壳体;9、工作腔;10、复位弹簧;11、滑槽;12、第一通孔;13、压板;14、导杆;15、推板;16、第二通孔;17、缓冲弹簧;18、推杆;19、软塞;20、连接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硅胶管路固定装置,包括固定装置本体1,固定装置本体1由挂耳2、长度调节扣3、防滑纹4、硅胶软管主体5、管路固定机构6和管路固定卡槽7组成,硅胶软管主体5的两端分别通过长度调节扣3与两个挂耳2连接,挂耳2和硅胶软管主体5的表面均设置有防滑纹4,避免遇水滑脱,不易固定,硅胶软管主体5的侧面中央开设有两个管路固定卡槽7,管路固定卡槽7的竖截面为等腰梯形,便于将胃管等管路卡住以便固定,管路固定卡槽7中设置有管路固定机构6,管路固定机构6由硬质壳体8、工作腔9、复位弹簧10、滑槽11、第一通孔12、压板13、导杆14、推板15、第二通孔16、缓冲弹簧17、推杆18、软塞19和连接板20组成,工作腔9设置在硅胶软管主体5的内部,且位于两个管路固定卡槽7之间,工作腔9的内部安装有硬质壳体8,硬质壳体8的顶部和底部两侧对应开设有滑槽11,滑槽11内分别配合安装有推板15,推板15靠近管路固定卡槽7的一侧对应设置有两根导杆14,导杆14穿过第二通孔16与压板13连接,第二通孔16对应开设于硬质壳体8的两侧,且与管路固定卡槽7连通,推板15的内侧分别与复位弹簧10的一端固定安装,复位弹簧10的另一端均与推杆18的侧面顶部对应连接固定,推杆18的顶部中央固定连接有缓冲弹簧17,可有效减缓冲击力,避免瞬时冲击力过大造成损坏,推杆18的长度等于硅胶软管主体5的厚度的两倍,推杆18通过第一通孔12与外界连接,第一通孔12开设于硅胶软管主体5和硬质壳体8的底部,第一通孔12内壁位于推杆18与硬质壳体8的连接处嵌入安装有轴承,减少了连接处的摩擦力,便于转动,推杆18的底部与连接板20连接,连接板20的顶部两侧通过强力胶对应粘接有软塞19,软塞19的最小直径等于管路固定卡槽7的最小直径与压板13的厚度之差,且两个软塞19之间的最大距离等于两个管路固定卡槽7之间的最大距离,提高了软塞19与管路固定卡槽7之间连接的配合度;挂耳2和硅胶软管主体5均为扁圆的细软硅胶材质,佩戴舒适且不易造成皮肤压伤,利用长度调节扣3也为硅胶材质,扁平形状,可以调节挂耳2的长度以适应不同大小形状的脸,安装胃管时,通过将连接板20向外拉出,带动推杆18和软塞19向外运动,使得软塞19脱离管路固定卡槽7,再通过旋转推杆18将软塞19与管路固定卡槽7错位,将旋转推杆18向内按压,通过两侧的复位弹簧10拉动推板15沿着滑槽11向内滑动,利用导杆14拉动压板13相互靠近,同时,将胃管插入管路固定卡槽7,调整好长度后松开推杆18,在复位弹簧10的弹性作用力下最终带动压板13挤压胃管,使其固定。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硅胶管路固定装置,包括固定装置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本体(1)由挂耳(2)、长度调节扣(3)、防滑纹(4)、硅胶软管主体(5)、管路固定机构(6)和管路固定卡槽(7)组成,所述硅胶软管主体(5)的两端分别通过长度调节扣(3)与两个挂耳(2)连接,所述硅胶软管主体(5)的侧面中央开设有两个管路固定卡槽(7),所述管路固定卡槽(7)中设置有管路固定机构(6),所述管路固定机构(6)由硬质壳体(8)、工作腔(9)、复位弹簧(10)、滑槽(11)、第一通孔(12)、压板(13)、导杆(14)、推板(15)、第二通孔(16)、缓冲弹簧(17)、推杆(18)、软塞(19)和连接板(20)组成,所述工作腔(9)设置在硅胶软管主体(5)的内部,且位于两个管路固定卡槽(7)之间,所述工作腔(9)的内部安装有硬质壳体(8),所述硬质壳体(8)的顶部和底部两侧对应开设有滑槽(11),所述滑槽(11)内分别配合安装有推板(15),所述推板(15)靠近管路固定卡槽(7)的一侧对应设置有两根导杆(14),所述导杆(14)穿过第二通孔(16)与压板(13)连接,所述第二通孔(16)对应开设于硬质壳体(8)的两侧,且与管路固定卡槽(7)连通,所述推板(15)的内侧分别与复位弹簧(10)的一端固定安装,所述复位弹簧(10)的另一端均与推杆(18)的侧面顶部对应连接固定,所述推杆(18)通过第一通孔(12)与外界连接,所述第一通孔(12)开设于硅胶软管主体(5)和硬质壳体(8)的底部,所述推杆(18)的底部与连接板(20)连接,所述连接板(20)的顶部两侧通过强力胶对应粘接有软塞(1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硅胶管路固定装置,包括固定装置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本体(1)由挂耳(2)、长度调节扣(3)、防滑纹(4)、硅胶软管主体(5)、管路固定机构(6)和管路固定卡槽(7)组成,所述硅胶软管主体(5)的两端分别通过长度调节扣(3)与两个挂耳(2)连接,所述硅胶软管主体(5)的侧面中央开设有两个管路固定卡槽(7),所述管路固定卡槽(7)中设置有管路固定机构(6),所述管路固定机构(6)由硬质壳体(8)、工作腔(9)、复位弹簧(10)、滑槽(11)、第一通孔(12)、压板(13)、导杆(14)、推板(15)、第二通孔(16)、缓冲弹簧(17)、推杆(18)、软塞(19)和连接板(20)组成,所述工作腔(9)设置在硅胶软管主体(5)的内部,且位于两个管路固定卡槽(7)之间,所述工作腔(9)的内部安装有硬质壳体(8),所述硬质壳体(8)的顶部和底部两侧对应开设有滑槽(11),所述滑槽(11)内分别配合安装有推板(15),所述推板(15)靠近管路固定卡槽(7)的一侧对应设置有两根导杆(14),所述导杆(14)穿过第二通孔(16)与压板(13)连接,所述第二通孔(16)对应开设于硬质壳体(8)的两侧,且与管路固定卡槽(7)连通,所述推板(15)的内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薄琳郑瑞王乾贝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